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是科學的千里眼順風耳!”這是毛澤東同志1941年為我軍通信兵的題詞。在戰斗歲月里,無數優秀兒女運用各種科技手段,為民族解放做出了重要貢獻,王士光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雖于2003年6月不幸去世,但為我軍通信事業建立的卓著功勛,將永載史冊。
五臺山麓的“助理教授”
1943年秋,我由冀中軍區無線電中隊政委調任晉察冀軍區司令部三科科長兼無線電大隊政委。當我趕到軍區司令部所在的阜平縣城南莊報到時,聶榮臻司令員高興地向我介紹說,他請了兩個洋教授,正在無線電大隊開辦無線電機務高級研究班(當時簡稱高研班)。叫我趕緊去看看,叮囑我一定要把高研班繼續辦好。
第二天下午,我從城南莊出發,向南走了七八公里山路,到達高研班所在的中白叉村,首先看到兩個黃頭發高鼻梁的人,正在指手畫腳地和一群學員熱烈交談。一個身材高大、面龐清瘦的八路軍不時地用英語作著翻譯。經介紹,大高個是王士光,兩位洋人就是聶司令員說的洋教授,都是英國人。老一點的叫班威廉,原任北平燕京大學物理系主任。年輕一點的叫林邁可,是燕京大學經濟系講師,無線電技術的愛好者。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他們幾經輾轉到達晉察冀根據地,這使一向珍視人才的聶榮臻司令員如獲至寶,勸說他們留在阜平幫助辦大學班。1941年春,王士光同志奉命由冀察熱遼軍區無線電中隊機務主任調八路軍前方總部(簡稱前總)工作,路過晉察冀軍區時,也被聶司令員截留下來,專電請示延安同意后,任命他為軍區三科教育股長,主要負責高研班工作,為兩位洋教授當助手和翻譯。這天下午,王士光同志興致勃勃地向我匯報了兩年來高研班的教學進展,還介紹了他帶領高研班學員改裝電臺發信機的情況,談得很投機。從那天起,我們成了好戰友、好朋友。
王士光是劉少奇夫人王光美的四哥。1934年,19歲的王士光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平燕京大學物理系,翌年,又考入清華大學電機系學習無線電工程。受進步書刊和進步學生的影響,王士光參加了著名的“一二·九”愛國運動,1936年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是王家參加革命第一人,成為兄弟姐妹的學習楷模。王光美受其影響,后來奔赴延安,三個妹妹也相繼參加革命。1938年7月,根據黨組織的安排,王士光與王新假扮夫妻,在天津秘密組建電臺,在日寇的眼皮底下,一次次完成地下黨組織交給的聯絡任務,愛情之花也在這曲折驚險的地下斗爭中悄然開放。
在高研班,王士光是主要負責人。高研班的學制為兩年,學員大都具有高中或初中文化程度,有的是作戰一線的報務主任、電臺隊長或機務骨干,有的是各軍分區挑選的基層干部,還有幾個是大學畢業生。所學課程分必修和選修,必修課為高等數學、高等物理、電工原理、無線電工程等四門;選修課有高等微積分、高等電磁學、光學、量子論、相對論、天線理論等。教材是美國斯坦福大學課本和班威廉編寫的講義。由于基礎不同,高研班分甲、乙兩組。英語基礎好的編為甲組,直接聽兩位老師講課;基礎差的分在乙組,由王士光整理筆記,譯成中文,再刻印成講義發給大家閱讀。當時只有26歲的王士光,既當領導又當助手,既當學生又當“先生”,既做翻譯又當編輯,忙得不亦樂乎,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助理教授”。
為了更好地滿足八路軍前線抗日作戰通信聯絡的需要,王士光除了做好高研班的組織之外,還開動腦筋,將課上講的發信機原理繪制成圖,編成實習教材發給大家學習;同時潛心鉆研,創造性地研制出了電子交連式(即電子耦合式)發信機,使發射功率更加穩定,并節省了一個電子管。這種改進后的發信機,抗戰乃至解放戰爭時期,在晉察冀和晉冀魯豫軍區成為最搶手的電臺。
在高研班工作期間,王士光還發明了一套簡便的方法,能幫助學員很快掌握電子交連式發信機計算公式的推導、性能參數的確定以及調線程序的制定等,這在當時是個了不起的創舉。這套方法在軍區推廣后,有效地提高了大家的業務水平。從1942年“五一”反“掃蕩”到1944年初,在晉察冀根據地環境最殘酷、戰斗最頻繁、敵我斗爭最激烈的時期,高研班竟然奇跡般地堅持下來,與王士光的殫精竭慮是密不可分的。高研班學員畢業后分配到各地抗戰前線,大大加強了我軍的通信力量。曾在燕京大學任教10余年的班威廉教授感慨地說:“這么好的學生和人才怎么都到八路軍里來了!我在國民黨統治區教學很久,這是我遇到的最好的學生。”回國后他寫了一本《新西行漫記》,書中贊揚高研班學生的水準,“與任何第一流大學的學生相比毫不遜色”。聶榮臻元帥在回憶錄中指出:“這一時期培訓的無線電技術人才,不但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不少還成為新中國的電訊骨干。”
