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按照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關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四中全會精神,以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主線,抓住規劃、項目、改革、評估等工作著力點,加強和推進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了社會發展的能力,對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促進作用;堅持規劃先行,統籌做好各項工作,提高了社會發展工作的前瞻性和宏觀性;圍繞發展和改革工作大局,加強社會事業宏觀調控,使社會發展工作更好地融入發展和改革全局,保持了持續健康快速協調發展勢頭;緊密結合社會發展形勢分析,開展重大問題調研。社會發展專題報告制度和社會發展綜合評價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2005年社會事業發展和改革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繼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加快社會事業發展作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一項重要任務,以促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為重點,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促進人力資源開發;加強公共衛生能力建設,提高衛生醫療保障能力;大力發展文化、廣播影視、體育等事業,加快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進一步滿足和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加強人口計劃生育工作,保持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努力推進改革,增強社會事業發展的效率和活力;提高社會事業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增加投入,加快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步伐,為“十一五”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
一、重點工作任務
(一)認真落實“人才強國”戰略,增強人力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撐作用
切實加強農村教育。全面貫徹《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加大中央和省級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轉移支付力度。繼續實施“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推進“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建設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提高義務教育水平和質量。促進高中階段教育協調發展。在繼續推動普通高中教育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啟動實施“推進職業教育發展專項建設計劃”,加強職業學校設施建設和設備配備,加快培養技能型適用人才和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穩步健康發展高等教育。繼續組織實施好高等教育“211工程”,推進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
(二)加快和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努力提高城鄉居民醫療保障水平
以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發展規劃為指導,繼續加強以中西部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同步推進農村衛生體制和機制改革,整合縣級醫療衛生資源,建立起以公有制為主導、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農村衛生服務網絡,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穩步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工作。按照國務院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部署,全面完成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基本完成醫療救治體系建設任務。繼續深化城市醫療服務體制改革,推進區域衛生規劃,發展社區衛生服務。
(三)大力發展文化、廣播影視、體育等事業,不斷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條件
努力抓好“縣級”兩館建設,著力實施“西新工程”,繼續推進“村村通”工程,切實抓好農村電影“2131工程”,快捷便利地把電影送到鄉村,不斷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推進一批重大文化工程建設。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推動建設一批標志國家及地方文明形象的博物館。積極參與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努力發展體育事業,推進基層體育設施規劃和建設,提供更多親民、便民、利民的健身場地和設施。做好2008年奧運會場館建設和參賽準備工作。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加強“紅色旅游”景區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的規劃和建設,與其他旅游資源有機結合,推進“紅色旅游”產品化和產業化建設,實現政治、經濟和社會多重效益。
(四)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通過制定和實施農村基層計劃生育服務體系規劃,加強中西部縣和中心鄉計劃生育服務機構設施和人員隊伍建設,完善基層計劃生育服務網絡,提高生殖健康服務水平和出生人口缺陷干預的能力。
(五)維護社會穩定,建設更加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
大力促進民政事業發展,加強社會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社會福利、救災應急體系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健全社會安全網。積極推進社區建設,完善服務設施,提高服務能力。
二、著力編制好“十一五”社會事業各項規劃
(一)配合有關行業部門搞好行業規劃
