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卉
10月28日下午5點30分,國內債市交易員們結束了還算平穩的一天,正準備下班。這一天波瀾不驚,上證國債指數以95.971報收,比前一個交易日微量上揚0.04%。
“我們都已經準備要走了,這時一位同事偶然上了央行網站?!币晃唤灰讍T說。他看到央行網站上掛出了“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的消息。一下子,所有人都驚呆了。在極短的時間內,通過各種傳播渠道:短信、電話、MSN……每個行業人士口中只有3個字:“加息了!”
這是商戰類小說嗎?不是。這是2004年11月1日《經濟觀察報》(新聞標題《加息后的金融業全景》)對央行加息事件的報道。這個讀來津津有味的開頭,使得央行的一紙通告,幻化成一個有聲有色的故事,故事里的交易員驚呆了,故事外的讀者被吸引住了。央行加息,不再是遙遠陌生的經濟決策,它和我們熟悉的場景融合起來,變得和讀者息息相關。
央行正式決定加息,是在2004年10月29日。這一消息成為各大報紙當天的頭版頭條。《人民日報》、《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都對此都作了報道。下面摘錄的是幾大報紙報道的開頭: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04年10月29日起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并放寬人民幣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和允許人民幣存款利率下浮。
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利率也相應調整,中長期上調幅度大于短期。(《人民日報》、《經濟日報》2004年10月29日頭條)
今天,在中國各商業銀行下班之后,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將從10月29日起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這是中國自1994年以來首次上調存款利率。
正當輿論普遍認為中國不會在短期內采取加息措施時,央行宣布,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的5.31%提高到5.58%。中長期存、貸款利率上調幅度大于短期。(《中國青年報》2004年10月29日頭條)
對比以上三家報紙的加息報道和《經濟觀察報》的報道,區別是明顯的。三家報紙基本上是把中央人民銀行的“通告”平移成通告的“報紙版”,向讀者展示的是靜態的、結論式的報道。而《經濟觀察報》力求向讀者展示一個動態的、故事化的場景,以講故事的形式報道重大經濟新聞。
目前在很多新銳財經報紙和雜志上,都有“故事化”的經濟新聞。這些文章把人物甚至情節加入經濟新聞中,以“故事”解讀政策、經濟形勢的變化,使經濟新聞耳目一新,就像干巴巴的面包蘸上了新鮮的果醬變得津津有味,讓更多的普通讀者能夠易于接受。經濟新聞“故事化”是對經濟新聞報道方式的創新并且成為經濟新聞深度報道的一種趨勢。
什么是新聞“故事化”?曾獲普利策新聞獎的美國記者富蘭克林說:“用故事化手法寫新聞,就是采用對話、描寫、場景設置等,細致入微地展現事件中的情節和細節,凸現事件中隱含的能夠讓人產生興奮感,富有戲劇性的故事?!倍洕侣劇肮适禄?,改變了以往經濟新聞報道“見事不見人”,“只有結果沒有過程”的報道方式,重視人的經歷、感受,重視經濟事件發展過程的展現,重視新聞報道情節和細節的刻畫,這種方式可以增加經濟新聞的客觀性與可讀性,使報道充滿趣味性和人情味。
在“故事化”的經濟新聞中,既能找到中國傳統文學敘事的影子,又有非常明顯的西方“華爾街日報體”的結構和特征。對比上面兩種不同形式的報道,我們可以看到經濟新聞“故事化”幾個明顯的特點:
一、結構:借鑒“華爾街日報體”,注重內在邏輯關系
“華爾街日報體”指的是美國《華爾街日報》慣用的一種新聞寫作方法。其行文特點是:從某一具體的事例(或人物、場景、細節)寫起,經過過渡段落,進入新聞主體部分,敘寫完畢以后又回到開頭的事例(或人物、場景、細節),有時也用總結、懸念等方式結尾?!叭A爾街日報體”的好處在于,將新聞已經或可能影響的普通人引入新聞中,通過講述此人生活發生的變化,使讀者的關注點落在與自己一樣的普通人的身上,不知不覺地被帶入新聞主題。
“我們都已經準備要走了,這時一位同事偶然地上了央行網站。”一位交易員說。他看到央行網站上掛出了“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的消息。一下子,所有人都驚住了。在極短的時間內,通過各種傳播渠道:短信、電話、MSN……每個行業人士口中只有三個字:“加息了!”
