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什時代的歐洲與美國
Marta Dassù(1998—2001年擔任意大利總理的外交政策顧問)
Roberto Menotti(意大利阿斯彭學院國際項目研究學者)
《生存》
2005年春季刊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出版
布什的連任為修復美歐關系提供了一個“新機遇”。但2003年因伊拉克問題引發的大西洋危機表明,美歐之間自1989年以來就已存在結構性問題。歐洲不再是世界政治中心,也不再是美國外交政策最優先關注的區域。事實上,美歐關系的一個重要轉變在于雙方關系的內部基礎(即跨大西洋政策的政治因素)發生了變化。美國國內的多種趨勢將美國朝遠離歐洲的方向推進;而歐洲的情況較為復雜,在如何與美國這個惟一超級大國相處的問題上,歐洲內部的歐洲大西洋主義者和歐洲戴高樂主義者出現了分歧。任何一屆美國政府都更樂意看到歐洲朝著歐洲大西洋主義的方向發展。但歐洲內部的政治現實將對塑造一個新的跨大西洋戰略形成制約。黃 放

中國“軟實力”的增強及其對美國東亞政策的含義
Jean A.Garrison(美國懷俄明大學政治學副教授)
《亞洲事務》
2005年春季刊美國海倫·德懷特·里德教育基金會出版
中國的耐心、自信和經濟力量轉變為巨大的“軟實力”,增強了其在東亞與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影響。中國以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和平崛起贏得諸多好評。而9.11后美國的強硬政策削弱了自身的軟實力,東亞國家開始認為美國不是促進地區和平而是制造緊張的角色。中國日益增長的“軟實力”本身并不對美國的利益構成威脅,但在今后幾年,美國如何應對這一現象將影響東亞與全球經濟體系的未來穩定。美國目前最緊迫的挑戰是需要進一步塑造與中國穩定的合作關系,以謹慎應對中國的崛起。雙方應盡量分享共同的安全與經濟利益,為兩國關系的穩定提供機會。黃 放

東擴之外:歐盟的鄰國政策及其工具
Rosa Balfour,Alessandro Totta(羅馬國際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員)
《國際觀察家》(季刊)
2005年第1期意大利國際事務研究所出版
東擴進程極大地改變了歐盟的地理和邊境,使歐盟不斷面臨新的鄰居。鑒于和鄰國的相互依賴,歐盟未來維護本地區安全、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要看其與鄰國的關系以及鄰國的發展狀況。2004年東擴后,歐盟新的鄰國政策正在制定中。歐盟目前最吸引鄰國之處就是歐盟的成員國身份。在推動鄰國經濟和政治改革方面,歐盟也有其相應的措施,如給予經濟上的獎勵,或取消援助予以懲罰等。新政策在目標上并沒有重大改變,只是補充了具體的實施辦法,減少了援助工具種類,簡化了援助程序,目的是使歐盟在還無法提供成員國身份的情況下,能夠更好地促進鄰國的經濟發展和政治民主化。
劉明禮

馬基雅維里的遺產:國內政治和國際沖突
David Sobek(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政治學學者)
《國際研究季刊》
2005年6月刊美國國際研究協會出版
國內制度影響國家行為的思想有很長的發展譜系,理解國內制度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需要考察多種觀點和概念。學者在研究政體類型對沖突的影響時,大都集中于民主或獨裁的問題。這種集中產生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結果,如“民主和平論”等。但這些并不能為國內政治如何與國際政治互動提供完善的解釋。馬基雅維里提供了另一個視角,即國內制度如何增加引發國際沖突的可能性。馬基雅維里認為,共和政體包含產生擴張主義國際政策的制度設置。值得注意的是,當馬基雅維里談論擴張主義共和政體的時候,并非指當今的民主政體,而是指一套鼓勵國際沖突的特定的國內制度。“馬基雅維里式的”國家沒有包含制止統治精英沖突傾向的制度或政策限制,所以此類國家會引發更多的戰爭和軍事爭端。陳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