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凌 成 功
2004年9月19日,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同意江澤民辭去中央軍委主席職務。江澤民雖曾為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但他同樣有著平常人的經歷,平常人的情懷,。
多才多藝“江博士”
趙凌
1926年,災難深重的中國正是軍閥混戰時期。那一年8月,江澤民生于江蘇揚州田家巷一個書香滿室的人家,其名“澤民”取孔子“惠澤蒼生”之意。
江家在當地受人尊敬。江澤民的祖父江石溪精通中醫并熱心國事,曾譜歌痛斥袁世凱對日簽訂“二十一條”。1933年祖父去世時,江澤民只有7歲,但祖父秉持一生的知識分子氣質和情懷,影響了整個家庭。
中國傳統文化啟蒙教育在江澤民幼年時期就已開始。自識字起,父親江世俊就要求他每天背誦一篇中國古典文學文章,還要練習書法。
江澤民的音樂天分,在他進入揚州東關中心小學時顯露出來。他一生鐘愛西方古典音樂,曾說,如果中國人一點不知道貝多芬第九交響樂,不是好事情。
若干年后,作為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他給外界留下了倜儻多才的印象。2003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北京大學回答學生提問時說:“江主席多才多藝在各國元首中間早已傳為佳話,不僅能嫻熟地駕馭俄文,還能夠用英語和意大利語唱歌。相比之下,我的造詣遠遠不如。”
江澤民13歲那年,被過繼給六叔江上清。這位曾在皖東北和淮北領導一支地方抗日武裝的中共黨員,1939年在一次戰斗中捐軀。養父對江澤民后來走上職業革命家道路,產生了重大影響。
相對于革命而言,江澤民在年少時顯然更偏重科學。他的理科成績非常好。1943年夏天,17歲的江澤民進入南京中央大學工科機電系讀書。也是在這一年,他開始參加地下黨領導的學生運動。
兩年后日本投降,南京中央大學和交通大學的重慶、上海校園正式合并,就是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學。江澤民從南京來到上海,完成最后兩年的學業。
1946年,黨在上海設立第一個辦事處后僅一個月,江澤民經同學、地下黨員王嘉猷介紹,秘密加入了共產黨。那時他剛剛20歲。
入黨后,江澤民參加了共產黨組織的活動。同學回憶,他在活動中表現了自己特殊的才華:“當時人稱江澤民是‘指揮家,因為人們常常看到他在鋼琴上敲打,俯身二胡拉唱,或者為抗議人群的高歌猛進作即興指揮。”
由于家學深厚,江澤民愛好十分廣博,因此在大學得“江博士”雅號。在畢業紀念冊上,同學們留言:博士自幼即聰慧異常,在校成績,每列前茅,尤長數學,為全級冠,遇友熱心誠懇,處事迅速果斷,恃相對論,每辯必勝,創三曲線,得博士銜;平昔愛好運動,長單杠,善短跑,近則喜賦詞彈曲,儼然“江大爺”矣。
江澤民的語言功底也是在交大念書時打下的。他能夠運用英文、俄文、羅馬尼亞文,還粗通德語和日語。憑其嫻熟的英語,江澤民日后在會見外賓時,常用外語表達觀點。他向美國聽眾背誦林肯的演講,他是馬克·吐溫小說的愛好者,他能熟練背誦《哈姆雷特》中的片段和雪萊的《西風頌》詩句。
美國《僑報》曾經評論:從來沒有一位中國元首如此精通外語。江澤民在其主政年代里,頻頻展開大國外交,用英文、俄文、日文熟練地與西方政治家們交談,鼎力推動新大國政治。
他與他們的故事
□ 成功
他與大學時的老師
1997年10月,美國費城一棟外表略顯破舊的公寓樓,突然變得熱鬧起來。
警察和聯邦特工早早就趕到這里,把這座普通的公寓樓和四周梳理了一遍又一遍。這讓樓里的普通住戶感到好奇:究竟發生了什么,還是有什么大人物要來?
