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復始。我挑出一首南宋理學大師朱熹老夫子的七言詩,作為我獻給《炎黃春秋》和廣大讀者跨進新一年的賀歲禮。詩曰:“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何也?我對這個比喻做一點解釋:在我國報刊園地里,《炎黃春秋》像一面鏡開的半畝方塘,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林林總總在這里展示,宛如在塘面上徘徊搖曳的天光云影。《炎黃春秋》逐步被廣大讀者認可,在讀者中扎根,其源頭在哪里?一言以蔽之,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炎黃春秋》是一本以記述歷史和人物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紀實雜志。評說歷史事件與人物,貴在一個真字。所謂真,就是秉筆直書,不做曲筆;就是對歷史事件和人物客觀、公正,是則是,非則非,不歪曲,不捏造;就是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這是我國歷代良史所遵循、傳承的一種精神。一直被奉為圭臬的,當屬被魯迅推崇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了。博極群書如西漢的劉向、楊雄這兩位大家,也稱服司馬遷“有良史之才”,“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炎黃春秋》力求承繼這個優良傳統,制訂了自己的辦刊宗旨:求實存真,秉筆直書,以史為鑒,與時俱進,以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增進愛國大團結。
不堪回首的“文革”十年,最大的遺憾之一,是講假話、不講真話成為一種社會流行病。經歷過這是非混淆、善惡顛倒,說假話飛黃騰達、說真話遭罪受過的十年,又面對近年浮躁之風日盛,如今講真話幾乎成了一種艱難,不說假話仿佛也不那么容易了。惟其如此,講真話在今天更顯其難能可貴,特別值得倡導,值得嘉勉。
一個真字,使歷史具備了對后世鑒戒和警示的價值,這就是所謂“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司馬遷在《自序》中說,他寫《史記》的目的,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即探究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關系,通曉古今嬗變的因果;是要“述往事,思來者”,即追述過去,思考明天,就是這個意思。歷史是一面鏡子,是一本教科書,一個人如果善于總結歷史的經驗,面對今天,思考未來,他就會變得聰明些。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黨中央倡導求真務實。我盼望新的一年將是一個求真務實年,舉國上下能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多一些真話實話,少一些假話空話;多一些真抓實干,少一些虛夸浮華;多一些人民群眾翹首期盼的久旱降雨、雪中送炭,少一些口慧而實不至的空頭支票和麻袋上繡花的“政績”工程。祈愿人民公仆們都來安民愛民,而不要去擾民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