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電力撤資潮多少有點危言聳聽,實際情況是有進有出,而進出之間的微妙權衡則凸顯了現階段中國電力市場的游戲規則。
1月7日,太平洋頂峰(中國)投資有限公司CEO羅伯特·安德森接受本刊采訪時一直在抱怨外資電力企業在中國生存越來越艱難。
“我們來到中國8年了,一直發展很好,但現在突然發現很難找到新的投資機會。”羅伯特·安德森說。
太平洋頂峰于1996年在新加坡成立,出資人為美國聯合能源公司和國際金融公司。頂峰公司專注于投資中國電力行業,1998年在中國河北正定縣投資了第一個項目。到2004年底,該公司共在中國投資了7家電廠,總裝機容量40萬千瓦,總投資額近20億元人民幣。
2005年元旦剛過,羅伯特·安德森開始對中國電力市場投資環境頗有微詞,引發各界對新一輪電力外資從中國大撤離的討論。
洋電力進退中國
1998年至2003年,太平洋頂峰在中國的熱電聯產企業的運營一直處于盈利的狀態。然而,2004年該公司總體上核算,經營將出現虧損。據了解,該公司投資的7家電廠4家虧損,3家微利。
“2004年太平洋頂峰投資公司在中國的營業收入比2003年下降了20%。其他外資電力企業都在撤退,我們是少數還堅持的企業之一。”羅伯特·安德森說。
據本刊多方了解,從去年年初開始,美國電力公司、美國賽德能源公司、法國阿爾斯通公司及全球第三大能源巨頭美國邁朗公司,出售或轉讓了他們在河南、浙江、廣東、河北、湖北、廣西和山東所持有的電廠股份。
據方正證券能源研究中心向本刊提供的數據顯示:“八五”之前,外資占中國電力產業固定投資的比例基本在10%左右,從“九五”開始中國出現了引進外資的高潮,1997年上升到14.5%。1998年后這個比例就逐年下滑,下滑的勢頭一直持續到現在。
據該中心一位負責人估計,2004年,外資占中國電力產業固定投資比例將下滑到5%。
但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的專家則認為,比例下降并不意味著總量下降。
“外資撤出中國電力市場的現象是存在的,他們把在中國的電力項目轉賣了,撤股了。但現在下結論,說外資要普遍撤出中國電力市場,還為時過早。”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副所長韓文科對本刊說,“去年從我們能源所接待的(外資電力直接投資)情況看,有很多外資在為進入中國電力市場做準備,電力外資直接投資在中國的總量還是在增加的。”
事實上也確實有大膽進入者。2003年,韓國電力公社(韓國政府投資的集生產、輸電、配電以及營銷于一體的大型電力企業,排名世界500強企業第279位,經營韓國95%左右的發輸配電業務),在中國投資了第一個投資項目——在河南焦作的武陟發電站(5萬KW機組,共兩臺)。該項目在2003年8月時達成合作意向,2004年10月份已經開工。第二個項目河南焦作九里山電廠(60萬KW機組,兩臺)剛在2004年12月簽訂投資協議。
2004年夏天,韓國電力公社與中國大唐集團公司簽署了業務開發與友好合作協議,準備擴大在中國電力市場的經營規模。“我們對中國電力市場充滿信心。”1月11日,韓國電力公社北京支社社長金甲淳對本刊說。
同為外資電廠,卻進退殊途,這使得外資電力的進退中國的理由顯得格外重要。
命運因伙伴而不同
提起在中國的困境,羅伯特·安德森舉起了手中一份近兩年中國煤價走勢圖,并在2003年11月處畫了一個大圈,圖表顯示此時煤價為240元/噸。
從2003年11月份到2004年8月份,煤價一直在上漲。煤炭價每噸上漲了170元,從百分比來講就是50%。
這對太平洋頂峰投資的熱電廠和一些國內小的電廠沖擊更大。羅伯特·安德森說:“我們能預見到煤炭的價格可能會漲,但沒預見到電的價格是不可以漲的。”
