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曾在大約18世紀以前的一千多年里GDP居全球之首,但其后卻衰落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為什么會走過一長段大起大落的曲折道路?從《顧準文集》(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顧準筆記》(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里,我們看到,顧準在上個世紀中葉就以批判精神,博覽群書,深刻思索這個難題,并得出了具有獨立思考特質的答案。關于《顧準文集》,已經有了許多讀書界熟知的熱評,在此不多談;這里僅就個人近日讀《顧準筆記》所作的筆記,擇取片段,就教于眾。
中國為何未能早日現代化?
700多頁的《顧準筆記》分三大部分:歷史筆記、西方經濟學筆記、馬恩全集筆記。其中重要研究課題之一,就是中國為何未能早日現代化。
開卷幾頁后,我們就看到顧準自問自答:“為什么馬克思認為基本條件的東西在中國并不缺乏,而資本主義卻發展不起來?” “一切證據都足以表明,中國農村的交換經濟,老早就超出了同時代,例如十六七世紀的法國農村的交換經濟水平了。至于自由勞動力,中國是從來不缺乏的。停滯的原因,決不能從這里去找。原因就在于這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絕對君權的典章制度和意識形態?!保ā额櫆使P記》第7頁)顧準在追溯歷史上一些國家或地區資本主義、產業革命以及現代化的交互影響關系以后,又說:“‘現代化’有許多前奏曲,在某一點,由于各種條件的湊合,成了現代資本主義的原生地。一旦證明這是真正的現代化的道路之后,它就在不同環境下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走現代化的路?!保?7頁)他認為:“一般農業文明都必定是專制主義的”?!岸鴮V浦髁x不打破,凌駕于資產階級、手工工人、農民以及一切階層之上的這個獨裁權力,永遠吞掉一切,窒死一切,障礙一切,在它下面,也就永遠生長不起來資本主義?!保?54頁)這就是說,有現代化“前奏曲”,不一定就有現代化,還要看有沒有相適應的上層建筑。
百余年來中國的革命或改革維新,歸根到底是為了尋找一條現代化的道路。《筆記》的論述,是把資本主義——產業革命——現代化這三者,看作在歷史上同時發生,互相聯系、同屬一個范疇的事物,即世界近現代史所昭示的現代化之路。而這種論述,是與《共產黨宣言》的論述相一致的?!豆伯a黨宣言》在距今一個半世紀之前就說:“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庇终f:“正像它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這就是說,從資本主義誕生以后到現在,再到可見的未來,資本主義文明是相對之下和現實之中最先進的文明。資本主義——產業革命——現代化的統一,是近現代“一切”民族國家走向文明昌盛的路徑。
走這條路徑的第一步,是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這在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中有明確論述。這本書認為,從1914年爆發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以后,中國革命性質起了一個變化?!霸谶@以前,中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是屬于舊的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之內的,是屬于舊的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在這以后,中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卻改變為屬于新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就是說,即使如此區別了新舊兩種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國革命的性質也還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只不過是新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
為了實現這一革命,《新民主主義論》強調:“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這種工作過去還做得很不夠。這不但是當前的社會主義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文化,還有外國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資本主義國家啟蒙時代的文化,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
但是建國后不過幾年,我們在經濟文化等基本條件與1940年發表《新民主主義論》,確定新民主主義革命路線時沒有什么改變的情況下,卻匆匆宣布,新民主主義革命已告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從而開始。好像執政者一變,一切其他條件,包括一時半會兒改變不了的生產力條件都不重要了。
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講話中,強調市場經濟沒有姓社姓資之分,明確肯定中國應大膽地走市場經濟之路,無非也是要在中國當前特殊歷史環境下,采用普適的經驗來實現現代化。這件事之重要怎么說都不過分。這是重新回到了毛主席當初根據對中國正確的社會歷史定位制訂的正確發展路線.。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飛速發展的事實完全證明了這條道路的正確性。
然而中國現代化的“前奏曲”很特殊很復雜并且很悠長,這個“前奏曲”應該開始于兩千年以前。但是直到清朝中葉仍爭議是否應“師夷之長技”,說明只有少數人(嚴復、康有為、梁啟超等)知道,不僅是學習人家技術的問題,而是要改制。建國前后黨內外不少有識之士明白“中國不是資本主義太多而是太少”。但只是到了鄧小平,“由于各種條件的湊合”,我們才終于認識到必須學習和實行市場經濟,并命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資本主義的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卻早在18世紀就說過,現代工業是依靠其產品市場的廣泛化而發展的。為滿足廣大市場的需要,工廠制度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促使現代工業的規模和組織日益龐大和復雜。這里所謂現代工業,就是當時正在英國興起的資本主義工業。亞當·斯密把市場的作用提到賴以維系資本主義生存、發展的高度。這一表述,是把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的基本內涵一致化的。
而顧準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年,也是在他身體與環境都很差的時候,在《筆記》中斬釘截鐵地說出了如下一段話:“不必惋惜中國‘從來不是資本主義民族’。歷史上沒有任何條件使中國生長出資本主義來。人類文明總是互相傳布互相滲透的。重要的問題在于學習——可不能‘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眠@種態度來學習,是什么也學不到手的?!保?36頁)
這就引出了下面的話題——
“壞資本主義”是如何產生的?
