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長沙經歷了數次炮火。1938年10月,日軍攻占武漢,進占岳陽迫近新墻河時,國民黨軍驚慌失措,以為日軍迫近長沙,就下令實施“焦土政策”,將長沙付之一炬。此后,1939年11月至1942年1月,中、日兩軍在此曾進行了三次會戰。1944年6月間,在長衡會戰中,長沙又一次遭受炮火浩劫,并被日軍占領至1945年日本投降。
本文概略介紹中、日兩軍第三次長沙會戰情況。
日軍支援香港作戰,我軍制定“天爐戰”計劃
1941年12月8日,日軍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同時,日軍中國派遣軍第23軍由廣州進攻香港。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了配合英軍對日作戰,命令各戰區部隊向當面日軍進攻,以牽制日軍。命令第四戰區部隊向日軍第23軍進攻,以策應香港英軍作戰;命令第5軍、第6軍和第66軍分別由廣西、四川向云南集結,準備進入緬甸,直接支援英軍防守緬甸。
12月14日,日軍發現中國軍隊第2軍、第4軍由長沙附近南下。駐武漢地區的日軍第11軍與攻擊香港的第23軍聯系后,決定第11軍向汩羅江一帶進攻,以牽制中國第九戰區部隊的南下。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畿決定以第3、第6、第40師團為主攻部隊,第34師團和獨立混成第14旅團由南昌向修水方向進攻,配合主力作戰。日軍參加此次戰役的總兵力約7萬余人。12月15日,日軍第11軍決定于12月22日前后開始作戰行動,計劃在汩羅江兩岸殲滅中國第20軍和第37軍后結束作戰,預定時間為兩周左右,阿南惟畿將軍指揮所設在岳陽。
長沙地區屬中國第9戰區部隊防區。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以后,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召開軍事會議,提出了針對日軍進攻長沙的“天爐戰”計劃。所謂“天爐戰”,按照薛岳自己的解釋:“天爐戰者,為在預定之作戰地,構成縱網形據點或陣地,配置必要之守備部隊,以伏擊、誘擊、側擊、截擊、尾擊、堵擊諸手段,逐次消耗敵力,挫其銳氣,然后于決戰地使用優越之兵力,施行反擊及反包圍,予敵以殲滅打擊。蓋為后退決戰方法,因敵之變化而變化之殲敵致勝新方略,如爐熔鐵,如火煉丹,故名。”其作戰方針是:“戰區以誘敵深入后進行決戰之目的,在敵進攻時,以一部兵力由第一線開始逐次抵抗,隨時保持我軍于外線,俟敵進入我預定決戰地區時,以全力開始總反攻,包圍敵軍而殲滅之。”“預定在長沙外圍與敵決戰,決戰時重點保持于長沙以東地區。”
12月下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第73、第79軍分別開至寧鄉、益陽和淥口、株洲地區歸第九戰區指揮;同時將已南下的第4軍調返株洲、淥口地區集結待命;調駐廣西宜山的第74軍進駐衡陽。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決心集中兵力于湘北方面,誘敵主力于瀏陽河、撈刀河之間地區殲滅日軍。為此,于12月20日20時下達作戰命令。