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揮武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當前我們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肩負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使命,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是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重要途徑,這是各級政府必須面對的一個全新課題,又是各級政府駕馭市場經濟能力的一個嚴峻挑戰。
民營經濟:風雨兼程譜新章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民營經濟伴隨著改革開放應運而生。重慶直轄以來,民營經濟異軍突起,蓬勃興旺,正在成為重慶市推進富民興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動機”和“加速器”。據統計:2003年,重慶全市民營經濟單位達到53.18萬個,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851.38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達到37.8%,完成各種稅收總額達到82.32億元,占全市稅收總額的1/3以上。2003年,全市民營經濟單位從業人員達到468.4萬人,占全市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的56%。在重慶508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占86%;全市擁有進出口經營權的民營企業達到813家,出口5.92億美元,占全市外貿出口總額的37.4%,涌現出了宗申、力帆、隆鑫等中國企業500強的民營企業。民營企業的快速成長,也促進了國有企業改革。到去年底,全市有近900家民營企業分別并購、租賃、參股國有企業789家,有力地促進了國企的產權流動和資產重組。各區、縣民營經濟的發展,也取得驕人的業績。位于重慶西郊的璧山縣,經歷了由“小商品、大市場”到“小區域、大發展”,直至現在“小資本、大輻射”的發展階段。2003年,全縣民營經濟完成總產值110.74億元,營業收入104.47億元,利潤2.7億元,稅金2.57億元,民營經濟已占全縣經濟總量的62.54%,成為重慶市“民營經濟十強”區縣之一。位于渝東的墊江縣,近年來開始由歷史上的“巴國糧倉”向以民營經濟為主的、具有時代特征經濟強縣的嬗變。2003年民營經濟完成總產值25.95億元,同比增長31%;據兩個稅務局報表統計:全年民營經濟入庫稅金8290萬元,同比增長34.21%,占全縣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46.18%,比上年提高8.52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全縣經濟的半壁河山。
政府監管:機制有待重塑造
從客觀層面來看,民營經濟的迅猛發展,為政府的監管提出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從政府管理和服務民營經濟的角度來思考,既有認識上的障礙,又有體制上的弊端;既有傳統上的陋習,又有法律政策上的缺失;既有干部意識上的偏差,又有職能上的沖撞。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政府缺位。據調查和了解,在民營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地方有許多偏頗的說法和看法:有的把民營經濟看成是“草根經濟”,有它不多,無它不少;有的說民營經濟是“毛多肉少”,看起來一大堆,捏攏來只有一把,效益差,貢獻小;有的說民營經濟多數都是生產假冒偽劣產品,是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成了“眼中釘”、“肉中刺”。回顧歷史,不難看出:在上世紀高度重視鄉鎮企業發展的時候,在嚴格的目標責任制和政績思想的作祟下,有的領導忽視挖掘和培養企業家隊伍,忘記了那些具有一技之長和經營能力的人,認為能當鄉長就能當廠長,一通百通,于是匆忙上馬,赤膊上陣,親自出任或兼職企業的廠長經理,一時間鄉鄉點火,村村冒煙。殊不知隔行如隔山,好心沒得好報,大部分企業開業之日就是虧損之時,不少地方整體起立,全軍覆沒。初試深淺,反遭水淹,于是紛紛浮水上岸,不再問津。進入新世紀,又在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的時候,有的領導認為這是好了傷巴忘了痛,高談闊論,片面理解政企分開的真正涵義,認為政府必須與民營經濟嚴格“劃清界限”,你經營我發展,你生產我收稅,你破產我不管,使企業生產經營環境日趨惡劣,產業發展無人指導,國家政策缺乏傳導,企業困難無法解決,導致民營經濟發展處于放任自流、自生自滅的狀態。
二是政府越位。民營企業是獨立的市場法人實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照章納稅。現在,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日新月異,有的領導為了快出成績,創造優異成績,逢會必講大干快上,實際工作中又自覺不自覺地從“后臺”跑到“前臺”,事必躬親,越俎代庖,有的親自為企業找市場,跑銷售;有的利用政府的權力,向銀行施加壓力,違規向企業發放貸款;有的只顧發展速度,違背科學規律,親自為企業定項目、定目標、定措施;總認為這才是為民營經濟發展做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好事實事,其它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與此同時,有的民營企業也摸透了個別領導的思想,他們非常喜歡政府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關鍵時候抬出政府,出臺所謂的“優惠政策”,名為支持和扶持,實為行業保護和市場壟斷,這樣迫使競爭對手推秤認輸,自覺退場,達到排斥異己、獨占鰲頭的目的。如此下去,久而久之,惡性循環,造成了政府費力不討好,更為重要的是,破壞了市場競爭的游戲規則,發展環境撲朔迷離,外資外商望洋興嘆,企業弱不禁風,整體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江河日下,最終結果事與愿違,適得其反。
