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史料記載,由英國人美查(Ernest Major)于1872年4月創建的《申報》,在日本侵犯中國臺灣和中法戰爭等重大戰爭活動中派出了自己的記者,這是有歷史記載的中國最早的戰地記者。
方漢奇編寫的《中國近代報刊史》和《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都記載了這一新聞事件。1874年6月,“日本借口僑民被殺,派兵侵入臺灣。《申報》特派記者一名,前往前線進行實地采訪。7月22日起,在報上刊出大量有關日軍侵臺的新聞和評論,讀者爭先閱讀。每日銷數較前增加6000份”。有些文獻指出前去采訪的是報紙的創辦人美查本人。“美查為了了解日本借口臺灣生番殺人,興兵進攻臺灣的真相,親自去臺灣采訪”。
“1882年7月朝鮮發生‘壬午政變’,中日兩國都派兵入朝,《申報》特派該報原駐橫濱及煙臺記者各一人,趕往朝鮮作實地采訪,所寫有關朝鮮戰亂情況的報道,9月9日起,連續在該報發表。”這是有關中國報人第二次采訪戰事活動的記載。
《申報》第三次派戰地記者奔赴戰場采訪報道是在1884年的中法戰爭期間。“1884年3月中法戰爭進入緊張階段,法軍大舉向我進攻,《申報》派出記者分赴海防、香港、廣州、寧波、福州、廈門、淡水(臺北)等地采訪。赴海防的一路,由于受到法方的阻撓,只待了四天就被迫離越返國。其他幾路都發回了不少戰報。”
關于赴海防一路的記者的采訪情況,其他文獻中有更詳細的記錄:
“中法在越南發生戰事時,為報道翔實起見,《申報》主持人美查特于公元1884年(清光緒十年),根據泰西(歐美)各國慣例:兩國交戰準許報館派人前去訪問軍情,隨營記錄;又聞得在兩周前海防等處法人已弛禁。于是委派一西人為隨軍記者,在該記者出發的時候,《申報》在公元1884年3月13日刊登啟示,告訴讀者本館已派隨軍記者出發采訪戰事消息。不料該隨軍記者到海防后,在海防只住了三天,卻被法軍促其立即離開海防。他離開海防返回報館后,根據他在海防采訪到的消息和見聞,撰寫了《申報》史上第一位隨軍記者,也是我國報史上隨軍記者的第一篇軍事通訊報道,刊登在同年5月間的《申報》上。”
《清末四十年申報史料》關于申報派記者采訪中法戰事的這一記載直接指出,該記者是“申報史上第一位隨軍記者”,他所撰寫的報道“是我國報史上隨軍記者的第一篇軍事通訊報道”。因為尚沒有其他報紙在《申報》以前派人采訪戰事的記載,因此這一結論同樣意味著該記者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隨軍記者或戰地記者。但是,《申報》實際在此前的中日臺灣沖突和朝鮮“壬午政變”等戰事中都派出了記者,而且也都有歷史記載,因此最早的中國戰地記者不應是出現在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而應該是出現在1874年日本進攻臺灣的戰事期間。如果沒有其他相互抵觸的材料出現,美查(Ernest Major)應該是中國報業史上第一位戰地記者。當然,他不是真正的中國戰地記者第一人,因為他不是中國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湖北人胡石庵在起義爆發5天后創辦了第一家革命報紙《大漢報》。在這期間,他親自帶領記者到火線上采訪,報道戰場第一線的戰事情況。他的報紙的報道內容被其他報紙紛紛轉載。在這場起義中,《大漢報》報館幾次被炮火擊中,多名員工死亡。
1928年,《新聞報》的著名記者顧執中曾在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中任隨軍記者。這說明當時已經注意到隨軍報道的重要性。
抗日戰爭爆發前后是中國戰地記者的歷史轉折點。這一時期的新聞業務早已確立了新聞內容的重要性。各報紙通過及時、真實地報道突發事件和重大事件展開競爭,爭奪讀者。此外,大多數報紙都持愛國立場,通過隨軍采訪報道來鼓舞國人抗戰的信心。這一時期涌現了一批著名的戰地記者,如陸詒、范長江、孟秋江等。摘自劉繼南等著《國際戰爭中的大眾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