一個普通交易員,一個平常工作日,下班時間。辦公室里有些懶散的情緒。這對讀者是多么熟悉的場景啊。但是情況瞬間突變,央行網站掛出了加息通告。“所有人驚呆了”,在極短時間里,消息被迅速傳遞。在敘事上,靜動結合,中國傳統敘事方式,如講究對比,反復、節奏等手法和明暗線索的運用,也被運用到“故事化”的經濟新聞中,使新聞報道具有了故事性。
“中國央行終于在全球金融市場最意想不到的時刻出手,調升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作者筆鋒一轉,個人化的場景被置換成大的新聞主題:加息后金融業利益格局的變動。正文分成三個小節平行報道。三個小節的新聞標題是:銀行業獲益大;保險業:2.5%預定利率待調;資本市場預料中的下滑。三個小節以內在的邏輯關系聯結成一體,條分縷析地完成了新聞報道。
二、角度:個人化、人性化和情節化
和以往的經濟新聞“見事不見人”正好相反,經濟新聞“故事化”,始終都在尋找“人”的存在:經濟事件中的典型人物或當事人;大經濟背景中受到影響的個人的經歷甚至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都是“故事化”的經濟新聞竭力捕捉和報道的對象。
“騎自行車趕來的農稅所干部桑祖云已經帶著一頂草帽,開始在洪湖漁場這個村挨家挨戶地去收今年的農業稅了”,“到上午10點半,桑祖云兜著1000多塊錢高高興興地收兵了?!保ā吨醒肱c地方:財政與分權如何平衡》,見《經濟觀察報》2004年5月31日),生動的情節和細節分布在文章中,拉近了主題和普通讀者的關系。
“‘到2020年,我們的GDP相當于美國現在的一半。但是在各地報上來待批,計劃到2020年之前建成的電廠裝機容量要比美國現在還多5億……近日,一向低調的國家能源局局長徐淀明約見本報記者?!边@是分析性報道《能源局困境》的開頭(《21世紀經濟報道》2004年5月10日)。在缺少個人和情節的情況下,采訪對象的直接引語也被大量運用到經濟新聞中,突出人的“在場感”。
三、語言:力求鮮明、簡潔、生動
經濟新聞“故事化”語言特點十分明顯,就是要力求語言鮮明、簡潔和生動。比如《21世紀經濟報道》2004年5月13日第18版的幾個新聞標題:江蘇銀監會開出“退燒藥”、廣東房地產金融寒暖難測、上海房貸40%加速“狂奔”,運用了大量的比喻來增加生動性;再如在分出章節的報道中,每節標題的語言都力求簡潔、準確。如《意航、法航合并懸念》(《21世紀經濟報道》2004年5月20日)的三個小標題:意航危機;重組行動;法航懸念。表達清晰,一目了然。
經濟新聞“故事化”是經濟新聞報道的一種趨勢,因為它適應了“厚報時代”財經媒體競爭的形勢,“講故事”的結構便于靈活加入大量的背景資料,造成行文的跌宕起伏;個人化和情節化的報道與寫作角度激發了普通讀者的閱讀興趣;而鮮明生動的語言增加了閱讀的流暢感。但是,值得強調的是,經濟新聞“故事化”的效果來自生動的細節,而生動的細節更強調“真實”。因為新聞“故事化”和文學故事的根本區別在于新聞是真實的。新聞的真實來自深入扎實的采訪。記者要具備準確細致的判斷力,選取典型人物和細節來表現真實。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