林邁可于1944年4月離開晉察冀轉道回國,新中國成立后,曾多次來訪。1992年我和王士光一起去賓館看望他時,談起當年的高研班,他依然對王士光贊不絕口。
太行山上的“電訊大王”
“我們在太行山上/我們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強馬又壯!”每當聽到這熟悉的歌聲,我就會想起王士光在太行山區為我軍通信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
1944年初,因為生病,組織上決定我到延安治療休養。雖然和王士光分開了,彼此的情況卻一直相互關注著。1944年春,王士光調到八路軍前總通信科材料股任股長。他把在高研班學到的知識和自己研制總結的方法運用到材料股的各項工作中,使八路軍前總通信器材工作發生了很大變化。時任前總電臺報務員的徐繼泉在《赤膽金鐘戰太行》一書中寫道:“王士光同志的到來,使我們的工作很快有了起色,可以說,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
1944年下半年,根據黨中央的指示,為了迎接大反攻,適應部隊大發展的需要,八路軍前總首長要求盡快生產一批電臺,滿足前線急需。王士光同志受領任務后,立即因地制宜地進行設計,他采用主振放大式線路設計發信機,采用超外差式線路設計收信機,不分晝夜地繪制出16部收發信機圖紙。接著因陋就簡地展開裝配。沒有機殼,就用核桃木做機箱和面板底板。沒有支架,就用飛機的殘骸鋁澆鑄。沒有電池炭包,就和大家一道掄起大錘一錘錘地打成。材料備齊后,他帶一名通信員,到安平縣彭家營村一個堡壘戶家中進行裝機。為了趕時間,每天幾乎工作15小時以上。由于長時間在炭火盆邊燒烙鐵焊元件,幾次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一次上廁所時,他暈倒撞在墻上,鮮血直流,醒后只用炭灰抹抹傷口,又繼續裝機。經過一個半月的突擊,終于完成了16部電臺的研制裝配任務,迅速下發部隊,受到八路軍前總首長的表揚。
為了研制出更多更好的無線電臺,王士光帶領全股30多名同志反復研究試驗,確定以改進后的電子交連式線路組裝電臺發信機。在裝機過程中,他們不斷改進工藝,提高技術質量,1945年上半年小批量生產后定型,成為當年八路軍自制的高性能無線電臺。它的體積只有枕頭包大小,重量只有7公斤,功率達到15瓦,比當時的日式、美式電臺還實用。解放戰爭中,從上黨戰役到平漢戰役,從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到決戰淮海,從解放南京到進軍大西南,這種電子交連式電臺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電子交連式電臺小批量生產成功后,王士光組織大家擴大生產,相繼生產近百部,為解放戰爭初期的防御作戰提供了良好的通信裝備,受到劉伯承司令員的高度贊揚。
1947年3月6日,時為華北局機關報的《人民日報》第二版,以《人民的電機工程師———模范電訊技術員王士光》為題,作了特別報道。文章的開頭這樣寫道:“一提大王,在電訊人員里都是熟悉的,而且大家都存在著對他的佩服和親熱。這個稱呼的來源,由于他是個高大的個子,加上他的穩重與和藹,如果我們一語雙關地說他是這個區域的‘電機工程大王’大概是不過分的。”此后,人們在“大王”的稱呼之前,又加上了“電訊”二字,“電訊大王”的名聲越來越大,在太行山區越傳越廣。
晉冀魯豫的有名英雄
人們大都知道,通信兵是無名英雄。當年的王士光是個例外,因為做出了特殊貢獻,他成為有名英雄。
1945年12月,為加強對國統區和解放區的語音宣傳,晉冀魯豫軍區滕代遠副司令員請示劉伯承、鄧小平后決定,將當時繳獲的兩部美造中長波飛機導航電臺改裝成中波和短波廣播電臺,由軍區通信聯絡分局局長兼政委林偉組織,機務工程主任王士光具體負責。
