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啟龍同志是井岡山出來的老紅軍,建國之初就擔任省的主要領導職務,先后當過五個省的省委書記。1980年初調到四川,時年67歲。他滿頭黑發,步履矯健,精力充沛,平易近人,是省委德高望重的老“班長”。
啟龍同志到四川不久,即在1980年2月,中央召開了十一屆五中全會,主題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強調要保證黨的正確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承擔起現代化建設的繁重任務,就必須改革現行干部制度,把大批優秀的中青年干部提拔起來,解決交接班的問題。啟龍同志回來傳達時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幾十年和平時期的積累,形成干部隊伍的逐漸老化,“文革”十年破壞更造成青黃不接的局面,解決接班人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非常迫切,刻不容緩,這個重任落到我們老干部的身上。當時四川省委常委的平均年齡是61.1歲,8位書記平均年齡63歲,省委165名委員和候補委員平均年齡58.5歲,3/5的成員超過60歲,成渝兩市常委平均57.2歲,省級廳局長平均也有57歲。面對這種情況,啟龍同志和省委其他老同志,懷著一種緊迫感和責任感,把干部新老合作交替作為第一位的任務來抓。
1981年,中央印發了陳云同志《提拔培養中青年干部是當務之急》的重要文章,在十一屆七中全會后召開的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座談會上,陳云同志和小平同志又專門就這個問題講話。譚啟龍和省委第二書記、省長魯大東同志開會回來后,加快了培養選拔中青年干部的步伐,從1980年4月到1981年底,全省挑選了2800多名中青年干部充實到各級領導崗位。經過省委和中組部領導反復考察和選擇,這年下半年開了175人參加的常委擴大會醞釀討論,征求意見。在此基礎上,省委常務會通過了增補的候選人名單,報請中央批準,在1982年1月的省委三屆六次全委會上進行了選舉。在賦予我以省委常務書記重任的同時,楊析綜、聶榮貴同志擔任了省委常委、副書記,那年我們三人分別為55歲、53歲和49歲。新進入常委的吳希海、伍精華等同志也是50歲左右。
這時,省委著手籌備召開省第四次黨代表大會,啟龍同志在親自抓工作報告起草的同時,加緊醞釀換屆后班子配備和機構改革的方案。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召開,中央領導機構在新老合作交替上邁出了很大步子,小平同志從第一線退下來,擔任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為廢除干部職務終身制做出了表率。在貫徹十二大精神的省委三屆七次全會上,啟龍同志提出,開創四川工作新局面,要解決思想、行動、班子、作風這四個相互關聯的問題。要按照干部隊伍“四化”的方針,搞好交接班,建設開創新局面的班子。他說,正確對待老干部與中青年干部“一退一進”,對我們老同志來說,是一個實際的考驗,退和上都是一場革命。啟龍、大東同志在這個問題上態度積極主動,6月份就表態要退出領導崗位,當時省里和下面不少同志都希望他們留下來“過渡”幾年,他們不同意留任,向中央要求兩人先退下來,中央原則上同意退的意見,但要他們暫留任過渡,培養接班人。十二大以后,省委連續開了十多次書記、常委會議,討論省級機構改革,著重研究省委、省政府領導班子的配備問題,會上會下仍有不少同志挽留他們。啟龍、大東同志向大家做了許多說服工作,最后向中央報了兩個方案:一個是按中央原定的辦法,譚、魯留任過渡;另一個是譚、魯等8名老書記退出第一線,由楊汝岱、楊析綜同志分別擔任書記和省長。上報時寫明:譚、魯和多數常委是傾向于后一方案的。
啟龍、大東同志仍放心不下,在方案報出后,又在11月4日聯名向中央寫報告,再次表明他們的態度,并從四個方面陳述實行第二方案,把步子邁大些的好處:一是主要擔子放在中青年干部身上,更能使他們增長才干,鍛煉成熟;二是分析了提上來的同志的條件和表現,認為能夠勝任,如果過幾年才接班,又可能成了過渡性的班子;三是講年歲不饒人,精力比過去差了,早些交班比較有利;四是四川老干部多,帶頭退下來更有利于做其他同志的工作,當顧問后仍可在傳幫帶方面起作用。報告結尾時說:“這個問題我們考慮很久,曾多次提出,現再次向中央提出懇求,請中央予以批準。”11月下旬,到京參加全國人代會期間,他們又當面向中央機構改革指導小組匯報了四川省委、省政府領導班子調整方案,以及省顧委、省紀委、省人大、省政協主要負責人建議名單。
那段期間,中央用了很大精力研究討論省、部級班子的調整方案。中央機構改革指導小組研究了好幾個省報的方案后,向中央推薦四川的調整方案,認為:“已報來的幾個省的方案,唯有四川的方案,使人耳目一新。”12月1日,中央書記處開會,一致贊成并通過我省的方案。12月7日,中央就四川省領導班子調整發出通知(中發〔1982]52號文件),把四川方案通報給各省、市、自治區和中央黨、政、軍各部門的黨委,通知中表揚四川省委對黨政領導班子的調整,思想上組織上準備較早,決心下得好,步子邁得大,特別是黨政主要負責人在年輕化方面有重大突破,并以“思想解放、見高識遠”來肯定和評價啟龍、大東同志的高風亮節。
換屆后那兩年,彭真、薄一波、宋任窮、萬里同志先后到四川,都高度贊揚啟龍、大東同志率先退出省級主要領導崗位,積極幫助支持新上來的同志大膽工作,較好地實現新老合作交替,認為這不僅對推進四川形勢起了很大作用,而且在全國帶了個好頭。一波同志還說,小平同志講新老交替講了那么久,開始總是推不動。“一退一進”,有人說是進難,退比較容易。事實證明,只要思想解放,放眼全黨去選人,進來不算難,實際還是退難。四川打開了這個思路。啟龍同志講得對,擔子壓在身上,才能培養出來。現在全國基本上采取了四川的作法,交下去比較自然。由于啟龍、大東同志的帶頭,加快了全國機構改革的步伐。
啟龍同志從一線退下來,擔任省委常委、顧委會主任后,繼續對我們進行傳幫帶。他多次在省顧委會議上講,我們是省委的參謀助手,主要是支持,其次是協助,把委托給我們的事處理好。要又顧又問,謙虛謹慎,不干預現在班子的工作,不當指揮員。他把大量的時間用在調查研究、聯系群眾上,從不發號施令,從不批條子。發現了什么情況就在早晚散步的時間跟我邊走邊說,提醒我注意。他處處以身作則,帶頭搞好黨風。他非常重視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的研究,為省委謀長治久安之策,在組織編纂出版了全國第一部省情——《四川省情》之后,除了建議我們組織研究四川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還建議編寫出版《蜀鄉狀元譜》、《天府企業家》,用典型來推動城鄉民營經濟的發展。1986年離開四川前,他再次分別走訪了令他十分牽掛的川北老區和攀枝花、涼山地區,寫出了《川陜革命老根據地人民仍然很窮》和《開發攀西勢在必行》的調研報告,通過省委和中顧委呈報給中央領導同志,為四川貧困山區和民族地區發展而呼吁、獻策。啟龍同志十分關心科技、教育、文化事業,在組建四川省科技顧問團、繁榮社會科學、振興川劇、成立四川省詩書畫院、發展旅游產業等方面,都花費了不少心血。他用實際行動書寫出“絢麗歸于平淡”的晚年歷史,他的言傳身教對我們這些后來人是很好的榜樣。
(本文節選自《當代史資料》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