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麗
生產和出版文化精晶是黨和群眾對新聞出版工作的要求。新聞出版工作的政治職責和歷史使命就是要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深入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實事求是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主流,努力反映新時期我國發生的巨大變化,著力表現廣大人民的英雄事跡、優秀品格和精神風貌,激勵人們更好地建設自己的國家。振奮民族精神,鼓勵人們奮發向上,為廣大讀者奉獻有價值的精神食糧,是每一個新聞工作者的神圣職責。
新聞工作者每天都會接觸到許多新聞事實。如何從無數事實中發現有新聞價值的事實,是對新聞工作者新聞敏感性的一種檢驗。新聞出版工作只有依托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敏銳發現新聞的眼光,才能捕捉到最有價值的新聞,才能出版受廣大讀者青睞的,有價值的精品。而在這一過程中,對現實生活的深刻體察和把握是捕捉、出版精晶的基本前提。當年《對起百姓》一書的獲獎就足以說明了這一點。
1995年冬,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我走進了一個不平凡的世界,結識了一大批普通而不平凡的人。從而,我的平靜生活被打破了,由此經歷了一段緊張而難忘的時光,編輯出版了《對起百姓》這本書。
這一切,都是由一盤錄像資料所引起的。那天,我一踏人河南省人畜吃水工程指揮長的家,就被電視屏幕吸引住了:一個抱著小孩的老大娘,小心翼翼地走下十幾個臺階,才下到陰暗的井底。只見井壁半腰石縫里有氣無力地流出一線泉水,那水,幾乎不是流,是在滴滴答答地往外滲。老大娘一手抱著孩子,一手彎下腰伸出水瓢狠狠刮了一下,刮上來一瓢底渾濁的水,她馬上將瓢遞到孩子嘴邊,孩子的小嘴如饑似渴地吮吸著,而她后面還排著長長的人群……
淚水浸濕了我的雙眼。這難道是真的嗎?我急切地想知道這一切。
從總指揮那里的資料中我才了解到,從1990年秋到1992年7月,一場百年不遇的持續干旱席卷了河南西部,許多河道斷流、企業停產、學校停課,老百姓奔波于等水、找水、拉水的長龍般的行列之中, 430萬人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
1992年2月14日,一份關于這百年不遇旱荒的新華社內參送到了國務院總理的案頭,李鵬總理讀了內參,立即給河南省委領導打電話,指出“人沒水吃可是個天大的事”,“人命關天,救人要緊”。田紀云副總理看過錄像資料后,當即動用了“總理預備金”,決定從1992年起,連續4年,每年拿出5000萬元,在河南嚴重缺水區建設一批永久性飲水工程。經過4年的不懈努力,已使近300萬飽受吃水困難的山區群眾喝上了潔凈水。
在這場規??涨暗目篂闹校h員干部,特別是基層干部、群眾表現出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氣概,他們硬是憑著一股“上不愧黨、下不愧民”的無私奉獻精神,從四五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地下找水,引水。總指揮氏激動地對我講:在建設中最苦最難的活兒,黨員上;最臟最危險的活兒,村干部上;要求群眾做的事,黨員下部首先做。這中間有“打不出水誓不回北京的地礦部副部長”,有“不解決吃水問題,就不當副市長的劉為民”,還有碧血染紅井臺的洪和平。正是這些人為了找水打井,不顧環境條件的惡劣,置個人安危于不顧,有的甚至犧牲了生命。
作為一名新聞出版工作者,我深感此題材的重大;強烈的使命感使我感到,應該把這些記錄下來。所以,我迅速向社領導作了詳細匯報,總編立即拍板,指示一定要抓好這個選題,精益求精,力爭出精晶。很幸運,總指揮長和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于是,我們當即就開始研究實施方案,經過周密策劃,反復推敲,我們首先根據主題選定了讀者最易接受的紀實文學形式,并決定配以大量紀實照片,以增強視覺沖擊力。
僅有好的策劃和選題并不等于勝券在握。要想出精品,不但要有能夠付諸實施的選題計劃,而且更需要的是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來具體操作實施。為此,我們決定請著名作家、原河南省文聯主席南丁出面來組織省內知名作家及新聞記者,分別到30多個建設施工現場深入采訪。當32名作家和27名攝影家來到驚天動地的“救命井”工程采訪時,無一不為之動容,他們調動多種藝術手段,努力挖掘題材內涵,以飽滿的激情、翔實的史料,多維的視角揭示了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眷眷深情,使作品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作家們翻山越嶺,走村串戶,深入山溝里、百姓家,用他們的真實感受,熱情地描述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他們似乎有寫不完的話。一位部隊女作家激動地說,我是當兵的,采訪過吃水工程以后坐臥不安,采寫這篇文章對我的心靈有極強的震撼,甚至改變了我的生活方式。—位市文聯老主席,在完成自己的文章后,再三要求讓他再寫一篇。另一位女作家說,當她看到為打井傾其所有、死后自家的房子還未修的“好人杜世敬”時,只感到不寫出來心里特別難受。
由于有了一個經過深思熟慮、能夠實施的選題計劃,并確定了明確的組稿方案,而且對作者有明確的分工要求,后期工作進展順利。為了出精品,在那些日子里,我可謂如履薄冰,對每一個環節都不敢有絲毫松懈,光校對就校了7遍,并專門請省內知名校對專家把關。當時常用的一句話就是要“對起百姓”,對起為這項工程付出艱辛、熱血乃至獻身的人們,對起作家們的辛勞與創作。由于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才確保了該書的出版質量。
此書的出版,得到了各級領導的支持和關注,李鵬總理親自題寫書名,時任河南省委書記的李長春同志親自作序,錢正英、馬忠臣等領導題了詞。
《對起百姓》出版后,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評,不但獲得了河南省優秀圖書獎,而且在社會上也引起了強烈反響。許多讀者反映,他們是流著熱淚讀完《對起百姓》的。河南省委組織部、省委直傳部,省水利廳,省新聞出版局、黃河水利出版社,省文聯、省作協的有關領導和省會著名文學評論家、作家、新聞單位記者等50余人參加了《對起百姓》的座談會,對其給予高度評價;新華每日電訊、中華讀書報,中國水利報、河南日報、大河文化報(《大河報》前身)、鄭州晚報、黃河電視臺、河南電視臺也紛紛對《對起百姓》的出版作了專題報道。
編輯出版《對起百姓》一書的經歷,使我久久難以忘懷。由此,我體會到我們從事新聞出版工作的同志,只有不斷以“對起百姓”來激勵自己,為廣大讀者多山文化精品,才能真正對得起百姓,才能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