三是政府錯位。集中具體表現在政府部門。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各項法律、法規不斷完善,但從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化程度來看,還存在許多法律上的空白和法律之間的相互矛盾,加之政府機構設置不盡合理,往往形成多頭管理、多頭執法、重復執法,民營企業無所適從,大大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效率,增加了企業的發展成本。時止今日,有的部門依然沿襲傳統,很多做法還保留著計劃經濟的痕跡、影子和遺風,對不同所有制企業采取雙重標準和不同待遇,看血緣、分親疏、論厚薄,抑制了民營經濟的發展。還有的單位把國家賦予的權力當作部門創收的工具,甚至有的把部門的權力當作私有財產,大言不慚地說:既然政府設置了這個部門,我們就得管事,管理就必須收費,現在是市場經濟,是貨幣體現價值的時代,如果我們不管事,就沒有人前來“燒香拜佛”,豈不是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在這種扭曲價值觀念的支配下,行業準入關山重重,職能交叉盤根錯節,“吃拿卡要”屢禁不止,“三亂”現象毒瘤難除。在行政審批上,雖然各地都成立行政服務中心,企圖通過這種形式來改進工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可謂用心良苦。然而,有的行政服務中心只是一個收發室,項目太多,程序繁雜,時限太長,讓人難以接受。正是這些問題的客觀存在,有的人對我們個別部門的作風作了一個形象描述:“管理就是開會,協調就是喝醉,服務就是收費。”雖然這話帶有很大的夸張,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要適應民營經濟大發展的新形勢,加快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已成為當務之急,刻不容緩。
存在上述問題的根源,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葉公好龍”的思想突出。有的領導已經充分認識到了發展民營經濟是增加財政收入、緩解財政壓力的有效措施和根本途徑。想發展、找門路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空前高漲,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絕對不是各級領導的本意和想法。但是,在涉及民營經濟發展時,往往把傳統的思想和顧慮自然流露出來,怕字當頭,顧慮重重,謹慎有余,魄力不足。具體表現在:有的認為發展民營經濟與辦工業一樣風險大,幾乎都是廣種薄收,失敗多、成活少,成功率低,辦好了無人念嘆,辦垮了一生罵名,好心得不到好報,耽誤個人前途,影響去留升遷。有的認為發展民營經濟少則三五年,多則十多年,周期長,見效慢,不像農業那樣春種夏收,吹糠見米。現在,政府一屆5年,即使苦干實干,只有奉獻,沒有回報,其結果政績是下屆的,失誤是本屆的;功勞是集體的,錯誤是本人的,前思后量,總覺得不劃算。有的認為目前財政日子難過,如果給足優惠,收入減少,缺口拉大,所以火燒眉毛只顧眼前。即使優惠,只說不做,光開空頭支票,有人把這種做法形象地稱之為“JQK”。這些想法和顧慮雖然沒有直截了當地講出來,但是或多或少、畸輕畸重在具體的工作中有所表現。
二是官本位思想比較嚴重。我國是由封建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經歷的封建時期太長,而封建官史從來都是考慮管理社會,多數時間都是研究治人,這種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至今依然殘存。雖然鄧小平同志曾經告誡各級領導干部:“領導就是服務。”但這種服務思想并沒有深入人心,有的領導干部始終感覺我是政府你是企業,我是官你是民,屬于上下級關系,習慣于居高臨下,指手畫腳;擅長于發議論,作指示;喜歡激揚文字,指點江山。對服務民營經濟總認為是低三下四,卑躬屈膝,顛倒了上下關系,放不下架子,甚至有的認為這是違背為官之道和君臣之禮。因此,很多服務工作不想干、不愿干,民營企業辦事難、難辦事,就更加難上加難。
三是瞻前顧后的疑慮較多。現在我們很多領導干部認為社會風氣不好,多數與民營企業和私營老板有關,加之中央反腐倡廉的力度加大,為了明哲保身,平安度日,于是就把民營企業視為洪水猛獸、青面獠牙,不敢接觸,不愿接觸,怕說不清,道不明,影響了自己的形象,耽誤了自己的錦秀前程。前一段時間,大量的影視作品和一些主流媒體對民營經濟進行了一些偏激的報道,凡是落馬的貪官后面必定有一個民營企業家給他送金錢、送女人,采用各種手段對國家干部進行拉攏腐蝕。前車之覆,后車之鑒,面對民營企業老板,他們心驚膽戰,于是主動劃清界限,避而遠之。
對策:完善機制促發展
為了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就必須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政績觀,不斷完善政府的作用機制,使生產關系更加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其對策和建議如下。
