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太平 廖金英
2004年2月13日北京時間18時,第 47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PP)評選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揭曉。盧廣拍攝的《中國河南艾滋病村》獲得當代熱點類組照一等獎。《武漢晚報》攝影記者邱焰拍攝的作品《非典時期的婚禮》獲得了日常生活類單幅三等獎。對中國新聞界來說,無疑是一個喜訊。但是煩惱也接踵而來,《非典時期的婚禮》中的男當事人陳英和親屬獲此消息后,以照片侵權為由向邱焰索要賠償,最終將邱焰告上法庭。2004年10月18日,半年來這場鬧得沸沸揚揚的,官司終于有了結果,武漢市中院做出終審判決,原告陳英獲《武漢晚報》賠禮道歉及2萬元精神賠償。筆者不想就官司本身發表議論,但任何一個新聞從業人員或新聞研究人員不能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發生新聞攝影造假事件,原因何在?鑒于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再次探討一下新聞攝影的特性是什么這樣一個基本問題。在筆者看來,造假新聞照片的出現除了創作作者帶有急功近利的因素外,對新聞攝影的特性沒有足夠的認識無疑是一個重要原因。
為了便于闡述新聞攝影的特性——形象新聞的現場瞬間紀實性,筆者將緊緊圍繞其特性概念,從“新聞”、“形象”、“瞬間”、“現場紀實性”等相互聯系的四個方面展開論述。由于這四個方面共同構成了“形象新聞的現場瞬間紀實性”這個特性,所以它們絕非相互孤立,而是有機統一的。
一、“新聞”:追求新聞價值
筆者把“新聞”放在第一的位置,是因為新聞攝影終究是兇種新聞形式,‘新聞”是它的內容,是它的本質屬性。新聞照片的產生過程必須遵循新聞的一般規律,按照新聞規律采攝的新聞照片就必然具有新聞的特性,追求新聞價值。所以,新聞攝影必須是新近發生或發現的事實的報道?!罢鎸嵤切侣劦纳币殉蔀槿藗兊墓沧R,這也是新聞攝影必須堅持的原則。所以我們反對一切事后補拍或擺拍,這是違反“新聞生命”的做法。
報道事實要新。從時間概念上看,它是新近發生或發現的;從思想內容上看,它是人欲知、應知而未知的事實,而不是人們司空見慣的事物。新聞照片必須具備這樣一種屬性,才有它存在的價值。做不到這一點,新聞攝影就成不了新聞照片。
新聞攝影必須迅速及時。新聞的傳播要快,延誤時機就會成為舊聞,失去了新鮮感。新聞照片也必須以最快的手段傳播出去。李永安攝的《攻克涼山》很能體現新聞攝影的這個特點。1979年2月,我軍被迫對越南自衛還擊。3月2日,勝利渡過了奇窮河,4日晨一舉攻克了越南北方軍事重鎮涼山市并占領了涼山省府大樓。對此,越南矢口否認,先說奇窮河不可逾越,涼山固若金湯;后又說中國軍隊只到大涼山郊區,根本未曾攻進涼山。國際新聞界當時大多相信越南的宣傳,不大相信我方的文字報道。新華社補發了李永安在我軍占領涼山省府大樓時抓拍的現場照片《攻克涼山》。真實及時的照片徹底戳穿了越南散布的種種謊言,體現了較高的新聞價值。
報道事實的重要性原則。世界攝影比賽獲年度最佳獎作品很能說明這一點。1956年的《在匈牙利的報復行為》,1960年的《南非總理被刺》,1961年的《淺沼被刺》,1963年的《越南和尚自焚》、《南斯拉夫地震災難》、《刺客被刺》,1980年的《葬禮上的騷亂》、《阿巴丹在燃燒》,1985年的《黑色星期三球迷鬧事慘案》、《機長和劫機者》、懈救人質》以及2004年的《伊拉克人在戰俘營安慰兒子》……天災人禍、戰爭謀殺、政變侵略、種族爭斗以及毒氣泄漏、地震、干旱、病患等等,應有盡有。這些無一不體現重要性的新聞價值原則。
二、“攝影”:追求形象價值
新聞攝影是;以照片的形式表現出來,形成直觀的可視形象,這就是新聞攝影的形象性。新聞攝影是以形象揭示事件的發生,發展與意義。重形象、重內涵方面,新聞攝影的功效有時是文字報道所不可及的。新聞照片的可視形象,給人的印象要比文字報道深刻強烈,有些生動的現場照片,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所以新聞攝影不能不講究攝影構圖,追求新聞照片的美。
攝影構圖的兩個主要目的,一是獲得最佳的畫面形式,二是最好地表現主題思想。新聞攝影構圖應該借鑒造型藝術的創作規律,諸如對稱,平衡、黃金分割、對比、多樣統一、變化和諧等,從而使新聞照片:
1.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并且這個主題要有普遍性;2.把注意力引向被攝主體;3.畫面必須簡潔,去掉一切與主體無關的東西??傊趫猿终鎸嵭缘那疤嵯?,還要注意攝影構思、光線、色彩?影調、造型、角度等可以利用的一切因素美化新聞照片?!安荒芤笮侣剶z影成為藝術圖片,但又要提倡借鑒藝術攝影的某些技術,豐富新聞攝影作品的形象語言,提高新聞圖片的質量。好的藝術照片不可能成為新聞照片,而有的好新聞照片則可以同時成為具有藝術感染力的照片?!雹倨鋵?,人們很早就注意到了新聞照片和藝術的結合。20世紀80年代就有人指出,誰在新聞和藝術的聯系和滲透上下工夫,誰就會捷足先登!
