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職務消費,是指國有企業經營者在行使職權、履行職責過程中,所發生的應由公費支出的貨幣消費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其他類消費。職務消費的名目比較繁雜,包括國有企業經營者的福利性住房、辦公室裝修、配備專車、手機電話等多達十余種。全國的國有企業單位一年內經營者職務消費支出究竟有多大,很難有一個準確的統計。
職務消費的分類。按從業性質劃分,可劃分為3大類,即國有企業經營者職務消費;國家公務人員的職務消費;其它類從業人員的職務消費,在這3大類中,國有企業經營者職務消費所占比重相對較大。按消費用途劃分,可劃分為12種,即福利性住房、辦公室裝修、配備專車、手提電腦、手機電話、出國考察、業務培訓、公費醫療、體檢療養、公款宴請、請客送禮、娛樂消費。應當指出,職務消費的合理性與非合理性其邊界往往比較模糊,同時,又缺乏明確的標準和約束,難以監督,是造成國有企業經營者職務消費過度膨脹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職務消費的特點看,一是公與私難以界定。如公款宴請;出國考察;手機電話;領導專車;公務送禮。以上種種職務消費,往往帶有公私兼顧、公不忘私的特點,在打著為公的幌子下謀取私利,使得與公與私的界限模糊難以區分。
二是客觀需要與主觀隨意不好區分。如辦公室裝修,一般來講國有企業經營者辦公室裝修用現時的眼光看其做法客觀上是需要的,但問題是許多國有企業經營者辦公室裝修得如此豪華且互相攀比,就多少帶有主觀上的隨意性,或更有凸現企業經營者的與眾不同之嫌。
從職務消費的規律看,一是職位越高消費越多。一般的規律是,手握實權職位越高,支配能力就越強,機構賦予的或個人能夠索取到的職位消費種類就越多、數量也越大。
二是呈多級化消費規律。職務消費時下已成為國有企業經營者商務活動中的一種公開或半公開的行為,雖然職務消費的過度膨脹在法理上并沒有充分的依據,但由于社會的盲目認同和法不責眾,使得但凡手里握有實權之人,就有權進行職務消費,從而形成了在國有企業經營者商務活動中從高層、中層以及基層領導人員的職務消費群體。因此,在國有企業商務活動中的職務消費已不僅僅是企業經營者個人的事情,而是企業的整個管理層人員,包括企業的中層和基層的管理人員。這樣的職務消費群體,如不加以規范、限制,就會極大地侵蝕企業的利潤,甚至危害到企業的財產安全和職工的切身利益。
造成職務消費的成因是,在我國的歷史、文化和傳統制度中,存在著職務消費的歷史痕跡。如做官與權力、財富三者之間首先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所謂升官發財,即意味著升官就能夠更多地利用職位之便支配社會財富,謀取私利,升官與發財從來就是一體化的;權力的架構歷來是縱向的等級制度而不是橫向的相互制衡制度,與之相對應的游戲規則是官越大職務消費的空間就越大,而對于違規甚至犯錯的官員,歷史上就有著“刑不上大夫”的做法,“人情”成為潛在的一種規則,其作用與魅力也可謂強大,不僅“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都跟著搭職務消費的便車,而且在迎來送往中職務消費已滲透到官員們的生活及整個社會關系的方方面面。企業作為國家社會政治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經營者也無法逃脫職務消費深陷的泥潭。
綜上所述,筆者就規范職務消費有幾點建議:
1.合同約定
國外企業經營者大多實行年薪制、股票期權及其它待遇方式。企業經營者在商務活動中的各項費用支出,勞資雙方經過協商確定,并以契約關系確定下來。最終形成的各項職務消費標準及能夠享受的待遇條件,基本上都是通過雇傭合同或單項合同進行約定,由公司和經營管理人員遵照執行。在我國相當多的國有企業還不習慣于這種做法,也沒有這方面的明確規定,合同約定的可操作性很差。但這種做法在國外已成為成功的經驗,他有效地限制和規范了企業經營者的職務消費問題,具有值得推廣和使用的重要價值。為規范國有企業經營者的職務消費,我們不妨試一試。根據國有企業經營者在商務活動中的實際需要,具體核定各項公務費用標準,連同各項報酬及業績標準,均寫入合同條款,通過合同進行職務消費的限額約定并加以規范。試行中可根據企業的經營業績水平及其變化進行適當調整。
2.貨幣化改革
職務消費貨幣化是當前職務消費改革的大勢所趨。所謂職務消費的貨幣化,即把國有企業經營者在公務和商務活動中所發生的一切職務消費,以貨幣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公務用車、通訊、應酬等開支,均以貨幣的形式包干發給個人,由個人籌劃使用。職務消費貨幣化的特點是限額、透明、便于監督,有利于從根本上消除原有職務消費體制所帶來的弊端。貨幣化的優點還在于,一方面,實行貨幣化后,公務消費便從一般財政消費中獨立出來,從體制上堵塞了進行不當職務消費的渠道,想從職務消費中渾水摸魚“撈一把”的機會也就沒有了;另一方面,貨幣化后職務消費的費用由個人全權負責,且節約部分歸個人所有,節約即能使個人得到實惠,所以就不再存在“不花白不花”的問題。貨幣化改革的重點要以招待費、交通費、通訊費等群眾最關注,與企業經營者個人行為聯系最緊密,且不易管理的職務消費項目為重點。
確定職務消費標準時要堅持科學、合理和節約的原則。職務消費標準的確定應當注意三個問題,一是不能把職務消費等同于職級待遇,二是個人消費絕不能轉化到職務消費當中去,三是消費標準必須制定上限。使用方式可采取一次性定額包干或按核定數額據實報銷兩種形式。消費標準與額度經董事會核準后,接受職代會的民主監督。國資委可以受國務院委托,以投資人的身份制定標準并監督實施。
3.建立報告制度
建立并實行國有企業經營者職務消費的報告制度。國有企業經營者將職務消費標準及執行情況向公司董事會、監事會或職工代表大會報告,股份公司還需向股東大會報告,使職務消費處于比較透明的狀態,接受企業廣大員工的審查與監督。
4.轉變監督方式
將國有企業經營者職務消費的企業內部監督為主,逐步轉變為以財政、審計、紀檢、監察、司法等部門為主的企業外部監督,強化責任追究,有關部門齊抓共管。財政部門要充分發揮財政監督職能,強化對資金、票據以及財務制度規定執行等情況的監督檢查,堵住財務管理上的漏洞;審計部門要強化審計監督,注意發現企業經營者職務消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時提出針對性的整改措施;紀檢監察機關要通過專項檢查、群眾舉報等途徑,及時查處違反規定的人和事;司法部門要對職務消費中的違法行為加大懲治力度,切實維護制度的嚴肅性。
5.強化審計監督
加強對國有企業經營者職務消費的審計監督。《審計法》賦予審計機關對本級各部門(含直屬企業事業單位)和本級財政預算、下級財政決算的審計監督權。這一監督權能夠有效防止某些行政部門和企業經營者濫用職權、假公濟私以及濫用職務消費給國家所造成的損失。國有企業經營者職務消費過度膨脹而引起的腐敗行為大多都會在財務報表中反映出來,審計監督可通過獨立檢查會計賬目、監督財務收支檢驗企業經營者職務消費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因此,加強審計監督必然成為控制職務消費、反腐倡廉的有效手段和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