周小林 周建國
企業國有產權管理基礎工作主要包括產權界定、產權登記、資產評估監管、產權交易管理等方面內容。長期以來,陜西省國有資產管理處于出資人不到位,政資職能不分、管理資產與管人、管事相分離的狀態,產權管理基礎工作職責一直由具有宏觀經濟管理職能的行政部門履行,很多規章制度已不能適應當前國資管理體制改革的形勢,因此,如何適應國資監管新形勢、迅速轉化角色、以出資人身份開展國有產權管理基礎工作是國資委和國有企業共同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規范企業國有產權轉讓,促進國有資產合理流動
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是推進國有資產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促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隨著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入,產權轉讓行為呈增加趨勢,因此務必將產權轉讓管理作為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重心抓緊抓好。
1、嚴格規范企業產權轉讓行為的審批工作。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應當做好可行性研究,按照內部決策程序進行審議,并形成書面決議;涉及職工安置事項的,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應當在清產核資、按規定認定和核銷資產損失的基礎上,組織開展審計和資產評估,做好產權轉讓的各項基礎工作。
2、嚴格把好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的定價關。企業國有產權轉讓底價要以經核準或備案的資產評估價值作為主要參考依據。原則由批準國有產權轉讓的單位根據評估結果、供求狀況、職工安置、技術水平等因素確定。上市公司國有股權轉讓價格在不低于每股凈資產的基礎上,參考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市場表現合理定價。企業國有產權轉讓要公開披露有關轉讓信息,廣泛征集受讓方,積極引進公開、公平和公正的競價機制。
企業國有產權轉讓必須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機構中公開進行、規范運作,不受地區、行業、出資或者隸屬關系的限制,采取拍賣、招投標、協議轉讓等方式進行,增強透明度,促進合理流轉,實現流動中的保值增值。
3、加大對產權轉讓的事后監督力度。省國資委要聯合監察、財政、工商等部門定期對全省國有產權轉讓行為進行專項檢查,對企業內部決策不完善、審批手續未履行、未按規定進場交易、交易機構未按交易規則履行其職責等轉讓行為,要按有關規定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二、認真做好企業產權界定工作,確保國有產權清晰
產權界定是指依法劃分財產所有權和經營權、使用權等產權歸屬,明確各類產權主體行使權利的財產范圍及管理權限的一種法律行為。近年來,陜西省要求“摘紅帽”的“假”國有企業和要求明晰產權的集體企業較多;另外,歷史上不少企業歷經上劃、下放,產權糾紛問題較多,為了明晰產權,規范、公正、公平地處理有關產權糾紛,促進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必須加強產權界定工作。在目前產權界定政策法規部分條款已不適用的情況下,為了做好產權界定工作,必須借助社會中介機構的力量,應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資本變動情況進行專項審計,并出據專項審計報告,聘請律師事務所對企業的產權界定問題發表產權界定的法律意見。國資委根據國家有關產權界定的規定,參考中介機構的意見,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組織進行產權界定,并出據相關界定文件,確保企業產權歸屬清晰。
三、改革國有資產評估項目管理工作
國有資產評估項目管理是國資監管的重要方面,是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關鍵環節。近年來,由于國資管理體制變更等方面的原因,政府有關部門對資產評估監管工作有所放松,國有資產評估項目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相對比較突出。一是對評估中介機構的選擇不夠規范。部分企業在改制、轉讓等經濟行為發生時,擅自確定評估機構,這些機構往往按照企業的意愿,甚至其他合伙人的意愿進行評估,低評、漏評國有資產現象比較嚴重,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二是部分評估機構缺乏職業道德和從業能力,往往按照委托人意愿人為評估,或簡化評估程序隨意評估,造成評估結果失真,使評估失去了其應有意義。三是這幾年國資管理體制處于不斷探索變化之中,有關部門對評估項目監管力量薄弱,措施不到位,有關法規形同虛設,監管部門對違反資產評估法規的單位和個人處罰不力,資產評估質量不但沒有得到顯著提升,反而在某些方面還有一定程度的滑坡甚至惡化。
針對上述問題,目前急需對國有資產評估項目管理工作進行改進:
1、改變中介機構的委托方式。企業在發生改制、轉讓等產權變動事項需要進行資產評估時,對中介機構的選擇原則由產權主體委托。省國資委監管企業及其重要子公司(全資或控股公司)的評估項目,原則由省國資委委托。其他省級企業,原則由企業產權主體或企業的上級主管部門委托,但須向省國資委備案,并接受省國資委的指導和監督。省國資委對中介機構的選擇應采取招標、競標的方式公開進行。
2、引入專家評審制度。省屬企業的重大資產評估項目,省國資委應組織專家對評估結果進行審核,對評估項目進行論證。專家組在對相關企業和中介機構人員進行質詢的基礎上,形成項目評審意見,省國資委按照專家組意見出據資產評估核準文件。
3、加大對抽查和處罰力度。省國資委每年要定期按一定比例對評估項目進行一次抽查,對事后抽查中發現的中介機構及有關企業嚴重違反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規定的,將聯合有關部門,依據《國有資產評估違法行為處罰辦法》進行處罰,問題嚴重的中介機構禁止參與省屬企業的資產評估工作。
四、改進產權登記管理工作,夯實產權管理基礎
1、嚴格按照有關規定登記。嚴格按照《企業國有資產產權登記管理辦法》(國務院令192號)和《企業國有資產產權登記業務辦理規則》(國資發產權〔2004〕315號)規定,配合省屬企業清產核資工作,對省級占有、使用國有資產的企業重新進行一次占有產權登記,按規定換發新的《企業國有資產產權登記證》,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企業產權登記檔案,作為企業以后辦理變動、注銷產權登記及省國資委下達企業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指標的基本依據。
2、切實做好產權登記與相關工作的銜接與配合工作。為了進一步簡化辦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凡是占有、使用國有資產的企業單位發生產權變動時,省國資委可不再出據審批文件,以“變動產權登記表”和“注銷產權登記表”代替相應的審批。同時,要進一步加強產權登記與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聯系。將產權登記證(表)作為占有國有資產企業辦理工商變動、注銷登記及進行工商年檢的必備附件。其次,在國資監管部門內部,要加強產權登記與其他國資監管工作的配合。要把產權登記證(表)作為企業向國資監管部門報送改制方案、申請資產評估核準(備案)、辦理資產處置、產權轉讓等事項的必備材料。
為了切實將產權登記工作落到實處,防止出現走過場,省國資委應按年度組織有關部門,對產權登記情況進行抽查。要通過產權登記,掌握國有資產的存量,監督國有資產的流向,記載國有資本的流動過程,為加強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工作創造條件。
五、研究探索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
在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下,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對于改革政府管理國有企業的方式,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具有重要意義。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與公共預算在法律依據、目標取向、收支范圍等方面存在很大區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主要依據出資人對國有資產的所有權及其派生出來的收益索取和支配權,在所出資企業范圍組織實施,并以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隨著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職能的逐步到位,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應當成為履行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責的重要方式,成為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重要工具,成為對國有資本營運進行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
(作者單位:陜西省國資委陜西省財政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