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新玲
2004年11月30日的傍晚,我走進河南電視臺副總編兼公共頻道總監李學洲的辦公室。兩位工作人員正圍著辦公桌向李學洲說著什么,對面的電視機正在播放公共頻道的節目。見到我,李學洲走過來親切地和我握手。他身材魁梧,一身黑色衣服在柔和的燈光下更顯出一種威儀。“聊些什么呢?”其他人出去后,李學洲笑著說,儒雅坦誠的臉上閃現著紅色的光澤。聽著他低沉有力地訴說平常一個個激情燃燒的日子,不由得感到他身上有一種常人不具備的蓬勃生命力。
“瘋子”似的激情創業
2000年6月,在全國新一輪電視大戰烽煙四起之際,李學洲受命擔綱組織創辦河南電視臺第八套公共頻道的重任。那時已能看到30多套全國各省市衛星電視節目,僅鄭州就有14家自辦電視頻道,其中一些頻道起步早、實力比較雄厚,在觀眾中已有了較穩定的收視群體。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再創辦一個頻道爭取一份蛋糕,競爭的激烈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更讓李學洲感到壓力大的是,除了一個呼號、局屬單位湊的400萬元、五六個創辦者之外,就再也找不到更多的資本和資源了。然而,這并沒有嚇倒李學洲,反而激起了他強烈的好勝心。李學洲和員工們就分析現實條件,科學確定頻道定位——思想性、公共性、文摘性、可視性,在欄目設置上爭取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優、人優我變”。經過六個月的前期籌備,公共頻道在2001年1月1日終于開播了!李學洲回憶起來有點激動:“‘40、400、180是我們艱難創業的最好詮釋。”“40”指所有創業人員,“400”是開辦資金,“180”是指180天的瘋狂工作。那時沒有節假日、沒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愛人說他是個“瘋子”,“老瘋子”帶領一群“小瘋子”在拼命地工作。是啊,沒有這種激情怎能有現在固定資產近千萬元、凈資產524萬元的公共頻道呢?素有“中國媒體軍師”之稱的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喻國明教授考察公共頻道后,對其經營管理倍加贊賞,認為公共頻道的投入和產出比令人驚訝。
“成功的花,人們只羨慕它現在的明艷,然而當初它的芽兒卻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當我問起“經營公共頻道的過程中最頭疼的事是什么”時,李學洲蹙了蹙眉,深有感觸但又無比自豪地說:“當然是在頻道剛開播時,我們的資金捉襟見肘,用一句話形容,麻袋上銹花——底子差。”我能理解李學洲當時的心情,困難重重、風險重重,然而他卻克服了,像萬里長征一樣帶領部下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日子。那時攝像機只有三臺,一臺大的固定在演播室,一臺掌中寶,外采的僅有一臺肩扛式的,怎么辦?“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向熟人借,去別的單位租。節目呢,善精辦、少自辦、多引進,人員少就身兼數職,文的武的都干,用李學洲的話說就是“員工人人做拼命三郎”,到2001年10月底,他們就已完成和實現有效資產1000萬元,提前超額完成了頻道第一年預定的發展目標。如今他們先后策劃組織了2001年“植世紀之綠”大型公益活動、2002年“迎奧運萬人健身長跑”活動、“手拉手——幫扶困難職工”的活動、2003年的展示全省民營企業家風采的“建設者之歌”大型文藝晚會、首屆中原住交會風云總評榜頒獎盛典晚會、2004上半年的珠寶使者大賽等社會活動……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個方面均取得了較好的業績,被上級領導贊譽為開創了活動經濟的新思路。
今年9月,公共頻道根據市場需要進行了改版,新欄目《聚焦中原》的收視率一路飆升,在公共頻道所有節目中排列第二,效果甚佳。經營上,李學洲說,在“內容為王”、“內容至上”的旗幟下,還將抓住市場機遇,舉辦各類大型社會活動,延伸和強化電視頻道的社會服務功能,用超常規發展,促進頻道的品牌建設,拓展頻道的盈利渠道,最終形成電視頻道服務與經營的多元化格局。
“孺子牛”似的辛勤耕耘
“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魯迅這句話用來形容李學洲再適合不過了,周圍的同事最清楚,用強烈的責任感、瘋狂的激情、滿腹的才華概括他也不為過。李學洲身后的書櫥里是一排排的書,緊挨著書櫥的仍是層層疊疊的書。李學洲謙虛地說他很崇拜毛澤東,河南電視臺第八套公共頻道就有八路軍的意味。是啊,那層層疊疊、曲曲折折的書不僅蘊含著公共頻道創業走過的足跡,而且筑成了李學洲人生征程上的精神階梯。
1955年,李學洲出生在豫西義馬市一個半工半農的家庭,新中國成立之初,父親當了礦工,使得后來他們兄弟姐妹有了讀書的學費。在學校,李學洲聰明刻苦,喜歡作文,回到家里很懂事,12歲就幫家里干農活雜事,16歲中學畢業后子承父業當了礦工,艱難的工作磨煉了他的堅強意志。22歲一個偶然的機會參軍扛了鋼槍。沒想到這次軍旅之行竟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一手握槍桿子,一手握筆桿子——當新聞干事。從此,寒冬酷暑,李學洲就在文字架起的時空隧道蹣跚學步、盡情揮灑。后來,轉業到河南省廣播電視廳與電視結緣。一路走來,他自己創作及與人合作編發的各類稿件達800多萬字,獨著的新聞評論、學術論文、雜文、書評、節目點評、調查報告、授課文稿等38萬多字,均在中央和省級報刊上發表。李學洲打開書櫥,里邊擠著一排排參差不齊的紅本子,那是各種獲獎證書!我仿佛看到李學洲抱著省“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新聞獎、首屆全國“十佳百優”理論工作者等各種獎章在人叢中笑。著名評論家、雜文家楊誠勇(筆名曉陽)這樣評價他:探驪得珠,天道酬勤!的確,李學洲是個勤奮執著的人,不管治學、工作、生活還是做人、做事都在追求一種精神方向,選擇一種生存狀態。
“金石”般的真誠待人
到公共頻道的各部辦公室走走你就會感覺到一種融洽友好的氣氛,每個人都忙得不亦樂乎。原來公共頻道創辦伊始,就確立了以人為本的頻道理念,形成了“制度管理+事業環境+經濟杠桿+感情投資”的人才管理機制。員工吳楠說:“李總對我們既嚴格又平易近人,那種誠意讓人感動。”
熟悉李學洲的人都知道他愛讀書,善思考,勤于動筆。而且興趣廣泛,由于工作很忙,就只剩下寫作和交朋友兩種業余愛好了。豐富的閱歷使他結識了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的朋友。“與人為善、以誠相待”是他交友的原則,因而得到眾多朋友的信賴。老朋友宋國華、王樹茂和他多次合作寫論文,都認為他熱情豪放、急公好義。而他則認為無論走到哪里朋友都是一筆精神財富。
談起家庭,李學洲臉上浮起幸福的笑容。愛人是會計,上班回來把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對李學洲的事業總是給予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孩子也和媽媽一樣堅定地站在爸爸的身邊。李學洲認為家是他堅強的后盾,想起愛人就會想起那首《十五的月亮》:軍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生活中的李學洲少了一些閑暇,工作中的他多了一些忙碌。“急躁是我的一個大缺點”他說,“恨鐵不成鋼”。其實,這何嘗不是優點呢。急人所急,憂人所憂,如此真誠待人,難怪別人說李學洲的人緣特好。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