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成性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資源、學習方法、教學效果等都將呈現出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學時,通過情境的創設、資源的呈現、活動的組織與開展,以及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調控與推進,構建起動態生成的新課堂。
一、教學資源的動態生成
課程不是靜態的文本,教材內容不是惟一課程資源。數學教學資源包括靜態的教學資源(如教材、相關文本資料、各種教學設備等)和動態的教學資源(如教師教學時的靈感、教學機智和學生的學習感受、情緒變動、突發事件等)。為使數學課程從靜態的知識型轉向動態的生命型,對靜態的數學教學資源,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取舍增刪,做出適當的“裁剪”。對教材內容進行“二度加工”,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出發去拓寬教學資源的內涵與外延。對動態的數學教學資源,教師要善于抓住并加以利用,從而使課堂充滿活力。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教師先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再引導他們通過觀察、比較、探索,從而發現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圓柱的體積的三分之一,推導出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這時,有學生提出質疑:“剛才的實驗與書上的實驗都只能說明圓錐的容積是等底等高圓柱的容積的三分之一,而不是體積。”這時教師充分利用這個生成的教學資源,反問道:“若等底等高的圓錐與圓柱是實心的物體,那么,大家想一想怎樣算出圓錐的體積?圓柱與圓錐之間又有什么關系?”這時課堂活躍起來,學生又投入新探索之中,激活了課堂教學。
二、學習方法的動態生成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利用學習資源,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而學習方法正是學生在建構自己的知識過程中動態生成的,而不是可以獨立于意義建構過程之外由教師傳授而獲得的。這要求教師在挖掘教材的內涵和拓展文本外延過程中,使學生不斷生成新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生成學習方法。同時,由于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教師要不斷鼓勵他們發揮獨立性和創造性,從而促使他們生成自己特有的學習方法。如,在教學“服裝搭配中的數學問題”時,教師用多媒體出示:“三件上衣,兩條褲子。問:有幾種穿法?”
生:第一件衣服和第二條褲子搭配起來比較帥。
生:第二件衣服和第二條褲子搭配比較好,顏色淡雅。
生:第三件衣服和第一條褲子搭配顏色比較好看。
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搭配方法,那么到底有幾種穿法呢?(學生有說3種,有說6種。)
師:有的說6種,有的說3種,能不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搭配的方案記錄下來。
……
這樣通過各種形式的整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總結出一般的方法。即第一條褲子與三件衣服配搭有3種,第二條褲子與三件衣服也有3種,從而使他們掌握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
三、教學效果的動態生成
數學教學應該讓學生在充滿靈感、激情、體驗的交流互動中,擁有一種精神、一種態度、一種不懈的追求。學生在學習數學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體驗知識形成過程。例如,在學習了乘法的計算之后,可安排如下活動:某花店有若干種價格不同的花,讓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面對這樣的素材,學生會提出不同的問題。如5支玫瑰多少錢?10元錢可以買哪些花等等。這樣的數學教學不僅讓學生提高運算能力,還能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為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讓他們感受數學就在身邊。這也充分體現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元洪師范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