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教育家、出版家、辭書編纂家舒新城(1893———1960),原名維周,湖南省溆浦縣人,出身于佃農家庭。自幼聰慧過人,讀書過目不忘,一生刻苦自勵,自學成才,1912年曾進入常德師訓班免費學習;1914年,因他沒有上過中學,于是就借用族兄舒建勛的中學畢業文憑,以優異成績考入岳麓高師,即湖南省高等師范學校。入學后不久,有人揭發舒新城冒名報考事,幸虧著名教育家、校長符定一慧眼識英才,當他得知這個穿著簡樸的學者型的年輕人舒新城因家境貧困沒有念中學,而是靠他勤奮自學、博覽群書完成中學全部學業并超過當時中學畢業生的學歷水平時,倍加贊賞,不但讓其繼續上學,而且還特別準許他恢復本名“舒新城”。果然不負眾望,舒新城在湖南省高等師范學校以優異成績畢業。
舒新城畢業后曾任中國公學中學主任、成都高等師范學校教授,對道爾頓的教學制度有較深的研究,并著有《道爾頓制研究集》。1925年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宣傳部長兼《中國青年》雜志主編惲代英介紹,投身于出版界,在中華書局從事著譯工作,1928年起負責主編《辭海》。1930年任上海中華書局編輯所所長兼任中華書局圖書館館長。
舒新城在主持《辭海》(1936年版)編纂工作時對編輯人員要求十分嚴格,因為這是關系到百年大計、造福子孫后代的繁重浩翰工程。他把搜集新詞列為工作重點,要求每個編輯人員要盡可能地遍閱新書報,與國民政府出版檢查官們巧作周旋。1936年有人提出涉及政治條目應盡力求簡,而且不收“九一八”、“上海事變”、《塘沽協定》等條目,以不得罪日本人為“上策”。為此,舒新城嚴加駁斥:“敵人強加我之事實,竟默然不提,未免太不近人情!”他始終堅持熱愛祖國、忠于人民、忠于史實,以“春秋筆法”對有關涉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條目,一一如實作了敘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舒新城任中華書局辭海編輯所主任、辭海編輯委員會第一任主編,主持對《辭海》(1936年版)的修訂工作。1959年舒新城提出重訂《辭海》與影印《申報》,曾獲得毛澤東等領導同志的贊許,并由他擔任辭海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舒新城先后被選為政協上海市委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舒新城主要著作有《中華百科辭典》、《近代中國教育史》、《道爾頓制研究集》等四十余種。
舒新城主編《辭海》,默默耕耘三十四個春秋,畢生的精力與心血全部傾注在這部巨著里,造福于后代,真可謂是“功德無量”。一直到臨終前,他還在病床上逐條審讀《辭海》試寫稿,并寫下了幾十條書面意見,為宏篇巨著《辭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