主要內容是:戰區副司令長官羅卓英,指揮第26軍、第79軍及第194師進駐瀏陽,日軍攻擊長沙時,第26軍從東向西,第194師從南向北反擊。副司令長官王陵基,指揮第78軍、第72軍進駐平江。第78軍在敵進攻長沙時協同第37軍從東北向西南側擊。副司令長官楊森,指揮已在平江的第20軍、第58軍。第20軍首先鞏固現陣地后,向王橋、三江口側面陣地轉移,從東向西側擊,并由北向南尾擊汩羅江以南之敵。第58軍于敵新墻河渡河時由東向西側擊。第37軍鞏固汩羅江南岸陣地,之后向社港市、更鼓臺、金井間山中轉移,在敵進攻長沙時協同第78軍從東北向西南攻擊。第99軍在確保歸義以西陣地之后,敵進攻長沙時由北面向東南攻擊。第10軍死守長沙。第73軍進駐寧鄉、益陽為總預備隊。以上預計參戰兵力約24萬人。薛岳的戰區指揮所設在長沙岳麓山。
日軍突過汩羅江,我軍轉入側翼地域
1941年12月14日,日軍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畿令參加進攻的日軍開始向岳陽以南預定地區集中。第6師團和第40師團分別于20日、21日在新開塘附近和托壩附近集結完畢。第3師團因受到中國游擊隊的襲擾和破壞道路,遲至25日才全部到達龍灣橋附近。第6師團和第40師團的先頭部隊,至18日起即各以一部兵力向新墻河以北中國守軍的前進陣地攻擊,以掩護其主力的集結與展開。
中國第九戰區第一線守備部隊為第27集團軍的第20軍。該軍沿新墻河南岸由左至右展開。第20軍第134師的右翼陣地,突出于新墻河以北。日軍為了進占新墻河北岸渡河進攻出發地,第40師團以兩個聯隊于22日先期向油港河南岸守軍陣地進攻。激戰一晝夜,于23日進至筻口。當日晚間,阿南惟畿在岳陽指揮所下達了進攻命令,命令部隊于24日開始進攻。
12月24日,日軍第6師團全部進至新墻河北岸,占領了渡河出發地。左翼第40師提前發起進攻,并于當日14時在筻口附近強渡新墻河。守軍第134師堅強抗敵。日軍于當日傍晚渡過新墻河,突破守軍陣地,向潼溪街攻擊前進。中國第27集團軍急令第58軍新11師由黃崖寺向楊林街前進,由東向西側擊日軍,策應第20軍作戰。日軍右翼第6師團于24日傍晚開始進攻。當日夜乘大雨和黑暗強渡新墻河。守軍第133師除留一部兵力守備縱深各據點外,主力向南岳廟、洪橋以南轉移。第134師也退守十步橋東西之線。
25日晨,日軍第3師團隨第6師團之后涉過新墻河,從右翼投入戰斗,沿粵漢路東側攻擊前進,與守軍第58軍展開激戰。守衛傅家沖、洪橋兩據點的第398團第2、第3營數次擊退日軍的沖擊,終因兵力懸殊,兩營官兵全部壯烈犧牲。
26日,日軍以一部兵力圍攻守軍第20軍縱深陣地,并抗擊第58軍的側擊,主力向汩羅江北岸地區突進,當日晚進抵汩羅江北岸。其左翼第40師團進至長樂街。
27日晨2時,薛岳下令第37軍加強汩羅江南岸防守,令第20軍、第58軍向東南山區撤退,準備爾后對日軍的反擊。此時,滯留在日軍后方守備據點的部隊已大部突圍撤走與主力會合。
接著,日軍對防守汩羅江的中國軍隊展開攻擊。
防守汩羅江的中國軍隊為第99軍和第37軍。12月27日,日軍第3師團的騎兵聯隊于11時左右首先由歸義附近渡過汩羅江,突破守軍陣地,進至栗橋以北,掩護其主力渡江。第6師團和第40師團的先頭部隊也于傍晚先后在蘭市河和長樂附近強渡汩羅江,占領了南岸灘頭陣地。28日,日軍第3師團主力全部過江進入南岸,并沿粵漢鐵路兩側向南突進。第6師團及第40師團的渡江作戰,受到守軍第37軍的頑強阻擊,進展緩慢。
