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守先生主編的《沙坪歲月》一書是抗戰時期重慶南開中學的校園回憶錄。撰稿者是近兩百位當時的老校友。他們的校園回憶錄,生動表現了這所抗戰時期大后方名校的整體形象,表現這所名校校長如何管,老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當年,作為美國總統羅斯福特使的威爾基,到重慶后,曾專程訪問南開中學并發表演說。他回國后,曾寫了一本名為《四海一家》(One World)的書,介紹了這所中學,并對張伯苓校長有著很高的評價。威爾基在演說中說:“像南開這么好的學校,你們中國固然很少,我們美國也不多。”六十多年過去了,威爾基這個中肯的評價,在中國,并未過時。那么,當年的重慶南開中學,對當今中國的中等教育,有哪些啟示呢?依拙見,有如下九條:
(一)《沙坪歲月》一書顯示,中國的中等教育,曾經擁有豐富多彩、內涵深刻的教育資源。現在,這種資源還沒有充分發掘、研究和繼承。
從19世紀末,中國出現新式的學校起,到上世紀50年代,國內若干名校,在辦學過程中就不斷積累了不少可貴的教育資源,南開中學是其中的佼佼者。50多年來,我們的教育工作出現了不少失誤,不少有識之士認為:拋棄了我們曾經擁有的資源,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種失誤。
這種教育資源的核心是什么?我理解,應該是如何培養出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這種人才,要既有公心,又有能力(即南開校訓中指出的“允公允能”),能盡心盡力并稱心如意地服務于社會。說得更具體一些,這種全力服務于社會的各類人才,要有完善的人格,科學的思想,健全的體魄,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民主法治的素養。南開中學的一切教育活動,都是圍繞著上述的培養目標來進行的。為達到上述目標,就必須:
把各科的學業教育和以上的培養目標完整地結合起來;通過各種活動,有效地進行公民教育,主要教育學生要有獨立的精神,民主的思想;注重體育,把體育作為增強學生體質、毅力和具備公平競爭素養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美育,主要用藝術手段培養學生高尚的品性和情操……如此等等。
所有這些教育資源,實在需要我們結合當前實際,分科分目逐項進行深入的研究。
這里且舉我國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學狀況為例,來說明研究和繼承這種教育資源的必要性。
現在,我國語文教學出現的一系列嚴重問題,應該說,從上世紀50年代初“學習蘇聯”、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搞什么漢語和文學分家時,就已經開始。以后,經過歷次的政治運動,特別是經過文化大革命以后,問題就更加突出、嚴重,乃至實際上用政治課代替了語文課,在教學上采用“煩瑣分析法”代替學生字、詞、句及作文的布局謀篇等方面的基本功訓練,且默認學生可以用抄襲或說謊的辦法來學寫作文,實際上取消了正常的作文教學,從而使學生語文水平急劇下降。到上世紀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剛剛過后,在呂叔湘等先生領導下,《中國語文》雜志曾經發動關于語文教學的討論,呂叔湘先生、葉圣陶先生以及國內許多著名專家和若干大、中、小學教師,都為此發表了一些有分量的文章,吁請社會及學校注意這件大事。
到上世紀90年代初,陸定一同志感到問題嚴重,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重要文章:《〈中學語文教學新體系〉序》。李慎之同志讀了以后,十分興奮,當天就給陸定一同志寫了一封信,其中提到:
“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一直到碩士生、博士生的語文程度越來越低。在內心深處,我一直以為這已是我們民族的一大災難……而且隨著教師學力的下降,水平還在下降”,“現在大學都說要振興科學技術,要建設精神文明,但是卻很少有人注意,人的思維能力決定于少年時代的語文訓練。而語文訓練既決定于識字的多寡,也決定于語文所體現的知識和哲理……”,“我在社會科學院工作十年了,按我們的體制,這是最高學府,是人才薈萃之地,但實際水平,實在不堪逼視,原因何在?不是資料少,不是交流少,而是因為基礎差。基礎為什么差?小學中學的語文就沒有過關。”“從我自己體會出發,我以為您(按:指陸定一同志)提出的問題實在是太重要了,是真正關系到我們國家命運的問題。我認為,中國的語文教育所以下降到今天的地步,我們黨的工作不能辭其咎。我希望您能繼續領導我們來糾正自己的失誤。”
現在又是十幾年過去了,問題還是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中國過去的許多著名的中學,在國文教學方面,都有可貴的教育資源,為什么我們不去發掘和繼承呢?
