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發展知識
經濟的構想和作法
印度計劃委員會認為,決定國家經濟發展的因素正在迅速發生變化,發展的決定因素正在由資本資源轉向知識資源,由制造業轉向服務業。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技迅猛發展,使得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知識已經替代了資本成為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
印度認為,21世紀,知識經濟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信息通訊技術在全球范圍的飛速發展,使服務成為可以進行跨國貿易的商品,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將是國際產業轉移的重點領域。過去的30年中,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主要出現在制造業,下一個浪潮將出現在服務業。印度沒能趕上制造業轉移的浪潮,但是應當抓住服務貿易全球化的浪潮。
印度認為,在知識經濟的服務出口方面,印度具有比較優勢。一是擁有一支龐大的講英語的科技和專業人員隊伍。印度高等教育發達,每年的大學畢業生為310萬人,到2010年畢業生的人數還要增加1倍。二是勞動力成本低。例如,印度從事外包服務的雇員工資要比美國的雇員低1.5—12倍。三是人口結構的年輕化趨勢。據預測,到2020年,印度15—59歲的人口比例將從現在的35%升至47%,屆時印度將成為世界上工作和消費人口最多的國家。目前,印度在軟件開發、外包服務、工程咨詢、研發服務、生物技術、醫藥以及教育培訓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印度將充分利用本國人力資源的腦力優勢,大力發展以信息技術為龍頭的知識服務產業。因為與制造業相比,知識服務業更節省自然資源,更能保護環境,而且附加值也更高。目前,印度國內和世界對教師、醫護人員的需求不斷增長,護士和醫療技術人員已經供不應求。印度將大力發展這些領域的人力資源,把印度建成面向全球服務的信息技術服務中心、研發中心、教育中心和醫療保健中心。
為了促進印度的知識型服務出口,印度全印管理協會建立了一個由企業家、學者和政府官員組成的高級戰略小組制訂規劃和行動建議。該小組認為,印度可以用兩種方式向發達國家提供服務:一是利用發達的信息通訊技術提供遠程服務(包括信息技術服務、外包服務、電子診斷醫療和電子教學,以及法律咨詢等等);二是吸引顧客到印度接受所需服務(包括醫療保健旅游、教育服務,以及護理服務等等)。該小組認為,成功地擴大印度服務出口應當從市場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努力,最為關鍵的工作有3項:一是推銷印度,建立信譽;二是教育和培訓具有專業服務技能的知識型人才;三是充分發展連接印度與外界的基礎設施,如電訊、信息技術和機場等。
當前,印度知識經濟的發展在一些領域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為了構建知識社會和發展知識經濟,印度政府決定成立國家知識委員會。該委員會將負責在5個方面制訂具體的目標和行動方案,即高等教育體制創新;科技體制改革;擴大知識的傳播;激勵企業應用知識以提高生產力和獲得競爭優勢;促進政府機構應用信息技術以改善公共服務。
目前,印度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
1.加大對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投資,創立更多的世界級的大學;增加學生的數量并提高質量;建立教育投資公司;使課程設置更能適應人才的市場需求;加強學生對英語和其他語種的學習。
2.加強應用型的研發項目以實現技術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變為生產力,加強科研機構、大學與商業的合作;加大對基礎科學、特別是大學從事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科技企業家園,解決技術開發與技術應用脫節的問題。
3.加大對知識密集型行業和企業的公共和私人投資;創立世界級的研發中心,設立信息技術園、生物技術園和藥品工業園;利用人力資源優勢、投資自由化和優惠的稅收政策,吸引跨國公司來印度進行研發投資。
4.充分發揮海外印度人才的優勢。鼓勵外國公司在印度建立研發中心或與印度聯合開發研究,鼓勵海外印度專業人員和企業家參與合作。
(中國社科院亞太所副所長、研究員孫士海撰稿)
法國經濟發展的經驗
法國基本上實行市場經濟基礎上的計劃調節管理體制。二戰后,法國發動多次國有化運動,將煤礦、電力、航空、銀行和汽車等部門的一些公司收歸國有。法國是西方國家中推行“中央集權經濟”的典型國家,在宏觀經濟管理中國家干預始終起著突出的作用,對于戰后的經濟恢復和持續高速增長時期的經濟增長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是,隨著國家干預的過度強化,逐漸造成法國經濟社會體制的僵化。從20世紀80年代起,法國政府開始大力推進宏觀經濟管理體制改革。90年代以后,希拉克政府全面調整內外經濟發展戰略,其核心是改變傳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向更加開放的自由經濟體制轉變,以創造寬松的制度環境,主要的戰略措施包括:..
