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訊〕記者從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司獲悉,為建設精品板材基地,2004年11月下旬,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批準實施鞍山鋼鐵(集團)公司西區建設和老廠改造規劃、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十一五”發展建設規劃。
當前,批準鞍鋼、馬鋼規劃,是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區別對待”、“不搞一刀切”、“有保有壓”原則的具體體現。
鞍鋼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對現有廠區鐵前進行系統改造,降低能耗,改善環保;依托現有工藝裝備、公輔設施、土地資源、技術和管理優勢,在西區高起點建設年產500萬噸精品板材工程。規劃實施后,到“十一五”末,將形成1600萬噸鋼綜合生產能力,成為我國主要的板材生產基地,基本實現工藝裝備大型化、現代化。主要經濟指標明顯改善,經濟效益和競爭能力大幅度提高,總體生產規模、產品結構和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建精品基地、創世界品牌、實現可持續發展”,建成國際一流的以生產轎車面板為標志的精品板材基地,躋身最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先進鋼鐵企業行列。

馬鋼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改擴建原料碼頭、原料場,適時淘汰老區技術裝備落后、產品缺乏競爭力的310萬噸鐵、200萬噸鋼、294萬噸鋼材的產能,在新區建設500萬噸高附加值熱軋板、冷軋板、鍍鋅板生產線。規劃實施后,到“十一五”末將形成1277萬噸鋼的綜合生產能力。
工業司按照《鋼鐵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鋼鐵產業發展政策》要求,從余能余熱回收利用、提高水循環率、降低噸鋼新水消耗、提高鐵渣、鋼渣等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減少污染排放等技術經濟指標方面,要求企業對規劃進行了補充完善。同時,為了依托鋼鐵產業升級改造帶動我國冶金裝備本地化水平提高,工業司還組織中咨公司、鋼鐵協會、機械聯合會、鋼鐵企業、重機和儀表企業,專門召開了“冶金裝備本地化暨鞍鋼、馬鋼規劃引進設備工作會議”,重點討論我國冶金裝備本地化的差距、形成原因及下一階段工作方向,并對鞍鋼、馬鋼引進內容進行了審查。通過專家審查,部分原計劃引進的設備改為由國內制造,減少了引進設備用匯。批準實施規劃把發展循環經濟和冶金裝備國產化放在了突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