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輝
時值中秋后,佳節又重陽。菊花盛開,暗香盈袖。大明湖水清澄,薄霧煙柳。尋一塊青石 小坐,感受易安居士清雅卓然的內心世界。那涼的秋意,吹了上千年,還在這湖光山色間氤 氳,借一縷馨香,讓心情盈如水,灌向逝去的歲月河流。
逝者如斯。泉城的水濯洗出一位靈秀的女詞人,她的性情如山一樣的凝重,水一樣的清柔 ,她的詞始婉約先河,道不盡女兒百般情,言不盡世事滄桑。在那個風云變幻的年代,一介 女子,真真是:“載不動,許多愁”,空有一副豪情,也只能面對南逃的昏君高宗,發出: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慨嘆。她寫此絕句,以楚霸王失 敗不肯過江東的故事,諷刺南宋當權者茍且偷生的行為,國破家亡,女詞人懷著一腔愛國熱 情,挾帶著畢生所藏金石書畫,古玩細軟,舟車勞頓,一路追隨南下,想在國難之時,把它 們獻給朝廷,能在國難時對國家有所貢獻,也表明對國家的拳拳之心。但她看到了一幅什么 景象呢?西湖上,夜夜笙歌,一邊求和,一邊飲酒作樂,一派奢靡之音……
一代昏君,別說比西楚霸王,就連一女子也不如,國之哀哉!
李清照在官宦之家,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其父李格非,宋著名學者,以文章受知于 蘇軾,一0七六年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以黨籍被罷。其母王氏,善詩文,也出身名門, 是狀元王拱辰之孫女。清照自小聰慧,又家學深厚,耳聞目染,再加上天資,她從小不但有 詩名,而善琴棋書畫,隨著年齡的增長,她不僅落得清秀典雅,詩詞也成一代大家。
十八歲的她嫁給了趙明誠,作為女人,她是幸運的。夫君不僅是宰相之后,而且有豐富的 學養,夫婦兩個婚后舉案齊眉,把酒唱詩,他們把書齋命名“歸來堂”,并掛上小小匾額。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小小書齋,書史滿目,他們為此而心滿意足。李清照自 易安居士,大有歸隱之意。不是他們有意為之,實乃政治黑暗,朝云暮雨,反復無渾,變幻 莫測的新舊黨之爭,使他們感到驚愕,又無能為力。作為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他們雖有一 腔報國志,也無處伸展,退入書齋,做一項浩大的文化工程,《金石錄》是夫婦兩個數十年 的學術成果。
婚后的生活是甜蜜的,一腔柔情,百般嬌媚,能托與知己,一個女人的全部幸福就全在于 此了。婚后兩年,趙明誠出仕,在外為官,清照獨倚寒樓,思念、等待都化作綿綿的詞句: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毙聥D的嬌羞、媚態躍然紙上。
對于這兩個相愛的知己,相聚是快樂的、充滿詩意的浪漫。歸家的客袍未洗,一盞青燈下 ,四月相對,柔情似水,三杯兩盞淡酒,不覺兩頰已飛上紅霞。窗外的梅花正艷艷的開著, 報著春的消息;屋內的瑞腦香正吐納著清香,裊裊地在屋里飄散;燈花未剪,已自蹦落,撒 了一桌幸福的碎片……
接下來的時光,該是夫婦各自拿出新近得到的收藏,展示于對方,有新得的古本,拓片, 金石書畫。他們對每得到的一件真品,都愛不釋手,廢寢忘食地校勘古籍,整理簽題,鑒賞 古器書畫,分門別類地做出分析評價,每至夜深盡方才罷休。一次,趙明誠從淄州邢家得到 白居易所書《楞嚴經》,樂不可支,連夜策馬馳歸,自到家,夜已二更。夫婦煮上小龍團茶 ,相對展玩,至天微明,仍無倦意。
清照天性活潑,有女詞人豐富細膩的內心世界,也有豪放浪漫的詩人性格。她博覽群書, 記憶力超群。夫婦飯罷,坐書齋,她常常指著案上堆集的書本,言某事在某書某鄭第幾頁第 幾行,以猜中否角勝負,然后決定飲茶的先后。在這種情形下,明誠往往甘敗下風,清照則 舉杯大笑,茶傾懷中,反不得飲。就是這樣一對感情深篤,志趣相投,彼此珍重的夫妻,在 今天看來也是不可多得的良緣。趙明誠對其夫人的評價:“清麗其詞,端莊其品,歸去來兮 ,真堪偕隱?!逼湫蕾p和尊重可見端倪。
趙明誠從小酷愛金石書畫,文物典籍,窮其一生收集??保瑸榈氖墙o后人留下一份豐厚的 文化遺產。李清照幫助整理,傾其所有,甘愿清貧。數十年,隨成《金石錄》兩千卷,寫出 研究跋尾的才五百零二篇,只占全部刻詞的四分之一,就由于金兵的侵擾、北宋的覆亡而中 斷。他們夫婦極力保護這些文物圖書,高宗建炎元年,趙明誠奔母喪去建康,還不忘攜帶珍 貴圖書十五車。這年秋天,青州發生兵變,清照攜帶一部分文物南下,與明誠相會。青州故 宅未帶走的文物圖籍,全部毀于兵火。建炎三年八月,明誠在建康病逝,清照在極度悲痛中 病倒了,再加之面對亡國之痛,清照生命中最寒冷灰暗的日子來到了。國破家亡,一個女人 的命運又好到哪里去呢?
