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記者從國家有關部門了解到,根據經濟形勢和價格運行面臨的環境,2005年價格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的部署,以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為主要目標,以進一步完善價格形成機制為主線,服務大局、突出重點,深化改革、加強監管,充分發揮價格職能作用,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體工作任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加強價格調控,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
(一)把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作為全年工作主要目標
各級價格主管部門出臺政策、安排工作均要服從實現全年價格預期調控目標。繼續實行“兩條控制線”政策,防止地方集中出臺政府提價項目,控制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實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月度通報制度,定期通報超過預期調控目標的省份,并針對各省的具體情況實行個別指導。
(二)及時提出價格調控的政策建議
自覺增強大局意識,認真執行中央關于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定期向黨委、政府報告價格運行情況,當好參謀助手;根據各地經濟發展狀況和群眾承受能力,把握好出臺政府提價項目的時機和力度;研究建立低收入階層消費價格指數統計分析制度。
(三)做好價格監測工作
進一步健全價格監測體系和監測預警機制,完善全國和地方監測報告制度。繼續做好重要商品市場價格監測日報、周報、月報工作。開展進出口價格和期貨價格監測,及時反映國內國際市場價格動態。
(四)加強價格形勢分析預測
加強對糧食、化肥、煤炭、石油、鋼材、水泥、運輸、房地產等重要商品(服務)價格走勢的分析預測。密切關注上游產品漲價對下游產品的影響。健全完善價格形勢分析制度,充分發揮專家學者和行業組織的作用,定期分析價格形勢。加強價格信息和價格形勢的對外發布工作,積極引導社會心理預期。
(五)完善價格異常波動應急機制
落實價格異常波動監測預警制度,及時發現傾向性、苗頭性問題,并提出解決的對策意見。重點防范局部地區、個別品種價格異常波動。一旦發生價格異常波動,確保反應迅速、措施得當、干預有效。
二、繼續深化價格改革,促進經濟平穩運行
(六)完善涉農價格政策
既要防止糧食價格下跌,也要防止糧食價格暴漲。做好主要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制定和提前發布工作。合理制定煙葉、蠶繭收購價格政策,在有條件的地方進行放開蠶繭收購價格的試點。改進農資價格管理辦法,防止農資價格過度上漲。配合農村稅費改革,全面清理涉農收費,取消農民跨地區就業、進城務工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收費。
(七)推進電力價格改革
在東北電力市場繼續開展兩部制競價上網試點,在其他地區研究制定電價改革實施方案并模擬運行,為全面實施競價上網創造條件。分步實施輸配電價改革,在部分地區試行新的輸配電價機制。簡化銷售電價結構,試行新銷售電價體系。繼續擴大電壓等級差和兩部制電價執行范圍,擴大試行大用戶用電直供的范圍。
(八)實施煤電價格聯動
建立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實施煤電價格聯動。鼓勵煤電企業簽訂長期合同,保持煤電價格的相對穩定。對煤炭價格進行適當調控,維護煤電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
(九)深化運輸、電信價格改革
改革鐵路上市公司和專業運輸公司運價形成機制,調整機場收費標準,理順港口收費管理體制。制定管道運輸成本監審辦法,完善管道運輸價格管理辦法。推進電信資費改革,加強市場監管,創造公平競爭環境。
(十)全面推進水價改革
召開全國水價改革工作會議,推進水價改革,促進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合理核定水資源費、城市供水價格、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和污水處理收費標準。加快實施居民生活用水階梯式計量水價,對非居民生活用水實行超計劃、超定額加價和季節性水價。將農業供水各環節水價納入政府價格監管范圍,推行終端水價制度,逐步實行計量收費、超定額用水加價和兩部制水價制度。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基金籌集和使用管理辦法,完善南水北調工程供水價格形成機制。
(十一)改革藥品價格管理
配合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擬定新的藥品價格管理辦法,調整和規范藥品價格的監管范圍、原則、權限、形式等。配合衛生體制改革,選擇部分地區進行藥價改革試點。
(十二)推進食鹽、中小學教材價格改革
配合鹽業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小工業鹽、食鹽流通環節價格政策。調整食鹽出廠、批發環節價格,理順鹽業內部生產、流通、銷售環節的比價關系。推進中小學教材招投標價格改革,促進中小學教材出版發行招投標改革。
三、整頓規范價格秩序,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十三)整頓醫藥價格秩序