什么叫“壞資本主義”?顧準認為,“資本主義國家,是商人階級、商業城邦(如倫敦)和一個民族國家緊密結合,使整個民族國家服從商業利益,使整個鄉村服從城市,使全國經濟發展的軌道納入商業經濟的軌道的結果?!保ā豆P記》30頁)顯然,這里所說的“民族國家”,是指國家機器,權力架構,涵蓋整個上層建筑。顧準所強調的“使整個民族國家服從商業利益”,“使全國經濟發展的軌道納入商業經濟的軌道”,無非就是強調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理:上層建筑必須與商業化、市場化的經濟基礎相結合、適應。
顧準又說:“阻礙資本主義的,不是封建主義。真正的封建主義是萎弱無力到不足以阻止資本主義的生長的(歐洲、日本),它不過起一些絆腳石作用……真正足以阻止資本主義生長的是專制主義?!保?7頁)也就是說,專制主義的國家機器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不相適應的。若出現這種不相適應,其結果要么是“阻止資本主義生長”,要么是產生“壞資本主義”。
顧準緊跟著提出了不少例證:“中國式的專制主義,土耳其式的專制主義,路易十四的專制主義,拿破侖的專制主義,彼得第一的沙俄專制主義,葉卡切林娜的專制主義。”(27頁)
歷史證明,在上述這些專制主義威權下成長的資本主義,都是有先天或后天缺陷的資本主義,或稱壞資本主義。為了探討歷史的經驗,下面我們僅就顧準所提出的幾個例證,稍作回顧和評析:
中國,長期號稱農業文明大國和一度的海上貿易大國,到清末民初也出現一點新式工業,但在清王朝和北洋軍閥的專制統治下始終處于勉強維持生存的狀態。在孫中山領導和思想影響下,國民黨也曾是一個志在革舊布新,謀求民族獨立、政治民主和經濟振興的黨。這也正是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礎。但在孫中山死后,特別是在國民黨成為獨裁政權后,則是民不聊生。有“東方巴黎”之稱的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畸形發展,嚴重殖民化。當時那種在十分落后的農業經濟中生長的城市資本主義,正是典型的壞資本主義,是悠久的東方專制主義之魂繼續附體在國民黨身上的結果。
凱末爾,至今被稱為進行資本主義改革的土耳其“國父”。土耳其式的“資本主義”曾一度被捧為弱國振興的樣板,但其軍人執政的傳統始終存在。雖然地處交通要害,終歸只屬于第三世界的稍強者。
路易十四,就是那位公然說出“朕即國家”這句獨裁者大實話的人。他支持工商業,使法國得到了發展,同時卻又大事搜刮,窮奢極欲,興建凡爾賽宮,浪費了大量國家財富。拿破侖,是所謂 “開明專制”的君王。他大搞改革,振興經濟,制定了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的《拿破侖法典》,承認“一切公民一律平等”,建立了空前強大的國家,并在被征服的國家推行改革,宣布凡是因拒絕或拋棄自由和平等而希望維護、恢復或寬待君主和特權階級的人,都將作為敵人對待,以至“革命”到專橫程度,終于迎來滑鐵盧,反而使歐洲一度重新出現以君主制為特征的“正統主義”回潮。
彼得一世,俄國第一位改革家。他利用權力,大膽開放,學習西歐。他廢除貴族特權,主持大量翻譯出版西歐人文革命書籍,建立了俄羅斯科學院、俄國第一家報紙,并給予商人和企業主不少優惠權利,使俄國初步實現工業化。尤其了不起的是他以帝王之尊,見到士兵的船在芬蘭灣擱淺遇險,竟親自跳下水去營救,以致受涼一病不起,頗有愛兵愛民形象。但他又是個率性行事的獨裁者,因而社會并不和諧,引起兩次人民起義,大傷了國家元氣。
而繼承彼得一世帝位的兩位女大帝——葉卡切林娜一世和葉卡切林娜二世,也非常獨裁。尤其是葉卡切林娜二世,曾以著名的《葉卡切林娜詔令》頒布標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條文的憲法,且大力普及教育,改善交通,建立工業城市,決心通過一系列鐵腕政策,繼續推行彼得未竟的事業。她曾有心頒行解放農奴令,但很快她就發現,離開農奴主的支持對她不利,立即向傳統妥協,并以皇室土地賞賜上層官員,來鞏固她的權力基礎。最終,她還是被歷史歸類于違背社會期望和時代要求而崇尚暴力的沙皇之列。
