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6月2日,李肇星外長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俄遠東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代表中俄兩國政府共同簽署了“互換《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批準書的證書”,并交換批準書和證書。李肇星表示,簽署補充協定以及互換協定批準書標志著協定正式生效,中俄長達4300多公里的邊界線走向以法律形式全部確定下來。——編者的話
2004年10月1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期間,胡錦濤主席和普京總統在正式會談結束后對中外記者鄭重宣布,經過雙方4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俄邊界線走向已經全部確定。李肇星外長和拉夫羅夫外長代表兩國政府簽署了《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這是中俄關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充分體現了雙方對維護邊境安寧、加強睦鄰友好的堅定決心和信心。
中俄兩大鄰國山水相連。此次簽署的《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與1991年簽署的《中蘇國界東段協定》、1994年簽署的《中俄國界西段協定》,標志著兩國長達4300多公里的共同邊界從此將成為兩國人民和平、友好、合作與發展的紐帶,為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在新世紀長期、穩定、健康地向前發展創造了更加良好的條件和有力保障。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將日益加深,相互了解與信任將不斷加強,各領域的互利合作將全面深化。中俄將永做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
中國同前蘇聯邊界分為東、西兩段,全長約7600公里。其中東段約4300公里,西段約3300公里。1991年蘇聯解體后,中蘇邊界成為中國同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國的邊界。
由于歷史原因,中國與前蘇聯邊界形成許多爭議地區。為了解決這些爭議地區的歸屬問題,新中國與蘇聯(及后來的俄、哈、吉、塔)共進行了三次多輪邊界談判。第一次于1964年2月至8月進行,第二次于1969年10月至1978年6月進行,第三次從1987年2月開始。全部談判歷時40多年。前兩次談判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未能就邊界線走向達成協議。
在1987年開始的這次談判中,中蘇雙方首先就解決邊界問題的原則達成協議,同意以有關目前中蘇邊界的條約為基礎,根據公認的國際法準則,本著平等協商、互諒互讓的精神,公正合理地解決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據此,雙方于1991年簽署了《中蘇國界東段協定》,確定了除黑瞎子島和阿巴該圖洲渚兩塊地區以外4200公里的東段邊界線走向。蘇聯解體后,俄、哈、吉、塔四國政府組成聯合代表團同我繼續就邊界問題進行談判。1994年中俄簽署《中俄國界西段協定》,確定了長54公里的中俄西段邊界線走向。至此,雙方達成一致的邊界線長度占中俄邊界全長的98%。現在雙方已經完成了對業已商定的邊界的勘界工作,也就是說,中俄兩國98%的邊界線在實地得到了準確標示,樹立了界標。
中俄兩國2001年7月16日簽署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中明確指出,兩國相互沒有領土要求,決心并積極致力于將兩國邊界建設成為永久和平、世代友好的邊界。條約中還寫道,雙方將繼續就解決中俄尚未協商一致地段的邊界線走向問題進行談判。此后幾年里,雙方在不同級別上進行了多輪談判和磋商,達成了按“公平合理,互諒互讓,相互妥協”為指導原則解決剩余邊界問題的協議,于2004年10月俄總統普京訪華期間簽署了《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確定了黑瞎子島和阿巴該圖洲渚這兩塊剩余地區的邊界線走向。
中俄邊界談判的實踐表明,對話是解決諸如邊界問題這樣復雜而敏感問題的正確和有效的途徑,公平合理、平等協商、互諒互讓、考慮雙方利益及利益均衡是可取的指導原則。中俄雙方正是本著這樣的原則解決了長期困擾兩國的邊界問題,消除了兩國關系中的一大隱患。
長達4300多公里的中俄邊界全線劃定是中俄雙方落實《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重要步驟,體現了兩國領導人高瞻遠矚、長期發展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堅定政治意愿,為雙方貫徹“世代友好、永不為敵”的和平思想提供了堅實保障,是對我在冷戰后一貫倡導的“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的有力闡釋。一條和平穩定的中俄邊界有利于我北部邊境的長期和平與安寧,有利于我集中精力搞好國內建設。
衷心祝愿我萬里邊疆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