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是世界上銀行危機發生最為頻繁和最嚴重的地區。在最近20多年中,以曾經發生過兩次以上危機的國家數量為指標進行計算,拉美和加勒比地區位居全球榜首,其中35%以上的拉美國家曾經歷過數次危機,該指標幾乎是世界其他地區的3倍。
一、拉美國家銀行危機的主要原因
(一)外部因素。近年來,拉美國家的銀行危機大都與外部因素有關。這些因素不僅對資金的流動性造成制約,而且影響到了資本市場。資金流入的突然中止,即彌補經常賬戶赤字的資本流入量的突然減少,對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產生了明顯的影響。1998年,拉美7個地區大國的資金流入突然中斷,與其國內債務杠桿作用的減弱和信貸的急劇減少同時發生。其后果是,它們的年均GDP增長率從危機前的7% 下降到危機后的-2%。
(二) 銀行負債美元化。拉美銀行部門的高度美元化,可能是這些國家宏觀經濟不穩定的真正元兇。在銀行負債高度美元化的情況下,資本流動的突然中斷一般都會造成銀行危機。在全球范圍內,銀行負債高度美元化的國家中, 資本流動突然中斷導致銀行危機的概率是75%(在銀行負債美元化的同時,還實行固定匯率的國家中,這一概率為100%)。
(三)資本賬戶自由化的錯誤安排。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許多拉美國家發生的危機表明,信貸的飛速膨脹對金融和銀行監管機構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在有關規定的缺陷和監管不力的情況下,以及實際存在的或明或暗的公共保護網,都意味著極有可能產生欺詐性貸款,儲戶、借款人和銀行都為此承擔一定程度的高風險。過度風險還為產生呆賬的風險融資打開了方便之門,進而導致大量貸款虛擲。在許多情況下,由于金融自由化取消了對資本項目的限制,貸款膨脹中的相當大的部分通過外部資本融資,有時由銀行系統通過增加對外國客戶的負債獲得。這樣就增加了這些國家面對外部資金流動的脆弱性。由于自由化導致銀行貸款膨脹,為此承受的過度風險還造成了銀行體系的脆弱。因此,應審慎地掌控金融和資本自由化進程,明確改革時序安排的必要性。
(四) 公共債務。在1998~2003年的拉美經濟衰退時期,隨著公共貸款占貸款總額的比重增加,政府通過國內銀行獲得貸款的問題變得越來越重要。這種模式同樣還揭示了潛在的替代效應的跡象,即在經濟衰退時期,公共財政或許可以對私人部門施加影響。迄今為止,除不久前出現危機的阿根廷外,我們還不能斷定拉美國家銀行危機的主要原因是公共債務集中在銀行的有價證券中。但這種現象肯定是風險的重要根源。原因是由于公共債券價格的表現,數量龐大的公共債務成為銀行有價證券不穩定的根源。
二、 拉美國家金融危機的代價
金融危機不僅造成生產的不穩定,而且還增加了財政成本,因此防范金融危機至關重要。支付體系的崩潰不僅影響經濟的短期增長,而且還影響經濟的長期增長。一般來講,危機的每一階段都與銀行和借款人的財務狀況的嚴重惡化相關聯。由于銀行是融資的重要來源,因此銀行資產凈值的下降造成的信貸萎縮,可能迫使投資下降,消費支出減少。儲戶對銀行體系失去信心,又會造成儲蓄銳減或資本抽逃。銀行被干預或關閉時,還會失去有關借款人的有價值的信息。所有這些因素都會損害銀行體系的效率,從而導致大量的金融部門資金流向削弱銀行中介作用的效率低下的用途之中。
另一方面,政府對銀行的救助通常意味著高昂的財政代價,它在增加公共債務和還本付息的同時,還會影響消費和投資決策。這些因素從整體上看其問題要遠遠大于對它們的單個關注,因為在危機時這些因素同時出現,甚至互相影響,從而對經濟增長產生嚴重影響。
三、拉美國家防范金融危機的政策
(一) 發展和強化金融保護網。拉美國家進行金融體系的結構性調整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其中直接的財政代價是造成經濟活動的減緩。為了避免這些代價,許多拉美國家都努力強化金融部門,減少不穩定因素。考慮到多重失調有可能造成金融的動蕩,以及銀行體系的危機,政府采取的政策是發展和強化金融保護網。該保護網是指,能夠減少金融的不穩定性、保護銀行的中介能力和支付體系的一整套理想的規則和機構。
它包括:確定嚴謹的規則及其嚴格的執行,對所有銀行實行相應的監管,建立保護存款和最終貸款人的機構;允許私人代表對銀行進行監管。其中,在銀行建立嚴謹的規則并對其實行監督,是金融保護網的關鍵內容。
為了避免銀行危機對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可能產生的負面的外溢效應,依靠降低銀行風險的規則和監管的辦法,政府有必要在更大的范圍內對銀行進行干預。這方面,拉美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事實上,拉美國家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許多改革還存在很多缺陷,主要的失誤在于:管理者的資金和業務的獨立性;適當的法律框架和對監管者的法律保護;對銀行脆弱性的糾正措施;資本充足率的要求與風險之間的關系扭曲;缺乏有力的監管,管理的削弱增加了危機發生的概率及其成本。在許多拉美國家中存在的另一個擔憂是,在銀行總資產負債表中保持著大量的公共債務所造成的風險。因此,僅有嚴格的規定和監管是不夠的,還需要進行其他改革來改善對銀行體系的監督。