要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結合組織實施“十五”計劃的經驗,根據面臨的新形勢和新問題,開展教育、衛生、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文物、旅游、人口、民政、老齡、體育等事業發展規劃的研究制訂工作。我們的主要工作是搞好行業規劃與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有機結合,以及行業規劃確定的發展任務與投入可能的有機結合。
(二)牽頭搞好兩個國家級專項規劃
即《“十一五”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規劃》和《“十一五”國家重大自然和文化遺產地保護規劃》。結合《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規劃》的編制,還將考慮提出“加強農村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若干意見”建議,以期明確投入機制、增加投入和擴展投入渠道,指導和規范農村社會事業設施建設。
(三)聯合有關部門共同編制專項建設規劃
“十五”期間我們編制了教育、衛生、計劃生育和文化廣電領域許多專項建設規劃,對解決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增加投資,抓準項目,推動發展,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間,我們需要繼續抓好一批這樣的專項建設計劃。要聯合有關部門重點抓好《國家文化發展綱要》、《全國公共文化設施體系建設規劃》和《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的研究和編制工作。
(四)研究“十一五”社會事業投資需求預測
對社會發展的投資需求進行預測分析,搞好需求與投入可能的銜接,準確判斷規劃實施的可行性,為年度投資安排建議提供依據和基礎。
編制“十一五”規劃的主導思想是: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把加快社會發展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安全和諧的社會為目標,以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主線,以提高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為任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在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把社會事業發展推向新的階段。
同時,還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堅持政府主導。社會事業是主要由公共財政支持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領域,必須確立政府在推進社會事業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強化政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既要避免發生“越位”、“錯位”,更要防止出現“缺位”。
二是堅持公益性。社會事業關系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保障社會民主、公平、公正和穩定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必須堅持以社會公益性為主體和社會效益優先,把滿足人民群眾基本公共服務需求作為社會發展領域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三是堅持公平效率并舉。要在促進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權利平等與機會均等,特別是切實維護弱勢群體的社會權益的前提下,提高公共資源配置和分配的效率,提高社會事業投資的社會經濟效益。
四是堅持均衡發展。要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大力調整社會事業結構,優先發展基本公共服務,強化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和薄弱地區的發展,擴大教育、衛生、文化等優質資源的供給能力,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促進區域、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
三、積極參與改革,重視社會政策研究
社會事業改革是整個事業單位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發展與經濟不協調也突出表現在體制和機制改革的相對滯后。2005年的社會發展工作中,仍需把推進改革作為一項重要任務。當前事業單位改革已經提上議程,中編辦、人事部等正在研究改革的措施意見。總體改革方向是實行分類管理,根據不同類別采取不同的投資、財稅、價格等經濟政策。我們要繼續高度重視改革工作,通過三種方式推進改革,一是通過制定專項規劃及規劃的設施推動改革,二是通過抓試點帶動改革,三是通過總結地方和部門的經驗支持改革。
加強社會政策研究和實施。一項有效力的社會政策,對于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維護群眾利益、促進社會公平,具有強大的推動力。在編制“十一五”規劃過程中,要進一步研究分析社會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發展趨勢,提出有重大影響的社會政策,以加快推進社會發展步伐。
四、密切配合協作,努力提高做好社會發展工作的水平
(一)加強社會發展形勢分析的能力
社會發展形勢分析是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工作的重要內容。認真搞好社會發展形勢的分析,有利于將社會發展工作融入改革和發展的大局;有利于抓住主要工作環節,提高工作水平。初步考慮,社會發展形勢分析主要以三種方式進行:一是針對有關行業發展變化的情況,及時提交信息反映。二是階段性的總體社會發展形勢分析。三是社會發展綜合評估報告。
(二)加強重大問題研究的能力
加快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步伐,必須具有戰略性思維,抓住影響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提出發展思路和政策,綱舉目張式地帶動整體發展。2004年重點搞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研究》課題和《農村社會發展現狀、問題和對策》專題報告,提出了值得重視的建議意見。2005年要把如何加快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步伐和如何建設和諧社會等重大問題研究作為重點加以考慮。
(三)加強投資安排和項目管理的能力
投資安排和項目審批是發展改革部門的重要工作內容。重點抓好兩個環節。首先要考慮增加投入。這方面必須抓住規劃這個“龍頭”,只有有了規劃,才能引導出投資,有了投資,才好落實項目。其次要考慮保證效益。這方面要嚴格遵守投資審批和管理規章制度,提高項目決策過程的科學化、民主化和透明度。重要的是要按程序辦事,資金落到實處,抓好評估,確保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