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制度,是因為權力不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而是掌握在全體人民的手中。”當伯利克里面對雅典人這樣闡釋“民主”的時候,他全然沒有預料到后來的人幾乎動用了全部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讓各種完全不同、截然對立的政治體制同民主掛上了鉤。目前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政府都宣布自己是民主的政府,是根據人民主權的原則,以人民代表的身份行使權力的。民主恰似一頂帽子,任何人都可以戴。追求民主是沒有錯的,這個詞本身的來源就是人民之治?!懊裰魇侨祟惓鲎蕴烊槐拘缘钠谕?,期望人人對他們各自的命運都有發言權。而對個人最好的保護是由人民來選擇管理者,并使之對人民負責?!笨梢韵胂蟮玫较ED城邦中的公民是多么踴躍地投身于政治生活中,此種圖景無疑給深受壓迫的人們以無限的誘惑和殷殷的期望。
但自其后,在西方的語境下,民主卻是一個貶義詞,常指暴民統治。阿奎那、洛克、康德等人都明確表示反對民主政體。美國建國時,麥迪遜在《聯邦黨人文集》第10卷中寫道:“如(希臘與羅馬般的)民主……很難與個人安全、財產權利相容,往往由于暴亡而夭折?!币蚨簿芙^民主。民主的流行僅是近百余年的事,其內涵也已不再是直接式的民主,而是代議制民主,英美的學者則更愿意稱后者為共和。他們強調在政治過程中,既要有反映多數人意見的機制(如普選制),也要有保護少數人利益的制度(如司法審查制)。也就是說在整個政體的安排中,各種利益集團都有自己的表達途徑,從這個視角來看,民主總是處于“信任”與“不信任”之間:“信任”,所以人民將權力委托給了國家,希望管理者能真正代表自己的利益;而“不信任”,所以需要有權力之間的監督機制,多數人的利益表達機制、少數人的利益表達機制、中央的利益表達機制、地方的利益表達機制,等等。這些不同的競爭性利益的存在,成為民主的均衡和公共政策形成的基礎?;蛟S這正是共和的真正意蘊:分權、合作、制衡、共贏。
在過去的20多年中,我們的憲政民主、社會民主及黨內民主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發展。就憲政民主而言,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已經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參政議政。就社會民主而言,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企事業民主管理制度的發展都足以作為例證。而就黨內民主而言,各級黨的領導問責制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做述職性工作報告等舉措都在向世人昭示中國實行民主的決心。近代中國革命是以倡揚民主與科學為序曲的,根據這種“路徑依賴”,國人總是認為只要實現民主就等于實現了一切,興奮之余總是不能思辨式地思考民主的正確內涵。而這恰恰正是問題的關鍵。這里我們以民主的兩個層面來分析我國民主的具體運作情況。
在我國,民主更多地被放置于信任的層面,新中國建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民主實踐也多是在這方面下功夫的,如擴大選舉范圍,改革選舉方式,強化人民代表大會的民主性、權威性與代表性,提高各級人大代表素質與回應性,等等。這方面我們確實需要付出更多、更艱辛的努力?;谛湃?,我們要使每一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能夠充分代表自己利益的代表;基于信任,我們要使代表成為精英從而在政治過程中發揮巨大的作用……這些都需要機制的構建,都需要經驗的積累。目前的民主政治實踐,可以說正是在這個層面上加大了力度。特別是通過黨內民主引導人民民主的方式,已經引起了許多西方媒體與學者的高度關注??傊湃问降拿裰骺芍^長路漫漫,征程不斷。