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濱海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營造良好人居環境作為全局工作的重要內容,堅持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之路,實現了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2004年GDP、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與2000年相比在全省縣(市)中分別上升了10個和9個位次,2002—2004年連續3年獲鹽城市三個文明建設綜合獎。
一、確立生態立縣理念,構建環保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
對經濟欠發達縣份的濱海來說,要實現“進位爭先、跨越發展”,打生態牌、舉生態旗、走生態路是現實的選擇。近年來,濱海牢固樹立生態立縣理念,全面構建環保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努力推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和諧共進、協調發展。
一是建立科學決策機制。聘請了一批專家、學者擔任生態建設顧問,努力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二是建立責任落實機制。正確處理生態立縣與項目興縣的辯證關系,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暫時的快速發展,決不在產業轉移中形成“包袱”下卸或污染轉移,決不以降低吸納標準為優惠政策。
三是建立項目準入機制。對引進項目規定投資強度、建設周期、產出效益和環保要求,既抓招商引資,又重招商選資,實行項目會審制度,嚴把項目準入關、準建關、準產關,堅持做到“三個禁止”,即凡是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一律禁止進入,凡是科技含量低、環境污染重的項目一律禁止進入,凡是國家明令限制和淘汰的項目一律禁止進入。
二、以生態農業為基礎,轉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
濱海是農業大縣,構建沿海農林復合型生態體系是濱海生態建設的主導工程。
一是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本著“宜菜則菜、宜經則經、宜草則草、宜養則養”的原則,構建了“南水、北林、西果、東特、中菜”5大生態農業發展格局,全縣糧經作物比例由2000年的71∶29調整為51∶49。
二是切實加強農業環保工程建設。為使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重點實施了農業節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平衡農田配套施肥和深化農村改水改廁工程,廣泛開展“藍天、碧水、寧靜”活動,有效地改善了全縣農業生態環境,全縣土地產出率大幅度提高。
三是高度重視生態林業建設。從2001年開始,掀起了五輪植樹熱潮,先后實施了“林業雙千萬工程”、“千萬株意楊工程”、“林業115工程”、“林業45工程”和“林業五個一工程”,已累計栽植意楊樹5000多萬株,營造生態林4萬多畝。
三、以生態工業為主導,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
一是積極調整工業布局。舉全縣之力,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特色定位,精心打造工業項目集中區和化工項目集中區,將分散在縣城和鄉鎮集鎮周邊的較大工業項目及新引進項目統一搬遷安置到兩個項目集中區,有效避免“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粗放型發展,促進全縣生態環境建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走出了一條產業集聚、企業集群、資本集中、增長集約,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贏之路。2005年初,化工項目集中區被評為“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最具投資價值園區”,成為全國獲此殊榮的十家園區之一。目前兩個項目集中區的集聚效應初步顯現,僅以不到全縣百分之一的土地,接納和承載了90%的工業投入,創造的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已占全縣工業經濟的半壁江山。
二是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在化工項目集中區建設過程中,堅持規范運作,嚴格按省環保廳批復要求和設計規劃實施,優先實施了環境保護工程。污水處理廠已經省環保廳批準投入運行,二期工程正在積極籌建之中;長41公里的排污管網已建成使用,實現了雨污、清污分流;投資2.5億元的森達環保熱電廠今年4月份已建成投運,可有效減少區內企業煙塵和二氧化硫排放;固廢焚燒站上半年建成運行后,可有效防止固廢二次污染;11萬伏變電所已建成投運,化學危險品倉儲中心正在積極施工;企業預處理設施嚴格按照環保“三同時”要求實施。
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把循環經濟理念貫穿于經濟發展始終,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通過培植先進,典型引路,努力構筑資源在企業內部循環、在不同企業循環、在不同產業之間循環的“資源循環圈”,實現企業之間產能和資源的最佳組合。開展化工項目集中區和進區企業ISO14000認證,推動清潔生產,建設綠色工廠,努力控制“增長型”污染。
四、以生態城市為載體,打造優美人居環境
一是切實抓好水污染防治。通過對境內化工、造紙等有污染的企業進行拉網式檢查,先后對面上23家化工、造紙企業下達了停建、停產、關停、搬遷、整改通知書,限期整改到位。
二是加大煙塵和噪聲整治力度。先后出臺了縣城區煙塵和噪聲整治方案,組織環保、工商等部門聯合整治縣城煙塵、噪聲污染。
三是積極營造生態人居環境。以“出新城市形象,做美城市環境”為目標,全面加快縣城建成區、新區和工業項目集中區的綠化建設步伐,切實推進生態城市建設。目前,新增城市綠地117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9.85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32.4%。建成了公園風景區、南湖風景區、城市綠地廣場等景觀,極大地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提升了城市綠化品位和檔次。
(作者系中共濱海縣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