電價的固定就使得能否拿到低價煤成為企業維持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對與國字號大電廠合作的外資電力企業這無疑是一大利好。“因為大的電廠有統配煤照顧。”羅伯特·安德森說。這里所說的大電廠主要是指目前國內的五大電力集團:華能、大唐、華電、國電和中電投。一直以收購地方小型熱電企業為運營模式的太平洋頂峰自然無緣與“五大”展開“親密”合作。
“與國字號合作的外資電廠會有更多的話語權。傍著大樹好乘涼。”方正證券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海說。
據韓國電力公社透露,該企業已經跟某個煤礦企業簽訂了長期的協議,盡管目前還沒有具體的定價,但能保證所有項目的煤炭供應。
電力外資在中國的生存狀態真的取決于它的合作伙伴嗎?至少羅伯特·安德森的回答是:“中國整個電力行業,是否存在一個良性的環境給外資,對此我們持懷疑態度。”
舊勢力的游戲圈
在一些較市場化的外資電力企業看來,他們生活在一個中國電力傳統主力陣營進一步鞏固陣地的氣氛中。
從去年開始,中國電力行業中的五大集團的強勢地位進一步加強,新增發電能力幾乎全部被他們瓜分。
2004年初,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了《電力建設項目公告》,2004年國家批準新開工電站項目規模4000萬千瓦,預計投產電站項目規模超過3700萬千瓦。從公告顯示,這些項目基本是華能、大唐、華電、國電和中電投這5大電力集團申請的,多為其所屬或占股份的大項目,5大集團外的中小型項目較少。
而在生產原料上,他們的話語權也在加強。據袁海介紹,每年一度的煤電的交易會主要是解決大的國有電力企業和煤炭企業的供求關系的,外資電廠參加不了大宗談判。外資電廠規模比較小,煤從市場上采購的比較多,就要比所謂的統購煤貴了很多,而在國家電廠中,統購煤占了60%。
2004年12月29日,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在秦皇島召開了2005年度全國重點煤炭產運需銜接會議。會議重申了煤電價格聯動機制相關意見,并力促電煤供需雙方合作。
據一電力集團副總透露,截至1月7日18時,五大電力集團系統內所有電力企業共簽下2000多萬噸計劃內電煤。“要得到統配煤也不難,因為一些大的電力公司都享受這種政策的。”韓文科說。
外資要在中國投資電廠,燃料是首先要落實的。中國電力市場計劃的成分太重導致的潛規則正是一些外資企業不理解的。
對于煤電聯動,太平洋頂峰也有疑問。因為這會使電力企業承受30%的損失(發改委的意見規定,實行煤電價格聯動時,將要求電力企業消化30%的煤價上漲因素,在此基礎上,將上網電價隨煤炭價格變化調整)。
“為什么30%要電廠來承擔?作為一個投資商,都會作一個預算,如果成本上去了的話,利潤漸漸就會少。我們沒有看到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有這樣的例子——原材料上漲,電廠卻有責任去承擔。”羅伯特·安德森說,“外商是放眼全球的,一旦看到中國出現這樣的一種情況,他們就會在決定投資之前多考慮一下了。”
而電力專家甚至認為,目前煤電聯動可能是中國電力改革上的一種倒退。
“煤電聯動政策與電價體制改革是背道而馳的。”袁海說,“電價又倒退到用成本推算的舊模式。如果長期實施這種政策的話,電價體制改革就遙遙無期了。”
外資企業看中的正是市場化的電價形成機制和市場化的煤炭價格機制。但現在的局面無疑會讓不少外資企業失望。
“我們來中國已經八年了,可以說對中國電力行業的規定是非常熟悉的,如果說連我們都找不到新的投資機會,那對于那些新的投資商就更不可能了。”太平洋頂峰投資公司CEO羅伯特·安德森如此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