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緬甸戰場是抗日戰爭的一部分,中國軍民打通的國際交通線使南洋華僑捐獻的援助物資源源不斷進入中國內地。中國遠征軍在異域他鄉的血戰,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的日軍,也為盟軍全面光復緬甸作出了貢獻。
英國《衛報》5月7日發表題為“我們不能忘記我們在二戰是如何獲勝的”文章。認為,“正如蘇聯武裝部隊拖住了德軍一樣,中國部隊也使日軍在亞洲無法脫身。這是一段幾乎不為西方所知的歷史”。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英美等26個國家先后對日宣戰,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參加對德意日軸心國作戰的國家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以美英蘇中為核心的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作為東方進行反法西斯戰爭最早和最大的國家,與20多個盟國的作戰匯成一體,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之一。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中國戰場消耗著日軍總兵力的55%、陸軍總兵力的62%,使140萬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疲于奔命。中國戰場的對日作戰,大大減輕了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上的壓力。
但是,作為戰勝國之一,中國在戰后卻遭受種種不公正的待遇,以致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在英美蘇等國一些歷史學家關于二戰的長篇巨著中,要么只字不提中國的抗戰,要么對中國抗戰的作用加以貶低甚至抹殺,這對于作出巨大貢獻、付出慘重犧牲的中華民族來說,是極不公平的。
中國不僅在本國戰場抗擊日軍,而且還派兵協助盟國出兵東南亞,配合英美在緬甸對日作戰。這是中華民族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的又一偉大貢獻。
修建一條生命線
中華民族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深深銘刻在人們的記憶里。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是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以及中印公路組成的運輸大通道,支撐著中國抗日戰場所需的大量戰備物資以及大后方的經濟供應。中國百姓、中國遠征軍、南洋華僑及美國飛虎隊等為保衛這條抗戰大動脈作出了巨大犧牲。
在抗戰剛剛爆發的1937年8月,云南省主席龍云向蔣介石提出《建設滇緬公路和滇緬鐵路的計劃》,這條線路計劃從昆明出發,經云南西部到緬甸北部,最后直通印度洋。龍云固然是基于抗日救亡的考慮,但另一方面,他也是想借此來發展云南的地方經濟。
1937年11月,確定了滇緬公路由昆明經下關、保山、龍陵、芒市、畹町出國,然后在緬甸的臘戍與緬甸的中央鐵路接通、直通首都仰光。該路有支線從中國邊界起經八莫至密支那,然后連接經福高弗的阿薩密公路。
雖然該地區降雨量大,山路泥濘。但云南人民憑他們的意志、雙手和簡單的工具,完成了由昆明至臘戍長1200多公里的公路修建,1939年1月10日該段公路正式通車。1939年底,滇緬公路通到云南邊境小鎮畹町,當時緬甸政府已修筑了公路把畹町和伊洛瓦底江上游的八莫和臘戍接通,這樣,仰光港口就和中國邊境連接起來了。
抗日戰爭是一場長期的現代化戰爭,作戰雙方需要投入大量的戰略物資。中國雖然地廣人多,但經濟和軍備落后,面對猙獰兇狠、實力強大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中國人民迫切需要戰略物資接濟。海外華僑向抗戰中的祖國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們將大量軍用物資無償地輸往重慶,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物質的匱乏。