(二)辦好一個中學,首先要有一個好的校長和一個好的領導層。就像重慶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以及喻傳鑒主任所代表的那種好的領導層一樣。
這些學校的領導,首先要真正懂得教育的理論和實踐。要懂得如何對學校進行有效的管理,要有徹底獻身于他所從事的崇高教育事業的決心和精神,要十分愛護學生。同時,還要思想開放,鼓勵教師和學生都能自由思考,不使他們的思想封閉在某一個框框內,或束縛在某一根繩子上。還要使教育事業保持絕對的尊嚴和相對的獨立性,不能無條件跟著上級指示打轉轉。
(三)嚴格擇師,是辦好學校的又一關鍵。進入南開中學的教師,都是經過嚴格選擇的。選擇的標準,首先當然要看學識。比如,教英語的老師,進南開中學前,喻傳鑒主任就要面試他或她的語音水平,要求語音能夠達到標準。其次要看人品,看夠不夠“為人師表”。有一位老師,剛到校不久,就用各種名義向學生借錢。經考察屬實后,就被辭退了。此外,對各科老師都要求有很高的敬業精神,要對學生極端負責。重慶南開中學的國文教員,水平都高,對學生的作文,往往連標點也都注意到了。如,有一位同學作文,開頭一句是:“遠遠的東方太陽正在升起。”陶光老師在作文評講時說,這句話,可在“的”字的后面加個逗號,變成“遠遠的,東方太陽正在升起。”這就把整個情景寫活了。同學們大為嘆服,稱陶光老師為“一點師”,以別于古人所謂“一字師”。重慶南開中學不論正科、副科,選擇教師都一律要求有高水平,這就更難得。教歷史的方慕韓老師,教地理的董心涵老師,教音樂的阮北英老師,教美術的陳湘燕老師等等,都是當時第一流的各種專業課老師。教化學的鄭新亭老師,化學課教得特好,許多同學考大學時,因受鄭老師影響,而報考化學系或化工系……如此事例,不勝枚舉。
(四)要讓學生自由地接觸各種思想,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使他們從小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重慶南開中學每周有周會。周會由學校邀請不同政治派別、不同思潮代表的名人,來校作講演。這種講演,對學生了解時代、開闊思想,無疑起了很大作用。被邀的政界名流中,有周恩來、孫科、馮玉祥、何應欽、陳立夫、朱家驊、王世杰、蔣廷黻等,著名學者和新聞出版界名人有:馬寅初、胡先、翁文灝、孫本文、盧前(冀野)、范存忠、胡政之、王蕓生、王云五等,著名作家有:老舍、曹禺、冰心等。總之,他們思想各異,主張有別,但南開中學都邀請他們來校演說,這體現了南開教育自由、開放的一面。
學校中還鼓勵學生辦各種各樣的壁報,在壁報上發表各種各樣的意見。且有中文和英文兩種文字的。辦壁報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更重要的,還是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還舉辦各種辯論會,大都辯論時事問題,促使學生關心時局,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演說的口才。參加辯論會的,有許多初中部的學生,男生、女生都有。
以上說明,南開中學的辦學傾向是主張自由的,是反對思想專制的。這是辦學方向的一個根本問題。在辦學中,一旦過分強調思想定于一尊,使學生不能在自由的環境中,對各種思潮進行鑒別擇取,比較分析,勢必造成思想上的僵化。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他們的后代,一旦思想僵化,不能正確地思考如何吸收各種思潮中的有益成分,那就必然極大地危害這個國家、民族的前途。且思想專制,絕對定于一尊,客觀上一定反對“兼容并包”,這也最容易形成一種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形成高潮之時,這個國家、民族也就什么事都辦不好了。
(五)南開中學的“公民教育”是德育的基礎,德育的主要內容。南開的校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這既是人生觀,也是方法論。公民教育主要就強調“公”字,教育學生如何做人。而這種公民教育,也是讓學生在各種實踐中學到的,包括:社團活動,班級活動,創辦壁報,舉行辯論會,等等。