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人們對民主寄予了厚望,希望出現民主的奇跡。但我們不要忘了,民主還有另外一個層面:不信任。在西方,隨著民主實踐的日漸豐富,人們開始反思精英式民主的不足,并注意關切少數人的利益。學者們指出民主并非簡單地定義為一致性,它面對的是各種各樣的利益,需要的是對話、談判、協商。普選制可以解決多數人利益表達的對話機制,但并非十全十美,如何體現少數人的利益、怎樣實現局部利益呢?從一些憲政國家的民主實踐來看,建立司法審查制度、地方分權制度顯然有利于解決這種對話危機。在中國還缺乏一種好的、有利穩定的社會對話機制。究其原因,可能就在于我們對民主的不信任層面關注太少,以為民主僅僅是統一式的、多數同意式的,以為少數人就代表著被統治,代表著錯誤,而實質上民主更需要對話,需要全體人民的對話。不信任式的民主事實上就是多元權力主體、結構并存的代名詞。
代議制政府的民意機關在理論上應由人民選舉產生,并且受人民的監督,但代表具有獨立性,其意志也不能就簡單地說是代表了人民。因此,真正的民主不僅應該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更應該建立在不信任的基礎之上。美國憲法學家約翰·哈特·伊利說政治的“失靈發生在政治程序不值得信賴時,往往出于兩種情況,一種是當在任者堵塞了政治變革的渠道以保證他們繼續在任,未當選者繼續落選;另一種是盡管沒有人真正忽視一種意見或一個投票權,但一個有影響的多數支持的代表會有計劃地損害少數群體的利益?!边@種情形下,就需要我們在制度設計時,應特別注意解決由不信任而產生的爭議問題,要疏通政治變革的渠道,要切實保護少數群體、局部的利益。
民主并不神秘,也不僅僅是西方國家的地方性知識,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一整套能夠為國家帶來良好治理的制度實踐,如馬克斯·韋伯、約瑟夫·熊彼特等人指出的,“民主充其量不過是選擇決策者并制約其過分行為的手段”。因此,民主并不是解決經濟社會問題的惟一辦法。或許除了民主之外,我們還有自由、平等、法治、人權等等價值因素。切不可以偏概全,不及其余,而此種理念曾經左右著國人的思維與行動。
(轉自《學習時報》第262期)
西安古城墻
王星魁
由西安老城市中心偏南的鐘樓向南約二里許,即為西安古城墻南門。南門建筑宏偉,屬雙甕三門結構,有登臨處。登臨城墻,你會發現外國游客比中國游客還多。西安(古稱長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大都會。外國游客多是慕名而來,連美國總統克林頓訪華,第一站也是首選西安。西安城墻上有自行車租賃站,單人、雙人或三人聯動車皆有,游客可任選一種沿城墻頂騎車兜風,也可乘電瓶車游覽觀光。城門樓無比高大,其上有書畫展覽,需再次買票方可登臨。也許是為了限制人數,保護木結構而采取的措施。城門樓因建在12米高的城墻上層層拔高,視野逐漸開闊,環顧四周,俯視下界,街市樓宇,由大變小,宛如沙盤牙雕,行人如蟻,車流如蟲,十分有趣。
西安現城墻,建于明洪武三至十一年(1370一一1378),是在隋唐皇城基礎上擴建而成,距今已有600余年。城墻高12米,頂寬12—14米,方形,周長為13.70公里。城墻上有城樓、箭樓、望敵樓100余座,分設在各門或城角,多以城門對稱排列,十分威武壯觀。城墻上有垛口5984個,呈內寬外窄的斜口,便于觀敵射箭。城外有護城河,水深數米,寬約10米,古時四門有吊橋,可通可斷,機動靈活,便于御敵。
西安城墻是目前世界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為研究古代城建技術和城市防御工程提供了實證資料。
現在古城墻四周護城河兩岸,已開辟為環城公園,花木扶疏,碧草如茵,橋涵碼頭,曲徑勾連,游船亭榭,點綴其間,正吸引著大批游客在綠蔭中游玩……一派和平景象,無人再理會古代戰爭的肅殺、攻伐和呼號。
城墻外的高樓大廈在不斷地向外延伸,城墻內的老城區,也已樓廈林立,與古建筑的保護區呈插花并存,相映成趣,成為新老西安古今共榮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