公寓第12層,一間一室一廳的小屋早早打開了大門。狹小的客廳里,除了一張長沙發和地面堆起的半人高的書外,也就容不下什么東西了。
小屋的主人叫顧毓琇,一位科學家;來訪者是江澤民,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他們期待這一天已經很久了。
雖然1949年后顧毓琇去了臺灣,但他1972年定居美國之后,經常往返于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非常關注兩岸關系。1945年在上海交通大學時,江澤民選修了顧毓琇教授的微積分,這一層師生之誼使他和江澤民的關系很密切。
雖然江澤民春節前都會給老師寄賀卡,但顧老還是有一個愿望:“我現在的年紀是過一天算一天了,希望他能到美國來,我還能見一面,就算今生見不到他了,也沒關系,因為對國事我也放心了。”當江澤民和顧老、師母并肩坐在客廳里一張略顯擁擠的長沙發上的時候,談笑之間融入多少歲月的風塵。
他與老家的親戚
江澤民在上海工作期間,家里住的是半個世紀前修建的老式結構的房子。除了辦公室、會客室、餐廳、臥室之外,剩余的兩間房子一間留給女兒和兒媳,一間留給了保姆。每次老家揚州來人時,家里不得不為住宿的事情費一番腦筋。
盡管有機關招待所可以解決機關干部的親戚朋友的住宿問題,而且招待所的收費也比較便宜,但是江家卻很少使用這個特權。
“不找你們麻煩了,我們自己克服一下。再說家鄉來的人,住在一起拉拉家常,也更親熱些。”江澤民這樣告訴招待所的工作人員。
江家親戚來上海的不算少,一年有五六次,每次少則一兩人,多則三四人。就這樣,妻子王冶坪一年要向管理科借五六次臥具,冬天借被子,夏天借席子,在客廳或辦公室里打地鋪。
后來,工作人員不再把王冶坪向管理科借臥具看成稀罕事了,這似乎也成了江家一個不成文的規矩,老家來人,就向公家借鋪蓋,在家里打地鋪。
他與農村來的保姆
江澤民在上海期間,家中曾請過保姆。那還是在王冶坪生病住院期間,由行政處安排的。江蘇常熟支塘鎮小王因此來到江澤民家,幫江家燒燒飯,料理家務。
小王第一次踏進江澤民的家門時,心里很緊張。江澤民見她手足無措的樣子,便跟她說:“你不用緊張,我們是普通的家庭,王冶坪身體不好,你給我們燒燒飯,就幫了我們最大的忙了。”
江澤民家人與保姆同桌吃飯,保姆不到不開飯。江家不僅按國家規定付給保姆報酬,常常還貼上幾十元湊個整數。用江澤民的話說是:“家里人口多,零零碎碎的家務事總會多一些,按勞付酬,不能虧待了保姆。”
小王在江家干了3個月,因病回家休養。臨走時,王冶坪送她一袋水果和麥乳精,并囑咐她回去后要養好身體。小王回憶起這段經歷時說:“我剛來時,非常緊張,路也不敢走,還怕燒不好飯菜。3個月下來,想不到他們吃住都這么普通,待我都這么好,我真感到離不開他們了。”
他與周谷老
“我在上海當市長時,周谷老曾借給我兩本書,是讓他兒子給我送過來的。”1998年3月4日,在全國政協會議期間,江澤民回憶起與民主黨派老一輩領導人之間的交往時,特別提起與農工民主黨已故中央主席周谷城交往的情景。
江澤民尊稱的周谷老,就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周谷城,他是中共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的同鄉和多年的好友,也是江澤民的“忘年之交”。
就是在這次會議上,江澤民又巧遇周谷城之子、上海市政協副秘書長周駿羽。
江澤民問周駿羽:“周谷老如果健在,今年該是高壽多少了?”周駿羽答道:“整整100歲。”“百年應該紀念啊!以前每年都要與周谷老見上幾面的。”江澤民感慨地說。
在憶及江澤民當年不帶秘書、警衛,從康平路住所步行十幾分鐘到位于華山路的周宅拜訪周谷城的場景時,周駿羽感慨萬千:“就像到普通老朋友家走訪一樣。”
(邸志堅、梁偉伯、陳思之薦自《南方周末》 本刊有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