轉變政府觀念,找準政府座標。在我黨的歷史上,每一次思想大解放都伴隨著生產力的大發展。40年代的延安整風運動以后,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70年代開展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后,掀起了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國從此掀開了歷史的新篇章。90年代初,小平同志南巡談話以后,極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經濟發展為之煥然一新。現在,我們肩負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繁重任務,有必要再來一次思想大解放,觀念大轉變。從過去的“全能”政府中解脫出來,建設“有限”的政府;從過去管理型的政府中解脫出來,建設服務型的政府;從人治政府中解脫出來,建設法治政府,堅決反對用國有企業的管理模式來發展民營經濟。在此基礎上,按照道家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做到有為發展,切實不表面,幫忙不添亂,搞好政府定位。一是要當好民營經濟發展的“紅娘”。現代科技日新月異,新科技、新產品層出不窮,政府一定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組織優勢,盡心竭力幫助他們提供市場信息、跟蹤最新前沿技術、傳遞產業發展方向和各種政策資訊。搞好企業所需的市場、客商、資金、技術等穿針引線,推進企業上等升級;二是當好民營經濟發展的“醫生”。我國中醫診斷病人的基本方法是“望、聞、問、切”。各級政府的領導對待企業也要使用這種方法,經常關心企業的生產,了解產品的銷售和企業的管理,從中發現問題,對癥處方。但這張處方,只是一種建議,決不能強加企業,更不容忍越俎代庖,赤膊上陣,迫使企業照此辦理。倘若如此,大錯特錯;三是當好民營經濟發展的“保姆”。各級政府一定要為企業撐腰壯膽,理直氣壯地支持企業抵制“三亂”,當好企業的保護神。協調好企業與周邊的關系,幫助企業辦理各種困難的行政審批事項,解決好后顧之憂,使企業一心闖市場,安心搞管理,專心思發展。
加快機構改革,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政府職能,關鍵在于還權于企業,還權于社會,還權于市場。要按照精簡、高效、廉潔的原則組建服務型政府。一是對工商局、經委、中小企業局、工商聯等部門的企業管理職能分離出來,組建綜合的經濟管理部門,避免多頭管理,重復管理。在經濟體制轉軌變型的過渡時期,政府主導民營經濟的發展還要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作為權宜之計、過渡形式的綜合管理部門應當擔負起政府發展民營經濟的職責,負責傳道、授業、解惑,不分所有制性質,只按企業規模大小,行業特點實行分類指導,推動民營經濟發展;二是組織綜合性的執法部門,避免多頭執法,重復執法。按照企業、市場融為一體的原則,仿照城市綜合執法的方式,把工商、質監、衛生、環保等部門的執法職能分離出來,組建經濟綜合執法部門,按照統一標準,一視同仁,依法對企業和市場的生產經營行為實施監管,建立一個公開、公正、透明的市場競爭環境;三是完善各級政府考核評價體系。常言道:天下有桿秤,這秤砣就是老百姓。為了客觀、公正地評價政府,應在現有的考核評價體系中,進一步完善和細化考核內容,變單一指標為復合性指標的考核,變定量考核為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考核,變靜態考核為靜態和動態相結合的考核,變模糊考核為服務對象的考核,這樣把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政府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
消除歧視,享受國民待遇。一是政治平等,營造民營經濟大發展的社會氛圍。要努力營造“政治上認同、社會上尊重、政策上支持、經濟上保障”的良好發展氛圍。有利于提高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政治、社會地位,徹底消除對民營企業“干部怕接近、金融部門怕貸款、基層群眾怕擔風險”的“三怕”思想,為民營企業大發展掃除思想認識上的障礙;二是政策平等,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要認真清理和廢除各項法律、法規、政策中限制民營經濟發展的條款,把憲法保護合法私有財產的條款真正落到實處。取消工商部門對個體工商戶的收費,保證民營企業與個體工商戶的平等;三是經營范圍上的平等,消除行業歧視。做到不限速度,不限比例,不限規模,凡是國家資本能夠進入的行業,民營資本也可以進入,引導民營企業投資金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交通、能源、通信甚至軍工行業。真正讓民營企業享受國民待遇。
建設服務平臺,營造發展環境。民營經濟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幫助和扶持。這就客觀要求政府必須搞好指導、服務,促其健康發展。一是建立產業指導平臺,定期不定期向企業發布國家產業政策、相關市場資訊、技術進步狀況,成為民營經濟發展的“千里眼”、“順風耳”;二是建立職業培訓平臺。定期不定期組織民營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和培訓,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思想觀念、戰略思維、法律意識、經營水平和管理能力。建立培訓網絡和協作機制,加強同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大型企業的人才交流,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同時加強員工的職業技能培訓,為企業培訓大批的專業技術和適用人才,使他們愛崗敬業,樂于奉獻;三是建立法律服務平臺。要大力普及法律知識,充分利用“148”法律熱線等渠道,為企業提供法律咨詢,代理訴訟服務,引導他們合法經營,依法辦事;四是建立做大做強的平臺。對于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新上項目,引進、消化國內外的高新技術產業項目以及拓展國際市場的出口加工項目,政府給予適當的貼息和補助,讓他們和國有企業一樣享受到黨的溫暖和政府的陽光普照。
(責任編輯:崔如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