接受任務后,王士光首先對導航臺進行了認真詳細的分析,查閱了大量資料,搜集了一切可以利用的器材,做好了設計改裝的準備工作。從1946年2月開始,他和戰友們在河北省涉縣的沙河村,開始了夜以繼日的改裝工作。盛夏季節,驕陽似火,炎熱而又潮濕的氣候使機器零件性能不穩,電路經常發生故障。在調試最緊張的時候,王士光病倒了,痢疾和瘧疾兩種病魔同時侵入他的肌體,一病就是兩個多月,茶飯難進。一米八的大高個,病得弱不禁風,走不動、站不穩。同志們勸他回去休息,他卻笑笑說:“這沒什么,如果身體有病就停止工作,那算什么革命!”就這樣,王士光躺在一張小床上,始終堅持在現場指揮調試。
1946年9月1日,邯鄲廣播電臺正式開播。人們奔走相告,激動異常。王士光用他不太標準的國語,播完了第一條新聞。霎時,紅色電波飛遍中華上空,真理之聲響徹神州大地。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發來祝賀的電訊,前線將士傳回激動的電文,國統區民眾寄來熱情的信件……一時間,邯鄲廣播電臺成為全國的“熱門話題”。
1946年11月,國民黨強行召開一手包辦的“偽國大”,徹底關上和談大門。12月,晉冀魯豫軍區接到中央指示,要求一旦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撤退,要邯鄲臺做好接替。受領任務后,王士光通宵達旦地工作,先用兩天兩夜完成了原邯鄲短波臺的調整,做好了隨時接替延安臺的準備。隨后又連續奮戰20多天,將邯鄲中波臺改裝為短波臺,既準備接替延安臺后邯鄲臺還可同時播音,又準備接替延安的電臺一旦發生故障,可以迅速改用邯鄲臺代替。
1947年3月,國民黨集結25萬大軍,大舉進攻陜甘寧邊區。19日,黨中央撤離延安。20日,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改稱“陜北新華廣播電臺”,用預先設置在陜北瓦窯堡的備用臺接替播音。在這段時間里,王士光和他的戰友們每晚7點堅持收聽陜北臺的播音動態。3月29日晚7時整,陜北臺沒有出現,怎么辦?當時既未接到上級指示,又沒收到陜北臺的稿件。如果等待中央的指示或收到稿件后再播,就會導致黨中央的聲音中斷。“決不能讓黨中央的聲音中斷!”新任軍區通信聯絡分局副局長的王士光果斷地指揮開機,機智地反復播音:“陜北新華廣播電臺,XNCR,由于機器發生故障,暫停播音,明天再見。”30日晚7時整,在王士光的精心保障下,邯鄲臺正式接替陜北臺。正當胡宗南在延安向蔣介石邀功請賞的時候,廣播里又傳來了“兄妹開荒”的前奏曲,“陜北新華廣播電臺,XNCR,現在開始播音......”接著是新聞,隨后是其他節目。這使蔣介石大為惱火,也使胡宗南摸不著頭腦。從此,“陜北新華廣播電臺”在沙河村一直播音到1948年5月23日。它以鏗鏘有力的聲調向世人昭示,一個嶄新的中國即將誕生。
1947年8月,為表彰邯鄲臺成功接替延安臺這一特殊貢獻,以鄧小平為書記的晉冀魯豫中央局和軍區政治部作出一項特殊決定:為王士光記特等功一次,授予“特等功臣”錦旗一面、“人民功臣”銀質獎章一枚。
電信工業的開路先鋒
王士光同志一生都在跟電子器件打交道,那些林林總總、五顏六色的“小東西”,別人看來并不起眼,但在他的眼里,卻是心愛之寶。很多元器件及其性能,他都爛熟于胸,如數家珍。在長期的實踐中,他創造了一套獨特的裝配電臺方法,被大家稱為“士光裝機法”。按照這一獨具特色的方法,在新中國誕生前后,他組織生產了大批無線電臺,成為新中國電信工業的開路先鋒。
1948年5月,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軍區合并組成華北軍區,王士光擔任軍區司令部通信處副處長,仍然分管通信裝備器材工作。這時,王士光手下已經“兵強馬壯”,既有電訊器材廠、電訊設備裝配廠,還有電訊技術實驗室、電訊專科機務班。1948年秋,軍委三局王諍局長來到華北軍區檢查通信工作。王士光在河北省平山縣白沙鎮第一次見到了被毛澤東主席譽為我軍通信兵“開山鼻祖”的王諍同志,兩人多次促膝長談。王諍局長臨走前交待王士光說,軍委三局正準備接管天津的電信局和幾個工廠,要他抓緊生產一批15瓦電臺后趕往天津,參與接管各電信工廠,組織恢復生產,著手建立自己的電子管廠和元件廠,為發展新中國的電信工業奠定基礎。為完成王諍局長的囑托,王士光從此將主要精力轉移到電子元器件和無線電通信裝備的生產上面。巧合的是,后來王諍擔任電子工業部(即四機部)部長時,王士光則擔任副部長,兩人心心相印,肝膽相照,成為新中國電子工業的開拓者與創始人。
