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當今的國際政治、經濟越來越具“觀賞性”了,回看一年來的大事,焦點似乎都集中圍繞在“時間表”的矛盾與斗爭上面。
美國堅持反對設立從伊拉克撤軍的時間表,但要求朝鮮必須在棄核、伊朗必須在停止濃縮鈾上有時間表;歐盟解除對華軍售禁令聲稱沒有時間表,但西方一再要求中國改革匯率機制要有清晰的時間表;今年夏天,幾個對“爭常”異乎尋常熱心的國家要求安理會擴大要有明確的時間表;中國的《反分裂國家法》沒有設定統一時間表,陳水扁的心里卻盤算著2008年“臺獨”的時間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時間是財富,因為任何財富都是時間與行動化合之后的成果。基于此,人們設定了無數個“時間表”,以備屆時“收獲”,“時間表”也因此有了難以想像的威力。
在國際政治經濟層面,筆者傾向認為,時間表的搞法多是人為想像的“游戲”方式。今年以來,時間表的“玩”法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
用來“掐脖子”的時間表。在朝核六方會談中,相關國家針對朝鮮單方面提出用六至九個月的時間制定解決懸案問題時間表;有的提出朝鮮三年棄核時間表和路線圖;要求朝鮮要有接受核查的精確時間表。在伊朗核危機中,美國和歐盟有將伊朗核問題提交安理會的時間表;伊朗則加以反制:如果歐盟不能按伊朗設定的時間表提交一攬子建議,伊朗將恢復在伊斯法罕的鈾轉化活動。在這里,時間表是彼此要攤牌的比較委婉的說法。
用來“撕破臉”的時間表。這主要指明知不可能,卻硬要強加于人的做法。本來在安理會擴大問題上就存在諸多分歧,但由“四國聯盟”向聯合國大會秘書處提交所謂安理會擴大的《框架決議草案》,強硬推銷擴大的時間表。發現不行,又在時間表上改來改去,至今不休。不怕“撕破臉”,或另有所圖,或聲東擊西,先“下絆子”,為以后著想。
用來“吊胃口”的時間表。今年10月3日,土耳其入盟取得進展。從理論上來說,歐盟與土耳其的談判應于2015年結束,土耳其將簽署入盟條約。然而事實上只要有一個歐盟國家反對,談判就將不得不繼續下去。土耳其入盟本質上講還是遙遙無期。說到歐盟,在解除對華軍售禁令上已開始從有時間表向沒有時間表上后退。未來如何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新的價碼肯定要高出許多。
用來“較勁”、“比賽”的時間表。參加賽跑的是整個世界。雖然各國的腳步并不一致,但這是一場真正的競爭。今年以來西方國家對人民幣問題施壓時,時間表的要求更加明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四年來,美國一直緊盯中國承諾的逐漸開放國內市場的時間表:何時允許外資設立批發、零售企業;何時允許外資銀行向本地企業提供銀行業務;何時允許外商設立獨資速遞,公路貨站、貨運企業,等等。美國在時間表上做文章,根本目的在于借此擠壓對手,讓對手手忙腳亂,直至放棄自己堅持的立場。世間事誰勝誰負,有時就看能挺不能挺,曾國藩深諳其道,有《挺經》為證。國家層面的競爭實際上與之同理。
用來“斗狠”、“找死”的時間表。7月7日,正值八國集團峰會召開、倫敦奪得2012年奧運會主辦權之際,倫敦發生連環爆炸,恐怖分子們選擇了精心策劃的時間表,這是比狠、斗狠,是對無辜、文明的恐怖活動。2008年的時間節點具有特殊性,臺海將進入一個極為敏感的時期。據透露,陳水扁去年底已擬定一份“2008年‘臺獨’建國時間表”,認為2008年大陸辦奧運,一定無暇顧及臺灣,如果錯過就再沒有機會了。臺灣主流民意不是“臺獨”,陳水扁之類偏要一條路走到黑。這實際上是一種更惡劣的恐怖活動。
歷史告訴我們,時間表本身并不能成事,關鍵要看其是否得時、順天、應勢。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一方面,中國看到了勢之可為,如2010年實現不載人宇宙飛船登陸月球,建立太空站;2020年~2025年,實現載人登月,而這個時間和歐洲宇航局的登月時間表差不多。另一方面,中國也看到了勢之不可為,十一五規劃草案中,中央將原來的“計劃”改為“規劃”,就是看到了協調、發展遠比一張時間表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