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韓國釜山召開的第十三次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有一大亮點,即濃郁的韓國文化氛圍。韓國利用這次盛會大打民族特色牌,各種傳統文化產品和活動紛紛登場,讓與會者充分領略了“韓流”風情,體驗和感受了韓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有效地宣傳和推廣了韓國文化。
文化的盛宴
吃“長今菜”。11月12日,“韓國宮廷飲食特別展”在APEC主會場——釜山國際會展中心開始舉行,特別展上推出了包括《大長今》中出現的20余種宮廷料理在內的多種韓國傳統食品,充分展示了韓國飲食文化的魅力。長今的“山草莓正果”、金英的“褓饅頭”、宮廷炒年糕、烤大蝦等在電視劇《大長今》中出現的宮廷料理,以及“皇帝21碟御膳”、“生辰多果膳”等宮廷宴席,一經亮相即引來人們排起長隊等候品嘗。此次宮廷飲食特別展上不僅可以品嘗美味佳肴,參觀者還有機會親自參與制作。另外,韓國傳統的泡菜也成為了宴會的招牌菜。籌備這次特別展的韓國傳統飲食研究所所長尹淑子說:“全球矚目APEC的時候,正是我們宣傳韓國傳統文化的良好機會。”
穿“圖魯馬吉”。按照慣例,領導人出席APEC會議時都要穿東道國的傳統服飾合影,韓國今年精心挑選了韓式長袍“圖魯馬吉”(Durumagi)。韓式長袍、韓式坎肩兒(baiza)和韓式道袍都是韓國男性主要的傳統服飾,被確定為領導人著裝的三個備選方案。后來,盧武鉉總統提議:“道袍袖子太寬了,不大方便,圖魯馬吉怎么樣?”于是,籌委會最后確定圖魯馬吉為合影時穿著的傳統服飾。服裝的顏色共有七種,以“陰陽五行說”的五方色(黃、青、赤、黑、白)為底色。圖案方面,在韓國傳統上象征健康長壽的“十長生”圖案中,選擇了青松、竹子、云和牡丹,這四種圖案分別代表堅定不移的意志、君子風范和氣概、遠離世俗的超脫境界和華麗與富貴,這一切都顯示著濃郁的韓國文化特色。
看“文化匯演”。在釜山APEC會議期間,為了弘揚和宣傳本國的文化,韓國政府舉辦的文化展示、文化體驗活動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12日,釜山市政府在龍頭山公園舉辦了“APEC傳統文化體驗活動”,為期一周的活動,您可以看到茶道、韓紙、漆器、天然染色等傳統工藝,觀賞太平舞、東萊鼓舞、廣場戲等各種民俗表演,欣賞韓國重要的無形文化遺產如面具舞和農樂等,游客們還可以親身體驗傳統婚禮、制作年糕等活動。同一天,在廣安里海濱,釜山市民為迎接APEC會議的召開,舉行了“2005年APEC體驗傳統文化庭院風箏放飛活動”,系著21根線的2005支各色風箏在空中翩翩起舞,標志著韓國人民對APEC會議的美好祝愿,更把韓國文化也高高放飛。

釜山APEC會議堪稱是一次韓國文化的盛宴,主辦方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韓國文化的魅力。經濟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實力,而文化則代表了一個國家的魅力。柔性的魅力對提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形象來說有著更加重要的作用。近幾年“韓流文化”持續升溫,韓國文化產業的飛速發展讓我們無法不開始對我們的鄰居“刮目相看”。
文化強國戰略
APEC上韓國文化秀的背后,凸現的是韓國的文化強國戰略。韓國文化觀光部部長鄭東采近日向韓國總統盧武鉉報告了《文化強國2010培育戰略》,其主要內容包括,以實現世界五大文化產業強國之一為目標,從戰略的高度出發,對新一代經濟增長動力即文化產業、觀光產業和休閑體育產業進行培育,開創韓國人均國民收入三萬美元時代。乍一看,似乎令人驚嘆有余,篤信不足,但如果仔細思考一下近幾年“韓流”在全世界的流行,關注一下韓國全國上下對“韓流”及文化產業的關注和努力,你就會明白,一位部長決不會向總統提交一份不可能實現的戰略報告。我們的鄰國曾經憑借“漢江奇跡”,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的苦痛,仍然躋身于IT強國之列。那么,面臨著身邊的滾滾“韓流”,我們又怎能質疑其“文化強國戰略”成功的可能性呢?
根據今年5月初韓國文化觀光部公布的《2004年韓國文化產業白皮書》,2003年涵蓋了韓國出版、漫畫、音樂、游戲、電影、動畫片、廣播電視、廣告、互聯網及移動文化信息等十個領域的文化產業的市場銷售額為44萬億韓元,占當年韓國GDP的6%。“韓流”文化產品還為韓國賺取了大筆外匯。2004年,僅對中國大陸、日本、泰國、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的有關“韓流”商品的出口,就達9.18億美元,占韓國對上述五個經濟體出口總額的7.2%。
“韓流”產品出口帶來的間接效應或者說波及效應更是不可忽視的,而這些效應有的可以量化,有的則無法估價。2004年,“韓流”文化產品的出口給韓國其他制造業、服務業的產值、附加值、創造就業崗位帶來的間接效果達4.5萬億韓元,韓國品牌價值的提高更是難以估價。“韓流”還帶動了旅游熱,2004年來自中國大陸、臺灣及日本的游客中,有27.1%直接或間接受到了韓國影視劇的影響,這些游客為韓國帶來了7.8億美元的外匯收入。此外,“韓流”對整容業、化妝品、服裝、飲食、家電、汽車、手機、電腦等行業的拉動,就更難計其數了。
上述文化產業帶來的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效益和非經濟效益,足以證明文化產業在韓國經濟中的地位,這也正是韓國制定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原因。
文化強國戰略的制定和實施與韓國政府的大力扶持是分不開的。1998年金大中任總統后,韓國正式提出“文化立國”戰略,將低消耗、無污染、利潤核心在于創意的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予以大力推進。隨著戰略的確定,在政策、法規、組織、資金上即刻全盤啟動。文化觀光部下面建立了下屬的文化產業局,同年成立游戲產業振興中心,2001年又成立文化產業振興院,并陸續出臺了《國民政府的新文化政策》、《文化產業促進法》、《文化產業發展推進計劃》等法律政策。在2001年韓國政府制定出了明確的“培育韓流文化方案”,在首爾(漢城)建立“韓流發祥園地”,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韓流體驗館”。在“韓流”盛行的國家加派文化官員,成立“韓國文化振興院”。今年年初,韓國總理主持召開專門國務會議,討論“政府對韓流的持續和擴散的支援方案”。確立“民間為主導推進韓流,政府為業界展開活動創造條件”的基本原則。為培養具有主導文化信息創作和策劃能力的高級核心人才,政府出面設立文化技術研究生院等,出臺了大量的相關措施。
韓國政府把“韓流”作為一種國家產業策略來培育,贏得了地方的積極配合,形成了民間主導的推進韓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合作網絡。“韓流”興起使國民更加增強了對本國文化的自信,從而普遍對振興文化產業持積極支持的態度。學者的研究也和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緊密結合,媒體也大力支持。因此,今天的“韓流”在地域上已經擴展到了整個亞洲以及歐美等世界各地,在內容上也從“大眾文化”擴展到了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不到十年的時間,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有目共睹,現在韓國正在一步步地實現著他們的文化強國戰略,努力創造著第二個“漢江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