從1948年秋到1949年春,王士光組織指導有關電信工廠,相繼生產兩百余部電臺和干電池,源源不斷地送往參加戰略決戰的前線部隊。通過這些自制通信裝備,一道道命令和一個個捷報,穿梭于西柏坡和各大戰場之間,奏響了新中國的開國樂章。同年8月6日,王士光參加中央軍委在北平召開的華北電信會議時,受到朱德總司令的親切接見。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我在東北軍區司令部任通信處長,以主要精力支援志愿軍。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通信兵使用了數以萬計的電臺、電話機、交換機、發電機、被覆線等通信裝備器材。其中,有從國內其他部隊抽調來的,有從國民黨軍隊和美軍、日軍手里繳獲的,有從蘇聯買來的,還有我國自行研制生產的。據志愿軍通信官兵反映,最好用的還是國產電臺。體積小,重量輕,功率大,非常受作戰部隊的歡迎。當時我們都知道,這些性能優良的國產通信裝備,大都是當時受軍委通信部領導的電信工業局組織生產的。1951年初即擔任電信工業局副局長的王士光,在其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1949年下半年,王士光趕到天津,先后參與接管了國民黨官僚資本開辦的12個電信企業。按照王諍局長的指示,迅速恢復生產。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后,部隊需要大批通信裝備和器材。當時,蘇聯為我們提供了幾種通信裝備,但頻率范圍窄、笨重,使用的電池需要用汽油發電機充電,不符合我軍作戰需要。王士光堅決主張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與王諍局長不謀而合。隨后,經中央軍委同意,根據國情和部隊的需求,開始自主研制通信裝備。在王士光等同志的組織指導下,12個電信企業的4000多名職工,不分晝夜地研制生產,用心血和汗水澆灌著新中國電子工業的“幼苗”。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先后出廠多批國產通信裝備。其中有天津無線電廠生產的81型15瓦報話機、702型超短波步談機、七管直流收信機、50瓦發信機;南京無線電廠生產的150瓦發信機、12管收信機、71型兩瓦報話機;南京有線電廠生產的野戰用電話機和交換機;重慶無線電廠生產的輕便手搖發電機;漢口電池廠和電工廠生產的干電池、組合電池,天津電纜廠生產的被覆線等。與此同時,王士光等同志還組織各電信工廠整修出幾千部(臺)戰場上繳獲的通信裝備,及時運往前線,滿足了部隊的急需。
特別是71型兩瓦報話機,由于體積小、重量輕、功率大、使用方便,深受前線部隊的歡迎。電影《英雄兒女》中的王成,就是使用這種報話機,喊出了“向我開炮”這一震撼人心的豪言壯語。為了使前線將士早日用上71型兩瓦報話機,南京無線電廠做出了突出貢獻。王士光在回憶文章中說:“南京無線電廠的全體同志在志愿軍的英勇事跡感召下,為了早日將71型兩瓦報話機送到前線,克服了種種困難,僅用3個多月時間就研制出樣機。為按時交貨,裝配車間工人和技術人員連續工作36小時不肯休息,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任務。戰后,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同志專程到南京無線電廠看望全體職工,表揚他們制造的71型兩瓦報話機‘在朝鮮戰場上立了大功’。”
為解決部隊的通信裝備,王士光同志就像改裝邯鄲廣播電臺那樣,總是拼命地工作。記得在我擔任總參通信部主任期間,針對當時81型電臺存在的問題,葉劍英同志在中央軍委辦公會上特別指示:作為我軍主要通信裝備的半導體81型15瓦電臺,因燒管子問題嚴重影響戰備,要通過會戰解決這個問題。通信部應會同四機部共同研究解決。當時四機部分工王士光負責這項工作,他立即帶領17個單位的55名技術人員,趕到陜西寶雞組織會戰,一住就是半年,終于使問題徹底解決。
新中國的電子工業是從通信裝備起步發展起來的。從15瓦短波電臺到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從電子工業迅速發展到通信裝備不斷更新,無不傾注著王士光的心血。王士光后來雖然轉到地方工作,但他始終竭盡全力為軍隊建設服務。他的崇高品質和重大貢獻,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徹底解放和國防現代化的豐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