1942年夏,日軍占領緬甸,切斷了滇緬公路這條盟軍和中國聯系的通道,一切物資運輸被迫中斷。美國總統羅斯福下令:不惜任何代價,開通到中國的路線。由于海陸已無通道,只能開辟空中航線,于是飛躍喜馬拉雅山的“駝峰空運”誕生了。
“駝峰航線”的開辟,不僅粉碎了日軍大規模的侵略和封鎖,而且為支持一個龐大的戰場而實行大規模的空運開了先例,在穩定亞洲戰場和人類反法西斯統治和侵略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943年,中國抗戰形勢發生轉變,中國政府在美國工程師的指導下,開始重建滇緬公路。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強渡怒江,揭開滇西反攻戰的序幕,并配合盟軍光復緬甸。日本為了擺脫這種局面,除了在中國正面戰場上不斷發動猛烈的攻勢之外,還加強了對我縱深重要目標的轟炸和對我接受外援各咽喉通道的封鎖。我方則由于反擊作戰日益猛烈,作戰物資消耗劇增。但因缺乏汽車司機和汽車修理技工,大批作戰物資只能囤積在緬甸仰光、曼德勒、臘戍等公路沿線。
此時,駐昆明的西南運輸處主任宋子良緊急致電著名僑領陳嘉庚并“南僑總會”,正式提出征募汽車司機和汽車修理機工回國參加在滇緬公路上搶運作戰物資的戰斗。在陳嘉庚的號召下,大批的南洋華僑機工毅然回國。他們在昆明經過短期的集訓后即奔赴前線,在艱難險阻和槍林彈雨的滇緬國際通道上,擔負起運輸的任務。
滇緬公路的作用,實際上已遠遠超越輸入戰略物資的作用。它在發展國際合作和弘揚中華民族大團結精神方面也起了積極的作用。
出征緬甸
1941年12月23日和25日,仰光首遭日機空襲。仰光是滇緬公路的入口,日軍占領仰光就等于切斷了中國這條惟一與外界相連的國際運輸通道。美國政府希望中國能出兵與英美軍隊一起保衛緬甸。但英國并不真的愿意中國軍隊進入緬甸,英國人的消極行動使緬甸保衛戰坐失良機,也為后來緬甸的淪陷埋下了禍根。
1942年1月19日,日軍占領土瓦,1月底,日軍又迅速攻下緬甸的第二大港口城市毛淡棉。在緬甸南部防守的英軍潰不成軍,仰光危在旦夕。直到此時英國政府才緊急求助蔣介石出兵緬甸。此前,盟國剛剛在華盛頓召開會議,決定成立盟軍“中緬印戰區”,由蔣介石出任總司令,美國將軍史迪威出任蔣介石的參謀長,并擔任緬甸戰役的總指揮。1942年2月,中國組成抗戰歷史上著名的“遠征軍”。
1942年3月7日,當日軍占領離仰光東北80公里的勃固后,英軍撤回印度。
日軍長驅直入,英軍不戰而退,我“遠征軍”在緬北孤軍作戰。1942年4月3日敵機轟炸曼德勒,難僑死傷慘重。蔣介石在緬甸中部城市曼德勒以北約60公里的眉苗召集中美英三國在緬甸的軍事將領開會,決定組織在緬甸的中美英三國約20萬大軍在曼德勒與日軍會戰。4月,孫立人將軍率新38師抵達緬甸,參加曼德勒會戰。
4月17日,西線英軍糧盡彈缺,陷于絕境。孫立人奉史迪威之命親率113團星夜馳援,向日軍發起猛烈攻擊,取得仁安羌大捷。
但眉苗會議后,東吁的戰局卻發生了逆轉。在右翼擔任掩護任務的英軍倉皇撤退。日軍乘勢切斷了遠征軍的退路。遠征軍200師繼續頑強作戰。4月30日和5月2日,臘戍和曼德勒分別淪陷。5月6日,遠征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在滇西激戰中殉國。
大反攻
1942年,歐洲戰場發生了根本變化,當年底,蘇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轉入戰略反攻。1943年9月,中、英、美開始在緬甸進行反攻,日軍節節敗退。1944年3月5日,我國駐印新38師克復了滇西入緬的通道——孟關。5月12日,我國遠征軍強渡怒江,揭開了滇西反攻戰的序幕。
1945年緬甸戰區戰事取得突破。中國遠征軍從滇西龍陵、騰沖、芒市、畹町打出國境,我國駐印軍由印度反攻密支那、八莫、南坎,兩軍于1月28日在芒友會師。3月7日我遠征軍攻克臘戍,次日英印聯軍圍攻曼德勒,于3月20日克復。5月4日,英印聯軍攻占仰光。
緬甸戰場是抗日戰爭的一部分,中國軍民打通的國際交通線使南洋華僑捐獻的援助物資源源不斷進入中國內地。中國遠征軍在異域他鄉的血戰,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的日軍,也為盟軍全面光復緬甸作出了貢獻。
歷史將永遠記住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