日軍企圖圍殲在汩羅江南岸的第37軍。阿南惟畿于28日晚下令第3師團向左迂回至第30軍后方的福臨鋪。于是,該師團由大娘橋連夜兼程東進,29日凌晨進至新開市附近。薛岳令第140師防守新開市附近陣地,原在此地防守的第99師退守湘陰和營田。當日晚間,日軍第3師團及第40師團主力已全部進入汩羅江南,與守軍第37軍形成對峙。而后,第37軍奉令向金井以東山區撤退,轉至外線待機反擊日軍。
12月30日,日軍3個師團在飛機、炮兵支援下,對守軍發動猛攻,并于當晚分別進至福臨鋪和金井一帶。至此,中、日兩軍在新墻河與汩羅江地區的作戰告一段落。
日軍發動此次戰役的企圖是策應第23軍攻占香港,牽制第九戰區兵力不使其南下,而香港已于12月25日為日軍占領,策應的任務已經完成,原定進入汩羅江南的作戰計劃也已完成。
日軍決定進攻長沙,我軍積極準備應戰
日軍突進至汩羅江南岸以后,阿南惟畿認為戰役進展順利,此時又得到長沙守軍薄弱的情報,遂決定部隊繼續南下攻占長沙。
阿南惟畿在作戰之初即有攻占長沙的意圖,并得到第3師團長的支持。軍部的參謀們認為此次作戰的任務已經完成,應按原計劃撤回原防。軍部作戰主任參謀島村距康中佐提出進攻長沙應慎重從事的意見,引起阿南的強烈不滿。阿南獨斷決定改變原作戰計劃,向長沙追擊,并分別向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和大本營陸軍部申訴理由,請求認批。
12月29日,阿南接到飛機偵察報告說:中國軍隊已向長沙退卻,認為正是乘勢攻占長沙的大好時機,遂不待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的指示,即命令第3師團向長沙追擊,同時向派遣軍總司令官提出獨斷請罪。當日傍晚,阿南下達了進攻長沙的作戰命令。
日軍第3師團奉命后立即發起追擊,連夜兼程前進,30日夜渡過撈刀河,接著準備渡過瀏陽河,經東山向長沙南郊前進。第6師團進至梨市渡河點附近擔任警戒任務,并作為進攻長沙的第二梯隊。第40師團進至金井一帶牽制東面山區的中國軍隊,并掩護第3師團和第6師團的后方。獨立混成第9旅團29日到達岳陽后,立即向關王橋前進,以保障進攻長沙主力的側背安全。
12月30日,蔣介石致電薛岳,指出:“一、敵似有沿鐵道逐步推進攻占長沙之企圖。二、該戰區在長沙附近作戰時,為防敵以一部向長沙牽制,先以主力強迫我第二線兵團決戰,然后圍攻長沙。我應以第二線兵團距離于長沙較遠地區,保持外線有利態勢,以確保機動之自由,使敵先攻長沙,乘其攻擊頓挫,同時集舉各方全力,一舉向敵圍擊,以主動地位把握決戰為要。”當日,薛岳致電蔣介石表示:“本會戰職有必死決心,必勝信心。為捕拿戰機,殲滅敵人,獲得偉大戰果計,經規定下列三事,分電各部遵辦:(1)各集團軍總司令、軍長、師長務確實掌握部隊,親往前線指揮,俾能適時捕拿戰機,殲滅敵人。(2)職如戰死,即以羅副長官代行職務,按之計劃圍殲敵人。總司令、軍、師、團、營、連長如戰死,即以副主官或次級資深主官代行職務。(3)各總司令、軍、師、團、營、連長倘有作戰不力,延誤戰機者,即按革命軍連坐法議處,決不姑息。”
12月31日,日軍第3師團到達梨市并準備渡過瀏陽河,第6師團進至麻林以南,第40師團也進到長沙以東。日軍各師團已進入第九戰區部隊的預定包圍圈中。于是,戰區令各集團軍于1942年1月1日子夜開始攻擊敵人。這時,蔣介石命令第73軍、第74軍、第4軍從湖北、廣西、廣東等地急進到寧鄉、衡陽、株洲。野戰重炮兵第1旅從衡陽前進,進入長沙市對岸的岳麓山陣地,準備支援市區守軍作戰。
