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局和結構的現狀
(一)總量規模不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紡織工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目前,我國化纖、紗、布、呢絨、絲織品和服裝的產量均居世界首位,是世界最大的紡織品和服裝生產國,也是世界紡織品和服裝第一出口大國。同時,國內纖維消費量也已占全球總量的1/5,成為全球纖維消費量最大的國家。
2004年,我國纖維加工總量已達2000多萬噸,約占世界纖維加工總量的30%;紡織全行業年銷售值約達2640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紡織企業2.9萬戶,銷售值1.548萬億元;全行業從業人數約1800萬人;全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達到974億美元,占全國商品出口的15.96%,貿易順差達805億美元,相當于全國商品貿易順差總額的243.94%。
(二)工業布局不合理、產業集中度和勞動生產率低
目前,東部山東、江蘇、浙江、廣東和上海5省市紡織品銷售收入占全國紡織行業的75%左右,利潤占85%左右,出口額接近80%。而中、西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的紡織工業發展緩慢,困難企業比較多。
我國紡織業以中小企業為主體,在經濟規模明顯的行業平均規模偏小,勞動生產率低。以滌綸為例,歐盟、美國、日本、韓國的工廠平均生產能力分別為我國的3.5、12、30、35倍。由于工廠平均規模偏小,技術裝備差,管理水平不高,使我國的勞動生產率與先進國家(地區)相比差距懸殊,先進國家(地區)企業化纖人均產量約是我國的5—10倍。
(三)工藝、技術裝備差、產品開發能力弱、品種結構偏低
紡織產品競爭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于纖維原料的質量、品種,以及紡織和染整工藝的技術和裝備水平。我國紡織業纖維原料的質量、品種不能適應后加工產品的要求,制約了中高端產品的開發創新和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我國紡織工業總體技術裝備水平不高。在現有棉紡紗錠中,上世紀90年代先進設備約占40%,80年代及以前的設備約占60%。我國紡織生產總體上還是以手工操作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技術。
我國紡織工業的研究與開發水平低、創新能力不強是制約紡織業發展的一項瓶頸。多年來,影響我國紡織產品上檔次的關鍵技術問題(如深加工,后整理技術)一直沒有重大突破。同時,在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方面,如多組分纖維、復合纖維、改性纖維、高仿真纖維、新合成纖維技術、新溶劑無毒紡絲技術,更為滯后,有些仍屬空白。
工藝、技術裝備差、產品開發能力弱,帶來的直接結果是產品結構偏低,我國紡織品主要集中于低附加值、高消耗的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品上。此外,在品牌與市場銷售網絡方面的差距更大。
二、主要的問題
(一)投入高、消耗高、產出低
近年來,我國紡織工業快速發展,但高增長是在高投入、高消耗的基礎上取得的。一是固定資產投資的高增長。2003年,紡織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達598.6億元,同比增長66.7%;2004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高達1179億元。二是原料消耗高,是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的1—2倍。但我國紡織工業的總體產出水平不高,紡織大國“大而不強”、“多而不精”。以產品銷售數量與銷售金額的比重計, 2004年1—5月,美國生產的紡織品和服裝數量僅占全球市場銷售總量的3.4%,銷售額卻占了22.7%。而同期,我國紡織品服裝的出口數量遠超過美國,但金額卻僅占18%。
(二)生產與可供資源的矛盾突出
紡織業基本上屬于資源加工型產業,原料問題一直制約著我國紡織業的發展;在生產的快速發展帶來需求不斷增長的同時,可供資源上存在較大的缺口。一是國內天然紡織原料的可供能力和數量波動大,并有較大缺口,需從國際市場進口。近年來,國內企業多頭采購,競相抬價,導致原料價格的大起大落,嚴重影響了行業經濟效益。二是化纖原料,雖然后續加工能力強,但原料本身的生產發展滯后、供應缺口大,進口依賴性強、成本高。
(三)環境污染與治理能力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長期以來,我們采取“邊污染,邊防治”的政策;同時,環境治理基本以“末端”環節處理為主。這種傳統控制方法,不僅費時費力、費用高昂,且收效不大。隨著生產的發展,環境污染與治理能力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四)發達國家將環境問題與貿易掛鉤并作為新貿易壁壘的做法,對我國紡織品出口構成了嚴峻挑戰。
由于在環境標準制定、實施和資金投入、環境技術水平等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因而按其環保標準,我國紡織服裝業相當一部分產品存在環保問題,極易遭受技術壁壘打擊。2002年以來,我國紡織品遭受到的各種技術壁壘數量之多、涉及面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隨著后配額時代的到來,貿易保護會以更多的形式表現出來。
(五)低水平重復建設、生產過剩和低價競爭。外延式數量型的增長方式和產業規模急劇擴張的直接后果,是低水平重復建設、生產過剩和低價競爭,并進而導致原材料的需求過旺、價格上漲和勞動力短缺。
三、對策建議
(一)突破技術創新瓶頸
多年來,影響我國紡織產品上檔次的關鍵技術一直沒有重大突破。主要的瓶頸是企業規模小,創新開發的動力和能力不足。為此建議:一是組建大型紡織集團。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紡織工業巳形成了區域性的產業集群,并在集群內部開始形成基于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業體系。因此,在這種產業集聚基礎上,國家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引導和促進集群內部以龍頭企業為主的產業一體化,以及出口型集群的跨國兼并(使我國的資源優勢與發達國家的技術、銷售渠道優勢互融互補),形成幾大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的大型紡織集團。二是實施關鍵技術專項計劃。由國家有關部門和紡織行業協會確定關鍵技術項目,通過全方位招標的形式,吸納各個學科的研究人員,聯合攻關。力爭使我國紡織產品在深加工和后整理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大力營造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可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形成以大型紡織集團為依托的區域性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并建立與區內大學和研究機構間的長期合作機制,對區域內中小企業的產品設計創新和工藝創新,提供共享信息、技術支持和服務。
(二)建立和完善我國紡織品安全標準體系,提高檢驗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調整品種結構
一是盡快建立和完善我國紡織品安全標準體系,充分利用標準化手段,沖破貿易技術壁壘,尤其要盡快推出有關鍵限量指標的強制性標準。二是提高檢驗技術水平,加大技術、人員和資金投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高水平檢驗系統。三是有關部門可考慮改變現行的出口退稅制度,徹底改變我國紡織品的數量型出口和過度低價競爭狀況。
(三)完善排污收費制度,推行清潔生產
一是逐步提高污染物排放允許濃度標準。二是逐步提高排污收費標準。三是適當擴大排污收費的征收范圍。四是加強監管。不治理污染的企業要接受高額處罰,當企業無力支付或以各種手段逃避支付時,要責令關門。五是大力推行清潔生產。紡織工業要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并把其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工作之一。為取得實效,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把此項工作納入對地方政府的考核范圍。
(四)進一步引導和促進紡織企業走資源節約和區域協調的發展之路
一是依靠科技進步,采用無害或低害新工藝、新技術,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實現少投入、高產出。二是國家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引導和促進東部具有技術和市場優勢的大型紡織集團,逐步向有資源和勞動力優勢的中、西部地區轉移,通過需求驅動和技術輻射,帶動當地紡織工業的更快發展。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工經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