有趣而又發人深思的是,顧準這里指出的人物,不是中外歷史上數不勝數暴虐無能的君王,而是一些多少都沾有二重性格、具有一點悲劇性質的改革人物。以彼得第一和葉卡切林娜二世來說,他們都很想接受西歐資本主義制度,適當引入西歐人文思潮。日后的俄羅斯之所以擁有比較先進的科技和相當強大的國力,與這幾位大帝的奠基絕對有關。但由于種種原因,他們沒有建立起好的資本主義,卻給這個民族留下了一筆專制的政治遺產。這個歷史基因,竟然特別表現在20世紀的斯大林、勃列日涅夫等人物身上,造成社會主義民主的大破壞并導致政權崩潰。十月革命恰恰發生在這樣的國度里,這樣壓根兒缺乏民主的傳統與專政理論的結合,加上俄羅斯的下層土壤以及一些領導人(如斯大林)的個人素質,就形成了所謂的“斯大林主義”這一致命弊害。
但關于專制主義對資本主義成長的危害,莫過于顧準所指出的拜占廷王朝(東羅馬帝國)的例子。拜占廷這個橫跨亞歐非、存在了千年之久的龐大帝國,居絲綢之路要沖,曾因占盡商業優勢而非常富裕繁榮,而商人是它所以強大的重要支撐力量。顧準說它“一半承襲羅馬,一半承襲希臘,兩者都有城邦民主的傳統。然而一旦成為專制主義以后,僅僅依靠內部力量(資產階級、手工工人、農民等等)就無法打破這種專制主義。”于是,與專制制度往往相聯系的上層爭權,被征服國家的反叛,宗教戰爭以及人民起義,加上“蠻族”特別是被中國打跑的突厥人的入侵,等等一系列事件,終于造成這個由繁榮轉入停滯的王朝的衰亡。顧準說那是因為“有工業和商業,有城市,但是沒有資產階級”;“沒有那種在等級會議或議會中反映出來的階級斗爭,‘帝國’把一切階級都壓倒了?!保?62頁)
所以顧準說:“拜占廷帝國和西歐比,就是中國和西歐比?!敝袊患资澜纾舱怯捎谕瑯忧闆r,所以不能把優勢化為社會轉變的條件。顧準所指出的活生生的事實說明:有了某種發展條件卻與國家體制背離,精英們出現求變理念卻與習慣勢力背離,直到變成社會上層既得利益與廣大人民利益背離,是一個何等紛繁復雜又令人不得不慨然興嘆的歷史現象!
是的,權威的作用證明,在向資本主義轉型的前期,專制的權威人物施用“鐵腕手段”推動改革,也往往可以取得成效乃至顯效,但顧準以歷歷不爽的史實說明:“專制主義國家是動員一個幅員廣大的國家人民的粗疏、有效的辦法。然而因為它窒息創造,所以它產生不出來近代文明?!保?46頁)西歐資本主義與人文主義革命——民主政治革命同時出現,是歷史的要求。“鐵碗”改革必須繼之以民主政治,才能鞏固成效,才能建立一個好的資本主義,否則必定是“壞資本主義”,即吳敬璉先生所指斥的“權貴資本主義”。缺乏監督的權力所衍生的腐敗,必定會把政權推向危亡臨界點。
中國昔日強大之術,恰恰是今日復興的負面教訓。東方專制主義的利益原則決定了當時國富民窮——以君王為中心的權力集團富,而人民窮。在一定程度上說,往日中國的繁榮乃是一種畸形繁榮甚至是虛假繁榮。一當世界上出現先進制度后,相比之下,這種繁榮的畸形性質就暴露無遺。
為中國、為人類的未來嘔心瀝血苦苦求索的思想者
顧準是1935年入黨的老黨員。在長期疾病纏身,特別是備受冤案折磨,環境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他以對黨、對國家、對人類的一片赤忱,刻苦堅毅的為學態度,一以貫之的獨立思考精神,探索當前中國和人類所面臨的發展道路及前景,獲得出色的學術理論成果,從而被譽為 “拆下自己的肋骨當火把”的思想者。以至不少國內有識之士因為有他而驕傲:“我們中國有顧準?!倍臑閷W之法,就是毛主席所歸納的“古今中外法”。據說,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講到必須繼承中外一切優秀文化的時候,曾妙喻說:“屁股坐在中國的現在,一手伸向古代,一手伸向外國。”(據何其芳《毛澤東之歌》等回憶文章)顧準正是這樣做的典范。
《顧準筆記》是寫給自己看的讀書筆記,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段落只有一句話。但人以文傳,文以人傳。當顧準的第一部集子——他受難歲月寫給他弟弟陳敏章的信,在顧準死后一些年才得以整理為《顧準文集》出版面市后,因購求者眾,很快洛陽紙貴,于是《顧準筆記》也應求出版了?,F在堪可告慰于寂寞辭世的思想家的是,四大本《顧準文存》也與讀者見面了。人們此時已越來越承認,顧準其人其作,其風其骨,足以作為中國一個時代的理論學術代表傳之于世。他是為中國、為人類的未來嘔心瀝血苦苦求索的思想者,是中國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