防守長沙市區的部隊為第10軍李玉堂所部。12月30日,李軍長制定了保衛長沙的作戰計劃,并命令各部隊迅速完成各據點工事,特須有獨立作戰之準備;詳密劃分守備區域和通訊聯絡;充分準備糧彈,統治湘江內船只。命令所屬第3師以主力占領長沙城垣;預10師占領自水陸洲、猴子石、金盆嶺、黃土嶺、林子沖、左家塘、半邊山之線;第190師占領左家塘、楊家山、鞍子山、湖渡、復興寺附近、新河正街之線,阻敵進攻。
在長沙保衛戰準備過程中,薛岳曾下手令給長沙的黨、政、軍各機關部隊,規定了詳細任務,并命令第10軍軍長李玉堂統一指揮長沙的文武官員,以必死的決心,必勝的信念,協同一致,完成保衛長沙的使命。從12月23日開始,長沙市的人口、物資即向后方疏散。守城軍隊加緊進行陣地修整,在長沙郊外配備第一線守備兵力,準備戰斗。
日軍攻擊長沙市區,我軍堅守陣地與敵激戰
1942年1月1日,日軍展開了對長沙市區的進攻。當日8時,日軍第3師團渡過瀏陽河后向長沙郊區前進。11時許,向阿彌嶺南北之線的守軍預10師陣地發起攻擊。激戰到16時,守軍陣地被日軍突破。預10師退守半邊山、左家塘一帶既設陣地抵抗。18時左右,守軍陣地再被突破。在戰斗中,守軍第29團第1營傷亡殆盡。日軍繼續進攻,被守軍阻于軍儲庫、鄔家山陣地前。
1月1日的攻城作戰剛剛開始,日軍第11軍便迫不及待地致電大本營和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祝賀元旦勝利!
這時,日軍第11軍情報部門破譯了薛岳令各集團軍向長沙附近集結,準備圍殲日軍的電報。阿南急令第3師團加緊攻擊,企圖在第九戰區部隊形成包圍前攻占長沙。于是,日軍第3師團與守軍預10師在軍儲庫、鄔家山地區展開激烈爭奪戰。從1日夜至2日凌晨,中、日兩軍在長沙東門、南門外展開激烈戰斗,反復肉搏,陣地多次易手。在戰斗中,第29團團長陳新善、團附曾友文等陣亡。第28團與敵英勇戰斗,殲滅了被圍于白沙嶺的日軍部隊,獲得了日軍作戰命令,陣中日記等文件,從中得知日軍彈藥糧秣攜帶數量甚少,以及其進攻計劃,各師團位置等重要情況。第九戰區立即將此情報通報正在從三面向長沙推進中的外線各集團軍,并令各集團軍按預定計劃快速向進攻長沙的日軍合圍。
另據日軍戰史資料記載,在1月1日的戰斗中,日軍第3師團直屬加藤大隊大隊長被擊斃。守軍在其尸體上繳獲了日軍的作戰計劃、命令以及攜帶的彈藥數字不足的文件。薛岳看到后,非常高興地敲著桌子說:“雖僅一張薄紙,卻比萬挺機槍還重。”
1月2日,日軍第3師團繼續組織進攻。守軍頑強抵抗。守備南門外修械所高地的預10師第28團,戰至僅剩58人,終于保住了陣地。第30團將日軍第6聯隊第7中隊殲滅大半。經過兩日的戰斗,日軍第3師團因補充困難,彈藥將盡,已無力組織強有力的攻擊,被迫改為守勢作戰。
1月2日晚,蔣介石為鼓勵士氣,致電薛岳和第10軍軍長李玉堂等守城官兵,指出:“此次長沙會戰之成敗,全視我第10軍之能否長期固守長沙,以待友軍圍殲敵人,此種光榮重大任務,全國軍民均矚目于我第10軍之能否完成,亦即我第10軍全體官兵成功成仁之良機。敵人懸軍深入,后方斷絕,同時我主力正向敵人四面圍擊,我第10軍如能抱定與長沙共存亡之決心,必能摧破強敵,獲得無尚光榮。望激勵所部完成使命,無負本委員長及國人所期為要。”
1月3日拂曉,日軍第6師團加入攻城戰斗,攻擊長沙北門、東門、南門間守軍陣地,激戰終日。日軍除一個中隊一度至湘江岸邊外,其余全部被守軍擊退。
