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中國鋼鐵產業快速增長,鋼鐵價格大幅度波動。鋼鐵產業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投產建設周期長,設備利用率對成本影響大的產業。產業結構的合理化,特別是產業集中度引起了廣泛關注。中國鋼鐵產業集中度偏低,導致產業內部不合理競爭。這將影響產業的結構升級和合理化。
一、對中國鋼鐵行業集中度的比較判斷
要判斷中國鋼鐵產業的集中度,有兩種方法:一是國際間的橫向比較,二是自身發展進行縱向比較。在此,本文選取兩個反映產業集中的常用指標:CR4(表示規模最大前4位企業產量占產業總產量的比率)和CR1(表示規模第一大企業的產量占產業總產量的比率)。
在進行國際比較時,產業規模的可比性至關重要。世界上鋼鐵年產能力達億噸的只有中國、日本和美國3個國家。由于制度相似性和歐盟統一市場形成,歐盟各國可視為一個鋼鐵產業大區。同樣,由于歷史和區域一體化發展,獨聯體的各國也構成一個鋼鐵產業大區。于是,比較的對象就增加到4個:日本、美國、歐盟和獨聯體等。
鋼鐵生產大國(區)的鋼鐵產業集中度的變動數據表明:中國鋼鐵產業的兩個指標的最高值都低于其它鋼鐵生產大國(區)的最低值。同時,中國鋼鐵產業集中度基本上處于下降的態勢,CR4由1992年的32%下降到2003年的21%。在此過程中,僅在20世紀末由于寶鋼聯合購并了幾家大型鋼鐵企業,成立寶鋼集團,產業集中度曾出現一次較大幅度的提高。進入21世紀后,唯有中國處于下降階段,并且下降速度快于20世紀90年代,CR4值已跌得比寶鋼合并前還低,CR1值已下跌到1998年的9%;其它鋼鐵生產大國(區)的鋼鐵產業集中度都有所提高,日本和歐盟的鋼鐵產業集中度(CR4和CR1值)都超過中國的兩倍多,美國和獨聯體基本上在中國的1.5倍以上。
在鋼鐵產業集中度方面,中國目前與日本20世紀60、70年代具有較強的可比性,兩者都處鋼鐵產業大發展時期。20世紀60、70年代是日本鋼鐵產業大發展時期,日本鋼鐵產業集中度一直處于上升態勢。1970年,由于八幡制與富士制合并為新日鐵,日本鋼鐵產業集中度大幅度提高,CR4超過70%,CR1超過30%。相比之下,20世紀90年代到目前,中國鋼鐵產業首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快速發展,產業集中度卻基本上處于較低水平,并且有下降的趨勢。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的日本與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具有很強的可比性,因為兩者在鋼鐵產量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方面都比較接近。可是,中國鋼鐵產業的集中度(CR4和CR1值)是日本的1/2,且明顯處于下降階段。
2000年,中國前10位鋼鐵企業鋼產量占總量的50%。按《冶金工業“十五”規劃》要求,2005年提高到80%以上。實際上,中國鋼鐵產業2002和2003年前10位鋼鐵企業鋼產量占總量分別為42%和37%,產業集中度明顯降低。
二、對中國鋼鐵產業集中度偏低的成因分析
(一)國有大型鋼鐵聯合企業緩慢發展
中國鋼鐵產業集中度基本處于下降趨勢表明大型鋼鐵企業的發展速度低于產業發展速度,其中有三個因素:一是企業通過內部積累式發展較慢。由于企業發展機制的問題,許多大型鋼鐵行業在鋼鐵產業快速增長的時期,脫離鋼鐵主業,將稀缺的資本用于多元化經營,特別是非相關的多元化經營。中國前四位最大鋼鐵生產公司都進行多元化經營,如(表)所示。在日本,直至鋼鐵業發展成熟、產業競爭激烈時,鋼鐵企業才進行適當地相關多元化經營。二是鋼鐵產業內通過聯合兼并進行產業整合的速度較遲緩,許多鋼鐵企業屬于地方政府,近年鋼鐵行業發展快速,效益好,許多地方政府大力發展鋼鐵產業,發展地方經濟。由于產權歸屬阻礙全國范圍內的鋼鐵產業兼并重組,產業整合以省(區)內為主,跨省(區)的聯合兼并很少。三是國家的產業政策。原國家經貿委行業規劃司預測2005年我國鋼材表觀消費總量達14000萬噸以上,并堅持總量調控的原則。但是,2003年中國鋼材實際表觀消費量為24725萬噸。國家產業總量控制政策主要限制了國有大型鋼鐵企業發展,對一些地方或民營鋼鐵企業的作用較小。結果,國家重點大型鋼鐵企業的發展速度遠遠低于地方或民營鋼鐵企業。
(二)小規模、低起點的民營鋼鐵企業快速發展
鋼鐵是一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但是已成為民營企業快速發展的八大行業之一。由于受資本不足的限制,新建民營鋼鐵企業起點低,生產經營規模大都很小。可是,民營鋼鐵企業有一個明顯的優勢:市場需求導向的發展機制。近幾年來,鋼鐵行業的高利潤率吸引了大量的民營資本,民營鋼鐵企業的發展速度和技術進步都明顯地高于國有重點的鋼鐵大型企業。民營鋼鐵企業對產業生產能力擴大和滿足市場需求有積極的貢獻,但是由于整體規模偏小,會降低產業的集中度。
(三)中國鋼鐵市場的規模迅速擴大
由于受運輸成本的限制,國(區)內的鋼鐵市場規模是決定產業集中度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為滿足需求,生產規模也會擴大,通常產業集中度便降低。中國在1996年成為第一鋼鐵大國,2002年超過歐盟,成為最大的鋼鐵市場和鋼鐵生產國(區)。這是導致中國鋼鐵產業集中度一個直接市場因素。
(四)資源的國內自給能力較強
在鋼鐵生產大國(區)中,國內越缺乏原材料,越依賴進口,則生產和經營越趨向大型化,這會產生三方面的規模經濟:第一,增強在采購原材料中談判實力和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降低原材料成本;第二,開發和利用大型專用運輸設備,降低運輸成本;第三,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歐盟和美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而日本嚴重依賴進口。如果排除近年來歐洲幾次大規模的聯合兼并,日本鋼鐵企業在生產和經營規模上都遠高于歐盟和美國。中國最近幾年才出現原材料大量進口,但總體上對進口原材料的依賴程度較低。特別是在初建時,許多中國大型鋼鐵企業基本上依據原料導向的原則選擇廠址,靠近礦區,生產規模也受到原材料供給能力的限制。
三、提高中國鋼鐵產業集中度的政策建議
(一)宏觀調控的指導思想:以市場調節為主,切實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提供服務和創造環境上來。由于政府并不比企業更加了解市場,依靠行政手段審批大量的具體項目對投融資進行宏觀調控,歷史證明是低效的。政府應采取貨幣和財政等宏觀政策,間接地調控和引導企業。
(二)產業政策的定位:嚴格規范市場準入條件,提高鋼鐵產業的進入壁壘,特別是提高技術、規模和環保要求;提高企業折舊率,增強企業持續投資能力。這樣,各類鋼鐵企業在統一的產業政策環境下競爭,有利于優勢企業的發展和產業集中度的提高,實現鋼鐵工業可持續發展,同時防止因政策的失誤延緩產業的發展。
(三)企業發展的機制:深化企業改革,健全企業法人治理機構,硬化企業預算約束,健全風險機制;適應現代企業制度,對所出資企業的重大投融資規劃、發展戰略和規劃,國資監管機構履行出資人職責,維護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依法擁有的權力,健全企業發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