1.改革宏觀經濟管理體制,增強經濟活力。經濟結構改革的重點是調整國家與市場的關系。通過減少國家干預改變傳統的中央集權經濟管理體制,將國家指導性計劃轉變為戰略性計劃,即中央計劃通過選擇具有戰略意義的優先行動領域指明總體經濟發展目標和方向。推進經濟自由化,廢除歷屆政府一直執行的各種有礙自由競爭的行政立法和規章制度,改革國有企業管理體制,推行國有企業私有化,發展股票市場等。但是,法國并未放棄混合經濟管理體制,而是試圖實行受國家調控的市場經濟模式。
2.以科技進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增強法國的競爭力。為適應上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新形勢,根據政府制訂的目標,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心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轉換,首先完成對傳統工業部門的技術改造以及老工業區的結構改組,繼而大力發展以微電子、信息技術為主的高科技產業群,提高高技術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為了促進高科技的發展和注重提高科研投入產出效益,法國政府確定了電子工業、醫學研究和環境技術等重點發展領域;改革科研體制,規定科研項目的社會經濟目標,堅持科研面向企業,面向生產;制訂和實施諸如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等高科技產業專項遠景發展規劃;積極推動和參與歐洲高科技領域的合作。
3.推行宏觀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戰略,促進就業增長。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為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創造條件。把實現財政平衡作為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注重擴大內需,促使經濟增長由以出口帶動逐步轉向以內需拉動為主。
4.推行對外經貿“多元化”戰略。提出經濟優先、外交服務于經濟的對外政策原則,推行全方位務實外交。
德國經濟發展的經驗
1.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末的快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德國的經濟增長率平均達到7.8%,1968年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強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主要有: (1)戰前經濟發達的基礎。二戰前,德國經濟發展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其汽車、飛機、電機、金屬冶煉和化學工業已居世界前茅;農業基礎也比較雄厚。二戰期間,國家經濟的基礎(硬件)大部分雖被摧毀,但軟件如技術、知識、企業的結構組織,經營管理經驗、教育機制、文化基礎以及部分熟練工人都保留下來。這些軟件優勢在舉國一致重建經濟的努力下,充分釋放出了增長潛能。 (2)歐洲長期的和平環境。二戰后,美蘇雖在歐洲尖銳對立,但一直未發生熱戰,西德軍備和軍費開支較少,對經濟較快發展有利,促使其成為“經濟巨人”。 (3)美國等外來因素的支持。主要是美國出于東西方冷戰對峙和自身利益的需要,通過“馬歇爾計劃”等措施采取了支持德國復興的“輸血”戰略。
2.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時期。這一時期,德國的經濟增長率平均只有3.1%,通貨膨脹率平均為4.89%。導致長達10年經濟滯脹的原因比較復雜,主要有:國際經濟環境惡化;技術進步緩慢以及生產費用大幅增加,導致國內投資盈利率相對降低,以致固定資本投資停滯甚至下降;政府錯誤的財政政策造成的惡果。后來,聯邦政府為減少財政赤字,又不得不實行包括緊縮銀根在內的經濟緊縮政策,從而影響并限制了國家經濟的發展。
3.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緩慢發展時期。80—90年代,德國經濟年均增長率為1.9%;2001—2004年,德國經濟年均增長率只有1.37%,低于歐元區12國的年均增長率。造成經濟增長緩慢的原因主要有:(1)國內需求不振。私人消費與出口一向是德國經濟增長依賴的兩個輪子,但80年代以來德國私人消費一直不旺。近年來,德國雖實行了稅改,但對機動車課以高額使用稅和生態稅,使其他領域的減稅黯然失色,民眾消費行為未見起色。(2)失業率不斷攀升,造成國內有效需求不足。90年代的失業率在10%以上,目前失業人數已超過500萬,創歷史新高。失業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從周期性問題變成了結構和社會問題,導致國家減弱對經濟發展支持的力度,使經濟發展后勁不足。(3)社會福利過高,生產成本上升,產品競爭力不足。
英國經濟發展的經驗
在二戰后相當長的時期里,英國經濟走走停停,增長乏力,出現“英國病”的現象。其主要表現是,產業結構老化、國有部門比重大、福利負擔重、投資乏力、勞動生產率提高緩慢等。1979年,撒切爾政府開始對英國經濟進行改革并采取一系列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摒棄了戰后一直奉行的以擴大政府開支和刺激消費帶動經濟增長的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轉而推行以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為指導的新經濟政策,強調發揮市場經濟作用,減少國家干預。政府制訂并實施了以下經濟政策措施:
1.堅持以貨幣主義為主的緊縮政策,制訂并推行中期財政戰略。通過控制貨幣發行量、削減公共開支和財政赤字等措施抑制通貨膨脹,為生產和就業的增長創造條件,同時實行產業結構調整等措施刺激經濟增長。
2.放松政府管制,強調市場機制,鼓勵自由競爭,以調動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保守黨政府先后廢除了180多項對經濟活動的限制規定,通過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強化市場的功能,從而將經濟決定權從政府官員轉到企業家手中。
3.在財政政策方面: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減稅措施以刺激投資和消費,調動全國各方面的資金,加快投資步伐,更新設備和技術,增加供應,以此推動經濟增長。
4.有計劃、有步驟地推行國有企業私有化。私有化措施涉及約50多個行業,英國政府出售了200多家國有企業,如英國鋼鐵公司、航空公司、貨運公司、電訊公司、石油公司等,甚至大部分鐵路也實現了私有化。
5.改革福利制度。英國過高的福利制度給經濟增長帶來了很大的負作用,撒切爾政府上臺后便開始改革福利制度,削減福利津貼,撤銷部分福利機構,使政府節約了大量的福利開支。為了控制工資增長,頒布了限制工會權利的法律,凍結工資,改革勞動力市場。
6.改善投資環境,積極引進外資。保守黨政府廢除英國執行了40年的外匯管制,實行金融管理的自由化。在英國的外國公司可享受國民待遇,與英國企業同樣獲得減稅、財政補貼、新技術開發補貼等。由于英國基礎設施完善和政局穩定等有利條件,形成了對外資的巨大吸引力。
保守黨政府執政17年,英國的經濟取得了不少成績。具體表現在,私有化及減稅等一系列政策刺激了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使英國的勞動生產率得以提高,經濟增長率穩步上升,通貨膨脹得到控制,產業結構得到了初步調整,使英國經濟狀況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其他西歐國家。
(中國社科院歐洲所顧俊禮、王鶴、彭姝祎、秦愛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