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8年10月,中共中央青年工作會議在延安召開以后,中央青委書記兼組織部長陳云號召中央青委的干部走出延安,到全國各地去宣傳抗戰,傳達貫徹中央青年工作會議的精神。于是,在中央青委工作的胡喬木于1939年8月從延安長途跋涉來到長沙。同年11月,經常德進入湘西辰溪,隨后到達湘西安江。胡喬木在湘西境內兩次遭遇國民黨憲兵的盤查,最后智勇脫險。
巧借《英文詞典》智退憲兵
中共湘西工委當時駐在沅陵。但是胡喬木沒有去沅陵,因為湘西到處是機關、學校、工廠,有一派“戰時繁榮”的景象,加之國民黨軍隊軍營關卡遍布,所以不敢四處多活動。胡喬木去了辰溪,到了湖南大學、桃源女中和一些工廠。
湖南大學當時設在辰溪的龍頭垴,中共早在該校建立了支部,并且發展了一批師生黨員,積極宣傳抗日思想,推動抗日救亡工作。胡喬木到辰溪第二天就找了湖南大學的幾個同志在校外一處僻靜的地方開了一個小會,介紹全國的抗戰形勢和傳達中央青年工作會議的精神。
正當大伙在開會的時候,一個國民黨憲兵向他們走過來。此時如果四處逃散就成了“此地無銀三百兩”了,如果突然停止開會更會引起國民黨憲兵的猜疑,大伙不由得緊張起來。這時胡喬木摸了摸上衣口袋鎮定地說:“大伙不要緊張,你們都是湖南大學的學生,我裝成是你們的老師,教你們讀英文單詞吧!”
憲兵走過來問:“你們是干什么的?”
為盡量讓胡喬木少開口露出外地口音,湖南大學一個學生就說:“我們在這讀英語單詞。”
胡喬木見大伙也很鎮定,隨后就跟著帶讀起英文單詞來。可憲兵并沒有離開的意思,也張著耳朵在聽,并且上下仔細打量著胡喬木,最后把目光停留在胡喬木脹鼓鼓的上衣口袋。
憲兵問道:“你上衣口袋里是什么?”
胡喬木不慌不忙地從上衣口袋里取出一本袖珍英文詞典。這本英文詞典是胡喬木從延安帶來的,一路上除了衣服就只有這本詞典。憲兵一見沒便宜可占,就吆喝大伙走開。大伙借機離開后換了個隱蔽安全的地方繼續開會。后來才知道原來大伙開會的那地方正好在國民黨一個軍營附近。胡喬木此次借助《英文詞典》成功脫險。
鄉音露餡舌戰解危
負責湘西青年工作的王鐵錚在辰溪陪胡喬木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胡喬木、王鐵錚和省青委的楊隆譽一同去了安江。從辰溪到安江有80多公里路,出發前,他們為避開嫌疑,沒有走小路,而是光明正大地走大路。不過,上路時,胡喬木建議大伙都換穿了長衫,胸前戴上校徽。

走在去安江的路上,胡喬木說:“我與鐵錚同志是表兄弟,萬一出什么事,楊隆譽同志就出面解解危。”
王鐵錚驚奇地問:“咱倆一個江蘇,一個山東,怎么成了表兄弟了?”
胡喬木指了指別在胸前的校徽牌說:“就這么著,我們都是教書的,不是師兄師弟么?”原來是這樣,三人都笑了起來。
從辰溪到安江,他們三人沿著公路有說有笑地走,公路上的憲兵來往不斷,見他們三人一身教書先生模樣,憲兵也就沒找他們的麻煩。只是到了一個哨卡虛驚了一場。
那天他們三人走到一處哨卡,碰到國民黨憲兵一個班,為首的憲兵班長看到胡喬木就攔住問道:“你們是什么人?去哪里?”
胡喬木說:“桃源女中的老師,去安江開教育工作會。”
胡喬木的外地口音引起了憲兵班長的注意,緊跟著問胡喬木“你是哪里人?來湘西干什么?”
胡喬木鎮定地回答:“我是江蘇的,在湘西教書。”
憲兵班長更加疑惑地問:“江蘇的?大老遠跑到這里來教書?”
胡喬木說:“對呀,我來女中幾年了!”說完,胡喬木有意指了指胸前的“桃源女中”牌牌。
這時一個憲兵建議先把他們帶到營房再說。
此時,隨行的楊隆譽連忙出面說:“長官,這兩位先生都是我的同事,是桃源女中外聘了多年的教師,自從女中遷來辰溪后,他們也跟著遷過來了。我們現在正準備去安江開教育工作會。”
為首的憲兵聽楊隆譽一口湖南本地口音,見他們都戴著“桃源女中”的校徽也就走走過場地盤問了幾句后就放過了他們。
胡喬木擺脫了這次險境后一路順利。夜晚,他們在一位貧農家的稻草堆里借宿一晚。由于沿途未遇上車,胡喬木等三人就這樣步行到了安江。在安江辦完事后經邵陽去了長沙。隨后在長沙召開了省青委工作會議。胡喬木在會上傳達了中央青委工作會議精神,圓滿地完成了中央青委分派的工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