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節能工作始于1973年中東戰爭引起的石油危機,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上世紀90年代之前的“安全推動”階段,著眼于防止能源供應中斷導致的經濟衰退和社會恐慌;90年代之后的“環保推動”或“可持續發展推動”階段,著眼于通過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減少溫室氣體及污染物排放,確保全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達國家節能工作的成功經驗集中在四個方面。
一、制定“節能優先”的能源戰略,出臺節能法律法規
提高能源效率,成為各國增強產品競爭力、保證能源安全、降低環境損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手段和各國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國家都以立法形式制定了國家級及地方級的節能法律法規,如日本的《節能法》、美國的《國家節能政策法》等。同時,發達國家將能效標準和標識作為一種重要的節能法規形式。節能標準和標識分為強制性和自愿性標準兩類,前者是相關產品、設備、系統的最低能源效率標準,以法律法規形式頒布執行;后者是通過財政激勵措施鼓勵廠家、用戶實現更高的能源效率標準,屬于市場行為。上述能源政策及節能標準隨著節能技術發展每隔3—5年不斷更新。
二、設立政府節能主管機構,給予節能工作人力財力支持
節能除了具有市場推動的性質以外,還具有公共事業的性質,存在著市場失靈現象。發達國家經驗表明,節能必須由政府來推動,強化政府節能領域的職能,采用多種調控手段干預市場。例如,美國能源部在上世紀90年代專門設立了國家節能辦公室,現改為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辦公室;日本經濟產業省由資源能源廳的節能新能源部專門負責節能事宜;澳大利亞政府設立了可持續能源署。同時,發達國家從財力、人力等方面對節能工作給予大力支持。
三、制定經濟激勵措施,鼓勵高效節能產品的研發和應用
一是節能專項補貼、減免稅政策。在鼓勵高效節能產品(建筑)方面,日本對使用列入節能產品目錄的Ⅲ種節能設備實行稅收減免優惠,減免稅收約占設備購置成本的7%。在鼓勵節能改造項目方面,荷蘭制定了一個目錄,明確規定能夠享受能源稅收優惠政策的主要項目類型,包括建筑物的保溫隔熱、高能效生產設備、熱電聯產、余熱利用設備、太陽能、風能、煤炭利用設備、提高交通設備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水電等。另外,節能設備加速折舊是對節能產品進行減免稅的有效手段,美國對熱電聯產等設備及系統采用加速折舊的方法鼓勵其提高能源效率。英國、法國等也有對部分節能產品加速折舊的措施。
二是節能基金和低息貸款政策。包括節能公益基金和節能信貸基金兩種類型,節能公益基金用于支持相關節能中介機構開展節能政策、法規、標準的研究和節能活動;節能信貸基金是節能項目的融資渠道之一,以低息貸款的方式支持企業乃至家庭的節能改造和新建節能項目。英國的碳排放信托基金則主要用于促進新的或已有的能效技術的商業化,其中約50%的基金用于高效節能低碳新技術的開發和商業化,其余基金用于支持節能改造項目融資和中介機構開展節能活動。
三是能源環境稅。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能源環境稅收可以使能源價格反映環境等外部成本內部化,確保價格反映維持能源供應的長期成本,從而通過市場信號影響能源需求,促進消費者節約能源和能源結構調整。能源環境稅主要有消費稅、銷售稅、碳稅、二氧化硫稅等。例如,到2002年絕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實施了不同水平的碳稅,碳稅收入在歐盟成員國的總稅收收入中的比例從1980年的5.84%上升到1997年的6.71%,碳稅中95%的收入來自于能源和交通部門。
四、政府機構樹立典范,率先開展節能工作
美國在一系列法律中對政府機構節能問題進行規定,如《國家節能政策法》對各政府機構提出具體節能目標:1995年單位面積建筑物能耗在1985年基礎上降低10%,2000年降低20%。為進一步促進政府機構節能工作,1991—1998年美國還發布了10份行政令和2份總統備忘錄,其中相關行政令要求各政府機構2005年節能30%。為完成法定目標,美國能源部實施了“聯邦能源管理項目”,各政府機構根據規定采取相應措施,同時制定了“白宮節能計劃”。按照上述要求,美國政府公共設施的購置首先考慮使用帶有能源之星標識的高效節能產品;政府辦公樓也都在符合建筑節能標準的基礎上采用更先進的節能技術,1996年聯邦政府建筑的單位面積能耗比1985年下降了23.4%,節約了2億多美元的能源費用支出。澳大利亞規定所有機構每年都要向工業、旅游和資源部報告其年度能耗狀況,報告同時提交國會,接受議會和公眾監督,以提高政府機構節能工作透明度。上述國家政府自身節能的成功作法,取得了明顯節能效果,也推動了全社會的節能工作。
(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