三、“瞬間”:追求典型價值
新聞攝影中“典型”可以從事物存在的時間和空間兩種方式得以體現。首先,從空間上看,主要表現為選擇最能表現事物本質的對象。在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典型性的選擇。如表現一個民工的艱難生活,可以選擇形象典型的甲或乙。這和藝術典型“雜取種種人,合成一人”不同,和藝術典型相比較,似乎是一種有限的典型法。從時間上看,攝影者總是選擇最能體現事物本質的最美的一瞬。一個新聞事實在發生的全過程中,其情其景都在發生變化,例如,人物的表情、姿態、動作,參與者、場地、情節等因素在不同的時刻至少有一種要發生改變,因此,一個新聞事實中包含著無數個瞬間,而每一個瞬間場景嚴格說來都代表了不同的新聞事實,在這些新聞事實中必定有一個能揭示整個新聞事實的本質,此時的瞬間就是這個新聞發生過程中的典型瞬間。
新聞攝影瞬間的充分是要求一個攝影瞬間要提供給讀者盡可能多的新聞信息,這是對新聞信息量的要求。由于新聞攝影只是截取新聞事實的一個瞬間,所以提供的信息畢竟是有限的,肯定要少于整個新聞事實的信息量,這就要使此“典型瞬間”具有連接性,將前后聯系起來,以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
總之,“典型”體現了畫面的表現力,“充分”體現了畫面的整體性,“生動”體現了畫面的生命力。報道瞬間最重要的一個創作任務,就是要選取這樣的瞬間,而照相機也正應當為這樣的瞬間按下快門、
四、“現場紀實”:追求情感價值
1928年德國沙樂門以攝影記者身份出現于國際外交場合,創造了“小相機現有光不千涉對象(抓拍)”的新聞攝影技法,并提出了新的攝影美學觀念——給人看見新聞現場的真實情況,表現新聞人物的現場真實形象,比影像清晰而形象呆板更有價值?!艾F代意義的新聞攝影及新聞攝影觀念,從此開始”。③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由于紀實性要求新聞攝影表現真人真事真情真境,能給人以情感上的震撼。筆者認為攝影應包含有:一方面要表現對象本身富有感情,一方面攝影者要有充沛的感情,從而達到震撼讀者情感的最終目的。中國獲“荷賽” (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一等獎第一人盧廣,“帶著自己的心,去觀察、去了解和感受”,是他成功的一個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新聞攝影的核心價值是新聞價值,真實性是新聞攝影的生命,是其靈魂之所在。新聞攝影在追求新聞價值的同時,還應體現新聞攝影的形象價值,即用“美”的規律去構圖,增強其表現力和感染力,并應體現以典型、生動、充分為特點的典型價值和由“現場紀實”決定的情感價值,即“新聞”、“攝影”、“瞬間”、“現場紀實”構成了新聞攝影的特性——新聞形象的瞬間現場紀實性。
從新聞攝影的特性可以得出:新聞攝影不應該“擺拍”或“補拍”。擺拍,事后補拍既然是為了特定的報道目的擺弄被攝對象的行為,那么,這和為了特定的目的擺弄新聞事實又有什么區別呢?為了得到好評去擺拍“婚禮”,何異于自由撰稿人為特定目的杜撰李雪健病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