規范醫療服務價格項目,合理調整醫療服務價格。規范大型醫療設備檢查、治療收費標準,理順各種醫療服務收費比價關系。繼續降低偏高的藥品零售價格。加強對藥品、醫療器械市場價格監管,規范市場價格秩序。
(十四)規范教育收費行為
貫徹執行義務教育階段“一費制”收費辦法,積極督促各級財政辦學資金落實到位。繼續完善公辦高中招收擇校生的“三限”政策,嚴格控制擇校生的招生比例和錄取分數線。規范高等學校收費行為,禁止高校在招生錄取期間向學生收取違反國家規定的費用。研究制定改制學校和民辦教育收費政策,規范各類培訓班收費。
(十五)加強和改進收費管理
落實中央清理整頓國家機關收費的政策。全面清理地方行政機關、事業單位、中介機構和社會團體的收費,規范涉及行政許可、行政審批前置條件的收費。完善收費項目和標準管理辦法,研究建立專家論證制度和集體審議制度。加強收費標準成本審核工作。進一步完善收費統計報告制度,改進收費許可證管理辦法。
(十六)加強房地產價格管理
完善以基準地價為主調控引導房地產市場價格的制度。加強土地、房地產交易、物業服務價格(收費)和廉租住房租金管理。貫徹《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推行征地補償價格聽證制度,合理確定征地年產值最低標準和補償標準。抓好《物業服務收費管理辦法》落實工作,保護業主合法權益。
(十七)規范中介服務價格
規范中央管理的商業銀行服務、工程監理等收費標準。實行旅游景點門票價格協調制度,加強對門票價格的協調指導,規范旅游市場價格秩序,維護旅游市場公平競爭環境。
四、加強價格監督檢查,創造良好價格環境
(十八)加大對重要商品、重點行業價格檢查力度
開展全國涉農價格和收費專項檢查,切實減輕農民負擔。開展教育和醫療服務收費檢查,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教育、醫療收費標準高的問題。依法查處價格欺詐、價格串通、哄抬價格等不正當價格行為,加強煤、電、油、運市場價格巡查,規范市場價格秩序。
(十九)開展價格誠信體系建設
繼續開展“價格信得過”活動,推行價格誠信記錄,推進企事業單位物價員工作。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經營者的價格誠信意識。
(二十)推進明碼標價工作
把明碼標價作為制止價格欺詐、規范經營者價格行為的切入點,繼續分行業、有步驟推進。提高專業市場、個體經營戶明碼標價率。修改《商品和服務實行明碼標價的規定》,鼓勵引導部分商業信譽好、消費者認可、明碼標價基礎完備的經營者開展明碼實價活動。
(二十一)高度重視價格舉報
健全價格舉報工作制度,貫徹《價格違法行為舉報規定》,規范舉報工作程序。利用各類價格網站,拓寬價格舉報受理渠道。舉辦業務培訓,提高價格舉報工作水平。
(二十二)積極推進“價格監督進社區”
在城市社區設立價格收費公示牌(欄),聘請社區義務價格、收費監督員,鼓勵設立社區價格、收費監督站。繼續發揮好農村價格監督網絡的作用。
五、完善法律制度,推進依法行政
(二十三)加強價格立法
繼續做好修改《價格法》的相關工作,研究起草《公用事業價格管理暫行辦法》。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要求,制定實施有關價格鑒證師注冊、價格評估人員執業資格認定和價格評估機構資質認定等行政許可規章。起草《價格評估管理條例》和《涉案財物價格鑒定管理條例》。完善對不正當價格行為的監管規則,制定《價格監督檢查案卷評查規定》。
(二十四)完善成本監審制度
加快制定政府定價商品和服務成本核算辦法,規范成本監審工作程序。建立成本監審工作考核評比制度。研究建立成本監審管理系統,開發成本核算軟件,逐步實現成本監審工作信息化、標準化和規范化。
(二十五)建立宣傳工作制度
制定《加強和改進價格宣傳工作的暫行規定》,明確價格宣傳的內容、方式、途徑和程序。加強對重大價格政策出臺前的宣傳,適時適度發布價格形勢分析報告。繼續做好價格公告發布工作。加強與媒體的聯系,疏通宣傳渠道,爭取各方面對價格工作的支持,營造有利的輿論環境。
六、加強基礎建設,提高工作水平
(二十六)加強“十一五”重大價格問題研究
研究確定“十一五”價格預期調控目標,提出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的調控措施。深入研究公用事業價格監管、行政收費管理、經濟增長與物價上漲的關系、物價上漲對低收入群體的影響、對放開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如何引導和干預、價格干部隊伍建設等問題。
(二十七)加強價格監測機構建設和價格監測質量管理工作
價格監測機構的職能配置和人員配置應與所承擔的監測預警任務相適應,要強化服務政府宏觀調控和價格監管工作的職能定位,健全市縣價格監測機構。進一步做好價格監測點標志牌和價格監測人員調查證發放、管理工作,完善質量管理制度,開展價格監測質量年度檢查工作。
(二十八)做好成本調查工作
繼續做好農產品新成本核算指標體系的實施工作。全面開展設施農業成本調查,編制設施農業和牧業產品成本匯總軟件,加強對調查戶數據的審核。完善重要商品成本調查制度。加強對糧食生產成本和價格的動態調查。健全成本調查信息系統,加強業務交流。
(二十九)做好價格鑒證和信用認證工作
建立行業認證等級指標體系,發展專家和咨詢人員隊伍。做好刑事、民事、經濟、行政案件和仲裁的涉案財物價格鑒定工作。做好價格鑒證師考試注冊、教材修訂、后續教育工作,出臺相關管理辦法。
(三十)加強干部隊伍建設
加強理論和業務學習,建設一支學習型、專家型的價格干部隊伍。加強工作指導,密切工作聯系,充分發揮市縣價格機構在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職能作用。加強思想道德和紀律教育,嚴格遵守各項廉政規定。整合價格工作資源,充分發揮價格協會、價格研究機構、價格認證組織、成本調查隊、價格新聞出版單位及政府定價專家委員會的積極作用,增強價格隊伍的凝聚力和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