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紡織品企業首次大規模獲歐盟市場經濟地位
在歐盟有史以來最大的反傾銷案———對華化纖布產品反傾銷案中,中國紡織品企業首次大規模獲得歐盟市場經濟地位。
2004年6月,歐委會對我出口的化纖布產品發起了反傾銷調查,該案涉案金額高達4.87億美元,是歐盟有史以來最大的反傾銷案件。我國共有56家企業應訴,并先后遞交了出口商問卷。今年1月,歐盟相繼就應訴企業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做出了初裁披露。截止到2月1日,全部56家應訴企業中,有54家企業已經收到歐委會的確認,其中有22家獲得市場經濟地位。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負責人指出,這是中國紡織企業首次大規模獲得歐盟市場經濟地位,而“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就意味著歐委會將采用應訴企業自身提交的數據,計算正常價值和出口價格,為企業取得有利的結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聯想股票遭遇拋壓大客戶流失
聯想集團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還沒有通過美國政府的審查,2月15日又傳出了不利消息,IBM大客戶通用電氣打算改向戴爾訂購電腦。該消息引發聯想集團股價當天一度下跌將近3%。
資本市場的反應意味著久拖不決的收購案主角聯想和IBM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事實上在此之前就有消息說IBM的客戶陣營出現了分裂,很多老客戶都準備在聯想與IBM交易完成之后轉投其他設備廠商。
包括惠普、戴爾在內的美國企業發起的肆無忌憚的挑戰是聯想必須面對的另一嚴峻現實。春節長假前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元慶借發布財報之機,極為罕見地在公開場合抨擊惠普曾針對聯想的極不友好的言行,而現在看僅有抨擊是不夠的。
分析人士指出,對于一直獨霸中國市場的聯想品牌來說,以其現階段的品牌影響力而言,收購IBM-PC業務出現客戶流失屬于正常現象。但現在的關鍵是,新聯想能對這種流失以及外來的挑戰做出什么樣的反應,現在是聯想做出強有力反擊的時候了。
惠普女CEO被炒魷魚
惠普公司2月9日發生高層“地震”,該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卡莉·菲奧里納被公司解雇。這位曾因導演康柏—惠普190億美元大合并而名噪一時的女強人在執掌惠普帥印五年半以后,因為股票價格縮水嚴重引起董事會的不滿而黯然下臺。目前,惠普公司首席財務官羅伯特·韋曼被任命為臨時首席執行官,資深董事帕特里夏·鄧恩被任命為總裁。
今年51歲的菲奧里納為美國商界第一女強人。在她的領導下,1999年以來,惠普的收入幾乎翻了一番。惠普2004財政年度實現凈收入35億美元,比上一年度猛增了38%。然而,令該公司董事會不滿的是,自從菲奧里納入主惠普以來,該公司的股票價格縮水63%。與此相比,IBM的股價下跌了32%,戴爾股價的下跌還不到9%。在這種情況下,菲奧里納自然難辭其疚。
惠普公司人力部門透露,摩托羅拉公司前首席運營官邁克·扎菲羅夫斯基是未來惠普首席執行官的重要候選人之一。此外,美國著名通訊公司MCI公司首席執行官邁克爾·卡普拉斯也是未來惠普首席執行官的熱門人選。
《京都議定書》生效
2月16日,旨在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目前全球已有141個國家和地區簽署該議定書,其中包括30個工業化國家。各國將按各自的減排指標削減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為對抗全球氣候變暖共同做出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人口僅占全球人口的3%至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卻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但2001年布什政府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和“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和限排溫室氣體的義務”為借口,宣布拒絕批準《京都議定書》。
雖然美國的中途退出曾一度危及《京都議定書》的生效,但俄羅斯的加入最終挽救了《京都議定書》的命運。
國家環保總局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勇表示,《京都議定書》表面上是環境問題,實質上是經濟、能源、政治問題。中國當前要做的是調整能源結構,走“循環經濟”的路子,從過去的“兩高一低”(高投入、高排放、低產出)向“兩低一高”(低投入、低排放、高產出)轉型。
發展中強國與G7對峙
G7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2月4日~5日于倫敦召開。中國財政部部長金人慶和央行行長周小川應邀在倫敦參加了會議。本次會議G7邀請了有潛力改變未來世界局勢的BRICS國家,即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外加非洲大國南非。其中巴西、印度和南非均是首次在G7會議上亮相。
周小川表示,中國將繼續堅持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有選擇、分步驟地放寬對跨境資本交易活動的限制,規范管理資本流入,有序引導資本流出,建立科學可控的資金雙向流動機制,為早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創造條件。
本次G7會議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七國集團與發展中強國“對峙”的態勢,這一前所未有的圓桌會議,將對重新調整世界經濟格局、重塑世界金融秩序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