圍攻長沙城的日軍死傷慘重,彈藥將盡。且處于被中國軍隊包圍狀態下,面臨絕境,不得已在3日夜間決定撤退。這時,阿南惟畿司令官無可奈何地寫下一句詩:“今更莫把驚懼生,兵家勝敗是常情”以此安慰情緒低落的幕僚們。
日軍為了隱蔽其撤退企圖,于1月4日撤退之前,對長沙市區再次發動猛烈攻擊,均被守軍擊退。當日晚間,第3師團和第6師團乘夜暗脫離長沙戰場。
日軍在撤退時倉皇失措,許多尸體未及處理,作戰物資到處遺棄。據時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處處長的趙子立回憶說:“第10軍首先發覺日軍由長沙南部撤退,即派小部隊向長沙北部夜襲,這更增加了日軍的混亂。當時正值隆冬,他們把大衣軍毯撂了許多,帶不了的武器也來不及破壞了。日軍非萬不得已是不在戰場遺棄尸體的,這次卻未及燒完。”日軍撤退的翌日早上,趙子立同薛岳等由岳麓山回長沙二里牌駐地,車過八角亭后,看見日軍遺棄的尸體很多,二里牌也有少數尸體和死馬。后來參謀長吳逸志由耒陽回到長沙,讓人把已經掩埋的日軍尸體全部扒出來,埋在一起,堆一個高臺子,并立石留念,上書:“倭寇萬人冢”,傍書“陸軍中將吳逸志題”。雖然沒有萬人,但冢中也有幾百具尸體。
第10軍保衛長沙,苦戰四晝夜,終于擊退進攻之敵。1月9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向第3師、第190師、預備第10師授予民族榮譽旗,授予李玉堂二等寶鼎勛章,并晉升為第27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10軍軍長。
日軍狼狽潰退,我軍追殲逃敵
預計到攻擊長沙的日軍即將撤退,蔣介石于日軍撤退的前一日,即1月3日,訓令薛岳司令長官:“一、該戰區應速嚴令各部向長沙附近敵人圍擊,務確實截擊敵人歸路,包圍捕捉敵人于戰場內而殲滅之。二、應速以一部先期擊破汩羅江敵人,占領各渡口,并即令孔荷寵部配合游擊隊,迅速向武昌挺進襲擊。三、如敵突圍北竄,應以第73軍由長沙下游渡江,另以一部由金井附近分向汩羅江北岸超越追擊,封鎖汩羅江各渡口,阻止敵人退卻,主力向敵跟蹤猛烈追擊。同時以有力一部向岳陽挺進,乘虛襲取之。四、向敵追擊時,第10軍仍應守備長沙。”同日,蔣介石又電薛岳,指出:“一、此次湘北會戰,特應注意下級干部及士兵之戰功,隨時予以獎賞,并呈報本會備查。二、新墻河以南及汩羅江兩岸地區,應即發動群眾,乘敵后方空虛,徹底施行交通破壞,使敵退卻時不能迅速脫離戰場。”
第九戰區發覺日軍撤退后,立即命令在長沙附近圍殲日軍的各部隊改變任務,轉為由不同方向圍追堵截殲滅撤退的日軍部隊。以羅卓英副司令長官指揮第26、第4、第79軍為追擊隊;以楊森副司令長官指揮第20、第58軍為堵擊軍;以王陵基副司令長官指揮第37軍、第78軍為東方截擊軍;以第99軍軍長傅仲芳指揮該軍為西方截擊軍。要求徹底殲滅敗逃之敵于汩羅江以南,撈刀河以北地區。薛岳發給各部隊的電令最后說:“此次北潰之敵,傷亡慘重,彈盡糧絕,無論追擊、堵擊、截擊,各軍應絕對快速機敏,勇猛果敢,索敵而殲滅之。如有作戰不力,任敵安全逃逸者,決依法重懲。其俘獲甚多者必從優敘獎。”
