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5年農村經濟形勢
2005年,黨中央、國務院繼續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明確的政策措施,支持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加大支農政策落實力度,進一步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在宏觀調控中得到鞏固和加強,農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發展勢頭。
(一)各項支農政策落實情況較好
一是繼續加大“兩減免、三補貼”政策力度。2005年中央1號文件要求在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行免征農業稅試點,在全國牧區開展取消牧業稅試點,其他地區進一步降低農業稅率。實際執行結果比中央要求的快得多,全國免征農業稅的范圍已擴大到28個省份,預計全年全國農業稅減免金額在220億元以上。全年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繼續擴大。二是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對產糧大縣和財政困難縣的轉移支付,其中約55億元用于對近800個糧食大縣的獎勵。三是繼續對短缺的重點糧食品種在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部分省區啟動了早稻最低收購價格預案,對小麥采取臨時收儲措施,起到了托市作用。四是針對化肥等農資價格大幅度上漲的情況,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化肥生產、抑制農資價格上漲、保障市場供應的政策措施,有效保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五是繼續增加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在國債投資總規模較大幅度減少的情況下,全年用于農林水利氣象和扶貧的國債投資比重進一步提高,加上正常的預算內投資,全年農口中央投資規模超過500億元。據統計,全年用于節水灌溉、人畜飲水、農村道路、農村沼氣、農村水電、草場圍欄等農村“六小工程”的中央投資超過280億元,對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民直接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糧食生產繼續恢復性增長
糧食種植面積繼續擴大,夏糧面積3.96億畝,增長4.9%,扭轉了連續7年下降的局面,全年糧食播種面積比上年增加3000多萬畝,預計全年糧食總產量在2004年增產3880萬噸的基礎上,預計再增產1000萬噸以上。連續兩年保持增長勢頭,扭轉了前幾年糧食產量連年下滑的局面,一度緊張的糧食供求關系有了明顯緩解,為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較快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三)農業結構調整繼續向縱深推進
農業生產優質化、區域化進程加快,全國優質專用小麥播種面積比上年增加18%,已占全部小麥面積的50%,11個主產省區的小麥面積占全國的91%。優質稻種植面積占水稻總面積的比例超過50%,優質專用玉米所占比重達到37%。棉花面積下降,產量減少,三大優勢棉區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已占全國的99%。油料、糖料產量持平略減,特別是“雙低”油菜籽面積已占油菜籽總面積的74.3%。畜牧水產業繼續穩定增長,農業產業化發展令人矚目,產業鏈條進一步拉長,效益明顯提高。
(四)農民收入繼續保持增長勢頭
1—9月份,全國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450元,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實際增長11.5%,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出1.7個百分點。預計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幅可達5%。初步推算,“十五”期間,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速可以達到5%,比“八五”、“九五”平均增速提高了0.5個百分點。
二、2006年農村經濟展望
總體分析,2006年農村經濟發展既有許多有利條件,也面臨一些不利因素。一方面,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隨著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家支農政策力度進一步加大,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特別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性任務,這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決策,對落實好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戰略的實施,對農村各項事業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體制保障,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另一方面,必須看到,土地、淡水等稀缺資源對農業發展的約束日益突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要求愈來愈迫切;農村基礎設施特別是小型公益設施、農田水利設施嚴重滯后,農業生產成本加速上升,急需進一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制約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農村稅費配套改革的任務還十分繁重,農村金融體制、農村土地征占地制度改革依然面臨艱巨任務。特別應當看到,當前糧食價格下行的壓力加大,農資價格居高不下,耕地面積連年減少,氣候條件很難預料,一些地方出現了忽視農業和糧食生產的傾向,2006年糧食持續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2006年的農村經濟工作,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要求,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繼續在宏觀調控中加強農業,強化支農政策,深化農村改革,穩定糧食生產,繁榮農村經濟,擴大非農就業,促進農民增收,加強農村生產生活設施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糧食生產的預期目標是,穩定糧食總產,著力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繼續改善生產布局,著力提高質量和效益。繼續采取綜合措施,力爭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5%。為此,重點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繼續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
切實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亂占濫用耕地勢頭,保護好基本農田,保持糧食種植面積基本穩定。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加快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建設,促進主產區糧食產量穩步增加。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繼續實施種子工程,加大優良品種繁育力度,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新技術,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大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工程投入力度,繼續在中部4省實施大型排澇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加強西部地區基本口糧田建設,切實抓好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積極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打牢糧食持續增產的基礎。除對13個糧食主產省區繼續加大支持外,還要考慮對非主產省區的糧食生產大縣給予適當扶持政策。
(二)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按照民辦公助、自下而上、以獎代投、民主監督的思路,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通過國家政策資金支持,組織和動員廣大農民用自己辛勤的雙手,改善農村整體落后面貌,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抓緊編制新農村建設規劃,明確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思想、主要任務和階段性奮斗目標,選擇有條件的地區先行試點,取得經驗后再逐步推廣。堅持從廣大農民最迫切需要改善的生產生活條件入手,大幅度增加農村飲水安全投入力度,著力解決高氟、高砷、苦咸水、污染水和季節性缺水地區的飲用水安全問題。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大幅度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資規模,推進農村改廚、改廁、改圈。加大通路、通電投入,啟動“十一五”鄉村公路改造工程,啟動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完善部分省份農網改造。加強村莊整治,科學引導農民改善村容村貌。堅持以提高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為核心,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社會事業的投入,從2006年開始,用兩年時間實現對農村義務教育免收雜費,擴大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寄宿生活費補助的范圍。健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提高農村合作醫療的財政補助標準,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在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鄉村治理結構,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健全村民自治,完善“一事一議”,發展合作經濟組織,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倡導農村健康文明新風尚,努力建設和諧農村。
(三)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
實踐證明,近幾年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特別是“兩減免、三補貼”政策,對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要保持各項支農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2006年全部取消農業稅。完善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繼續加大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支持力度。繼續對短缺的重點糧食品種在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改革和完善現行化肥調控機制,逐步建立對種糧農民的化肥、柴油等農資的直接補貼制度。繼續加大中央財政對糧食大縣和財政困難縣的轉移支付力度。
(四)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扶持特色農業發展,積極發展畜牧水產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支持鄉鎮企業發展,加強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扶持小城鎮經濟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實力,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步伐,拓寬農民非農就業和增收渠道。出臺鼓勵農民外出務工的具體政策,繼續清理對進城農民工的歧視性政策,保障進城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加大農民實用技能培訓工作力度,繼續實施農民培訓“陽光工程”。加大扶貧開發力度,進一步做好以工代賑和易地扶貧試點工作,加快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步伐。加強化肥、涉農收費和價格的監管,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五)切實加強重大農林水利工程建設
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要求,繼續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斷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建立健全政府支農投資穩定增長機制。新增財政支農投資堅持向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項目傾斜,向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項目傾斜,向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傾斜。突出抓好重大農林水利工程和項目,加快南水北調、淮河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繼續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退牧還草、退耕還林、三江源治理等重大生態項目建設。加快建設新疆優質棉基地和長江流域“雙低”油菜產業帶,繼續實施畜禽水產良種工程,加快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提高重大動物疫病預防控制能力。繼續強化工程項目管理,創新體制機制,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農業投融資體制。積極穩妥地推進政府支農投資整合工作,不斷提高政府支農投資效益。
(六)繼續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進一步深化農村稅費改革,積極穩妥地開展以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重點的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和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開展化解鄉村債務試點工作。鞏固和發展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成果,加快推進農村金融總體改革。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加快土地征占用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農墾管理體制和國有農場體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