(二) 利用市場約束機制。由于在銀行與其監管者之間存在著無法避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就使得在規則和監管之間存在缺陷,而在一般情況下利用市場來約束銀行是有效的。這種約束機制就是效率,針對儲戶任何潛在的或實際的負面行為,銀行能夠迅速采取補救措施。
最初,由于互為轉換的因素,市場約束和監管約束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但是,在現代微觀經濟學的范疇中,這兩種約束被看作是戰略性的互相補充的。也就是說,一項合適的規定可以提高市場規范的能力,市場又可以加強監管規范的能力。二者的結合就轉換成一種約束機制,它遠遠強于二者的簡單相加所產生的約束。在拉丁美洲,當存款變得不保險時,儲蓄就會減少;當銀行的基礎看上去有些削弱時,儲戶就要求提高利息,儲戶就是這樣約束銀行的。從銀行方面來講,它就會提高資本與資產的比率,以應對儲戶的表現。
(三) 減少或避免金融美元化。金融美元化是拉美國家必須擺脫的一個主要憂慮,它意味著要在金融深化和金融動蕩之間做出非常困難的決策。但要擺脫美元化是一件困難的事。其理由是,為了降低金融美元化的程度,采取限制儲戶選擇證券投資的硬性措施,有可能增加儲蓄的實際收益的變化,也有可能通過將存款投向國外而損害金融部門的發展。這意味著,決策者在確定是否在樹立本幣信譽之前限制以美元簽訂的金融合同時,處于兩難選擇之中。如果儲戶不能確定未來的通貨膨脹率,允許存款轉成外幣將會加強金融深化。但是,它同時又會增加宏觀經濟動蕩的可能性,有可能會出現資本流動突然中斷的情況。
四、拉美國家克服危機應采取的對策
(一) 對銀行重組提供非通貨膨脹性資源。拉美國家在應對金融危機時,應當遵循的第一條原則與銀行重組計劃的融資需要有關。即:社會應當運用強大的政治意愿,使銀行重組成為頭等大事,通過向銀行配置真正的、非通貨膨脹性的公共資金來克服危機。
(二) 責任自負。應確保銀行體系重組的大部分成本,由在銀行交易中從風險業務中受益最多者來承擔。
(三) 良莠分離。應迅速采取措施,避免有問題的銀行向高風險的借款人增加貸款,或者將逾期未還的貸款拖欠利息資本化,變成新的貸款。
要實行一項成功的拯救計劃,決策者應忠實地遵守上述三項原則。但是,規范的企業執行上述三項原則的能力受他們賴以生存的經濟環境的影響。甚至于當社會形成了為拯救某家銀行進行融資的意愿時,仍可能面臨資金的嚴重制約,從而危及重組計劃的成功。而影響上述原則執行的另一制約是,金融機構或其金融資產擁有各自市場的問題。這些市場對于最大限度地減少財政支出是有益的,因為市場可以使私人投資者認識業已失敗的銀行的客戶基礎及其分銷體系的豁免權價值。出售這些寶貴的資產的收入,可以由公共部門用來補償信貸的損失。根據問題的大小,如果市場巨大,且資金充足,規范的機構在解決銀行問題方面就有更大的選擇余地。這些選擇歸納起來一般可以分為三類:其一,同私人部門合并或向其出售;其二,由政府買下并負責管理;其三,收回現有的銀行機構,保留大部分原始股東。
五、對中國的兩點啟示
(一) 要注意對銀行系統的腐敗的治理和防范。目前,國際金融領域中出現的腐敗現象的新動向應引起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這就是銀行管理層同其客戶企業的管理層相勾結侵吞銀行資產,其行為更隱蔽,政府監管的難度更大,這類腐敗行為所產生的后果更為嚴重。因此,政府應加強對管理層的監督,采取措施從制度上防范這類腐敗行為的產生。
(二) 必須強化銀行系統的社會責任感。無論是國有銀行還是民營商業銀行,其資產實際上都是社會資源。因為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為大眾儲蓄,當銀行發生問題或者爆發金融危機時,最終遭受損失的首先是普通儲戶,因而容易在民眾中產生恐慌,從而造成社會危機,這在拉美國家中有著深刻的教訓。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拉美國家政府大量投資,銀行大量放貸,民眾借貸消費,企業舉債發展,資金變得極為容易獲得,但人們卻忽視了這是寶貴的社會資源的事實。最終當資金鏈斷裂后,廣大中小儲戶首當其沖成為直接受害者,銀行危機迅速演變成全面的危機。因此,所有銀行都必須保持非常清醒的社會責任意識,必須將銀行資金看成是社會資源而不是銀行的自由資產。即便是民營商業銀行,也必須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政府應該在這方面加以引導。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拉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