禍不單行,高宗的親信、御醫王繼先,趁人之危,以黃金三百兩,登門強購趙家所有文物 。又造謠中傷,說明誠生前通敵,向清照施加壓力,其目的昭然若揭。當時金兵壓境,形勢 危急,清照被迫攜帶藏銅器等物,追蹤正在疲于奔命的宋高宗。希望投之。想來我們的女詞 人真是天真的可愛,國將不保,你還想把這些年畢生心血獻給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征——高宗 皇帝,一副知識分子的憨態。女人,即使你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女才子,也還心存夢想,也還 冥冥之中寄存著一絲希望。就是這夢想和希望,使一位四十六歲的女才子,一路舟車勞頓, 為的是把珍寶獻于朝廷。
《金石錄》的成書,耗盡了明誠夫婦大半生的心血,也傾其所有的家私,購得實物印證。 有典籍考正、金石文字、古器書畫的收藏、整理和研究、文獻考訂等方面,都做出了非凡的 業績,他們做人做學問,都堪稱典范。在《金石錄》后序中,清照交待得很清楚:“始謀食 去重肉,衣去重彩,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涂金刺秀之具……”可見,雖是富貴之家,但 全都變作古物,衣食物飾無半點浮華。
夫已去,留下斯人獨憔悴。寒夜孤燈,漫漫長長的是苦苦的思念。紅梅開了,誰與奴共 探春消息?踏雪尋梅的雅趣丟在風里了嗎?撐一只木蘭小舟,誤入藕荷深處,驚起的一片沙鷗 ,是否還在那荷下覓食?暮春的海棠花謝了,春天便走的精光了,是否還問侍女:“知否、 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庇甏虬沤?,敲的是滿天的愁!
對丈夫的逝去,清照肝腸寸斷,她撰寫了一首詞《孤雁兒》,寄托自己的哀思:“藤床紙 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沉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幸,梅心驚破,多少春 情意。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 天上,沒個人堪寄。”盡管女詞人萬分悲愴,但她筆筆羈斂,處處含蓄,高雅的素養和藝術 技巧躍然紙上。雖沒有呼天搶地,但那殘笛卻把梅心驚破,一個大家閨秀,一位詩詞大家, 通身漾溢清雅之氣,就是悲痛也來的高雅脫俗。手折得一枝梅,無人堪寄,只有一人獨對寒 風。望斷路盡頭,不會再有熟悉的身影出現,只有荒草淹沒的小路伸向遠方。沉香斷,玉爐 寒,小風疏雨更添凄涼,不覺淚千行。四季芳菲,春華秋實,該怎樣觸動女詞人那顆敏感細 膩的內心世界呢?是什么使女詞人走過七十多年的歲月,遠渡慈航呢?我想,還是藝術對她的 終生誘惑和支撐,它是詩人黯淡生命中的綠色,寂寞中的一縷花香。
她帶著菊花般的風骨而去,為我們留下了清麗婉約的詩詞佳篇,留下了民族文化的燦爛瑰 寶;她的高尚情操,學人風范,到今天還是一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