(六)真正把體育作為整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能有健全的體魄,服務于社會。絕不能把體育作為表現某種虛榮心的手段。
有一種“三點半”精神,是南開教育的一個突出的特點。每當午后兩節課上完,正是下午三點半鐘。這時,同學們都要走出教室,進行體育活動。當然,也可以利用這時間,進行其他課外活動,如歌詠活動,排戲,辦壁報,等等。不少校友到了老年,還感謝這“三點半”精神,使他們養成了經常運動的習慣,增進了身體健康。
南開的各種運動隊都是業余的,隊員沒有任何特殊化的待遇。對隊員功課的要求,也和其他同學一樣,不及格的要補考,三門不及格的要留級,絕無例外。這就防止了因提倡體育運動而培養出一批“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扭曲了的所謂“體育明星”。
此外,體育還加強了學生對毅力的鍛煉。由于強調要注意體育道德,也就教育學生從小要注意增強道德素養。這就不詳說了。
(七)美育及課外活動。這本來是兩個范圍的事情,但由于有某些聯系,就合在一起來寫了。
美育的教學活動,主要通過下列環節來實現:1、重視音樂課和美術課。不是把音、美作為可有可無的課程來看待,而是把它看作對學生品性和情操熏陶的重要環節來看待。因此,這兩門課都有許多具體要求。2、適當增加一些有關美育內容的選讀課。如教國文的孟志蓀老師,在高二高三班就開了“詩詞選讀”。使學生能從中得到情趣上的感染和美的熏陶。據現居臺灣的南開中學校友齊邦媛教授回憶:孟老師這些課程“絕不輸于今日大學的課程”。當然,對學生教授這些詩詞,并不只限于美學上的價值,更多還著眼于文學,著眼于如何理解一些古代詩詞作品的藝術和社會價值。3、訓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愛美的習慣。要求教室和宿舍都要整潔,在學生宿舍中,要“考美”,等等。
美育還和許多課外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如,組織歌詠隊,排練大合唱,演話劇,唱京戲,組織欣賞古典西洋音樂會,等等。這都是在實踐中體現美育。張伯苓校長有句名言:“不會玩兒的是傻孩子。”用“公”“能”目標培養出來的人才,當然要有些生活情趣,要愛玩兒,而且要玩兒得好,玩兒得痛快。在學生時代,這樣的玩兒,不但不會影響學習,而且促進了學習。
如今,“應試教育”往往把我們一些學生,教育成既不會盡情玩耍,也不會認真思考,而只會死記硬背的“書呆子”。這些“書呆子”往往“高分低能”。
(八)允許并鼓勵學生在思想上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思想上的自由,絕不排斥學校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嚴格管理。其中包括了升、留級制度和考試制度的嚴格執行。
(九)最后,重慶南開中學成功的重要秘訣還在于:整個學校上下左右,都充盈著愛心。張校長、喻主任都全心全意愛護同學,所有授課老師也愛他們教過的學生。這樣,學生們當然也愛他們的校長、主任和老師。同學和同學之間,更勝似兄弟姐妹,互相關愛。這是一個真正溫暖的大家庭。經過了幾十年的風雨滄桑,師生、同學之間的愛心依舊不變,這很不容易做到,但南開的校友們做到了。臺灣大學的齊邦媛教授,是1943年重慶南開中學的畢業生,1994年寫了一篇散文:《寄英茂》(英茂是她的同窗好友),主要回憶她們當年的校園生活。文中提到:1968年,她到紐約講學,想起要去看看相別二十多年、她敬畏的王文田老師。在王老師公寓的通道里,師生執手,一往情深,竟是淚眼相看。齊教授在文中還懷念已逝世多年的教國文的孟志蓀老師。她寫道:“不知他晚年生活如何?葬于何處?祭拜之心,常在念中。”齊教授提到,學生們對老師的這種感情,實際源于當年校長、老師對他們的關懷,源于“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校訓的啟示,源于校長要用辦教育的方式,實現強國富民的理想。
今日,仍然是這種愛心,把當年南開的校友們與母校及老師、同學擰在一起。這個現實,也啟示我們思考一些辦教育的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