日軍第3師團接到撤退命令后,于4日黃昏開始向東山撤退,5日凌晨2時到達東山時,受到中國第79軍的堵擊。第4軍一部由長沙城南向梨市迂回,向日軍第3師團側擊。日軍第3師團在第79軍和第4軍夾擊下,陷于混亂,傷亡甚眾。由于瀏陽河渡橋已被第79軍炸毀,日軍被迫沿瀏陽河南岸向磨盤洲退卻,企圖仍由來時的渡河點徒步渡河,但遭到北岸第79軍所部密集火力的堵擊,死傷溺死者500余人,因而改向梨退卻。至6日凌晨,該師團退至瀏陽河北岸與第6師團會合。此時,第4、第79、第26軍跟蹤追敵至梨市附近,向日軍發起攻擊。日軍兩個師團被迫并列向北退卻。至7日凌晨退到撈刀河北岸,楓林港地區。日軍第40師團在春華山地區受到第78軍的攻擊,然后向金井方向退卻,沿途又不斷遭到阻擊與側擊。7日夜,該師團脫離了與第78軍的戰斗,退向學士橋。
1月8日,日軍第3、第6師團由撈刀河北岸繼續北退,沿途不斷遭到中國軍隊的截擊、側擊,退至青山市、福臨鋪、影珠山地區時,被中國軍隊包圍于該地區。阿南惟畿令獨立混成第9旅團南下解圍。8日晚,該旅團對影珠山發動攻擊。在該地區擔任堵擊任務的第20、第58軍立即反擊日軍,經徹夜激戰,將該旅團擊潰,并將其一個大隊包圍于影珠山附近。戰斗至9日10時,該大隊除一名軍曹逃脫外,大隊長山畸茂以下官兵全部被殲。日軍資料對該大隊被殲情況作了如下記載:“天明后,在山上雙方的混戰極為激烈,官兵們不斷負傷倒下。10時左右,我彈藥用盡,在到處的草叢中,可以聽到傷員的呻吟聲和自絕的槍聲,山畸大隊長負傷,滿身是血,但仍繼續指揮戰斗。最后山畸大隊長終于決心殉國,于是命本部附齋藤軍曹突圍向上級報告關于夜襲及其后戰況與決心殉國等情況。該軍曹巧妙地突破敵線,日落后回到旅團司令部,報告了情況。齋藤軍曹走后,山畸大隊長再度遭到迫擊炮彈的轟擊而死亡。接著士兵們就用刺刀互相刺殺或者用手榴彈自爆而死。”
1月10日,日軍第6師團向北突圍,被第20軍和第58軍分割包圍。阿南惟畿得報后,即令第3師團、第40師團及第9旅團解第6師團之圍,并集中兵力向北撤退。11日,日軍第6師團及第3師團陸續突出中國軍隊的攔截線。第40師團亦從春華山東北學士橋北撤。日軍一面撤退一面抵抗,至12日退至汩羅江北岸。15日,日軍退至新墻河北原防地,至16日,基本恢復了會戰開始前的態勢。第11軍指揮所撤回武漢,會戰結束。
會戰期間,贛北方面日軍一部曾向西出動,配合主力作戰,在中國軍隊的反擊下,于1月5、6日間退回原防地。日軍第1飛行團動用飛機50余架,支援地面部隊作戰,給中國軍隊造成一定傷亡。此時,中國空軍尚未恢復實力。但在日軍撤退途中被包圍于福臨鋪地區時,中國空軍第二大隊從成都起飛轟炸機9架,至長樂街轟炸,配合中國地面部隊作戰,返航途中遭到日機8架戰斗機的攻擊,損失轟炸機兩架。但以轟炸機的火力擊落日機一架,擊傷其兩架。
此次會戰,第九戰區戰績公報說,日軍傷亡56944人,俘虜日軍139人。我軍傷亡29217人。而日軍戰史公開的數字是,日軍戰死1591人,戰傷4412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發動的一次較大規模的戰役。此時,日軍南方軍正在橫掃菲律賓、馬來亞等地區。而日軍在中國戰場上卻遭到了慘敗。日軍資料說,其損失為進攻香港作戰部隊損失的2.5倍。此次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不僅進一步堅定了全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對提高反法西斯戰爭盟軍的士氣,對支援美、英在太平洋戰場作戰也有一定的作用。
(責任編輯蕭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