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伯納曾有過這樣精辟的論述:“兩個人,每人有一個蘋果,交換一下,仍是每人一個蘋果;兩個人,每人一種思想,交換一下,每人就有兩種思想。”在新課程改革下,這句話就更充分說明交流是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作為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創設條件,引導學生學會交流。
一、與教材交流
教材是學生學習時的第一位教師,它不僅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提供很多學習信息,而且引領他們掌握思考的方法。學生在與教材交流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受到啟發,同時也能對教材進行再思考,甚至質疑,進一步拓展思維發展空間。例如:教學 “求兩個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時,教材中蘿卜娃娃和西紅柿娃娃分別提出了問題“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和“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意識到這兩個問題的含義實際上一樣的。經過學習后,學生產生了疑問:“既然是同樣的意思,書上為什么還要分不同的問法?”于是學生間又多了一個進行交流的機會。經過交流、討論,他們明白了思考問題時,可以從“女生比男生多幾人”推想出“男生比女生少幾人”,這是思維轉換的過程。這樣學生與教材交流,既鞏固了知識,又拓寬了視野,為今后學習數學和運用數學知識打下了基礎。
二、與學生交流
好的數學課堂,教師要創設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應該為學生提供一個交流、討論的平臺。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對所學到的知識進行交流。在自由交流中,學生能獲得多次的修正、評價、支持、啟發,進而迸發新的靈感,實現真正有價值的學習和發現。例如,教學“加和減(一)”的例1“45+30”時,教師先從情境中引出問題:大客車和中巴共有多少個坐位?(45+30)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有的學生認為,“從45開始,十個十個往后數”,有的擺一擺,嘗試用小棒擺出結果,有的看著書,模仿書上的撥一撥尋找答案。有了這些探索的基礎,教師引導學生自由交流,將各自的想法說給同桌或學習小組的同學聽,然后再全班交流(交流時教師作適當點撥、引導、啟示)。學生在交流中發現,在計算“45+30”時,無論是十個十個地數,還是擺小棒、撥算珠,實際都是先把40和30相加,然后再加上5(70+5=75)。學生不斷交流、積累、修正、發現,教師再輔以恰到好處的引導啟發,引領他們經歷著兩位數加整十數的算法的探究過程。
三、與教師交流
新課程理論強調,在學習活動中,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走下講臺,蹲下身子,與學生平等交流。要實現平等交流的關鍵是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保護學生稚嫩的發現、美麗的錯誤,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言,敢于發現、交流。學生的發現也許是幼稚的、膚淺的、錯誤的。但只要教師耐心傾聽,精心點撥,熱情鼓勵,讓學生的發現由朦朧到清晰,由膚淺到深刻,學生就一定會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例如:在教學“加和減”例2“45+3”時,有學生計算的結果是“75”,教師不要急于否定,或請其他學生幫助,或出示“45+30=?”,而是讓學生說出結果,然后引導比較:“45+3”和“45+30”有什么不同?學生豁然開朗。教師與學生討論、比較、交流的過程,其實也是在引導全班學生在比較中形成共識:十位上的數要和十位上的數相加,個位上的數要和個位上的數相加。
交流是有效學習的方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條件,使學生有機會在學習中獲得信息,并將這些信息和體驗傳達給他的學習伙伴,共同成長進步。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溪橋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