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已成為課程改革的熱點課題。面對這一課題,教師是以“預設”掩蓋生成,一味“走教案”,還是敏銳地捕捉“生成性”的資源,使之成為新的課程資源?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一 、善待“生成”
有些教師在公開課上對某幾只高高舉起的小手是視而不見的。他們真的沒看見嗎?不是。因為這些教師有不得已的苦衷:平時這些孩子就愛打“橫炮”,讓他們發(fā)言,如果自己在公開課上處理不當就會很尷尬,還是“目中無人”為好。這恰恰反映了教師“走教案”的僵化課堂觀。他們怕打亂既定的教學程序,只好讓“死”的“教案”限制和支配“活”的學生,害怕“生成”。這樣的課堂怎能煥發(fā)生命的活力呢?
一位教師教學“正反歸一”整合課時,出示課件,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
師:小明到同學家借了《故事大王》。這本書共有500頁,要求在10天時間內歸還。結果,小明前3天看了120頁,照這樣計算,他能如期歸還嗎?如果不能,你認為該怎么辦?
生:我可以挑選最精彩的章節(jié)看,時間一到就歸還。(有學生反駁:如果這本書每一章節(jié)都非常精彩,該怎么辦?)
生:10天時間到了先歸還,因為做人要守信用,以后再向他借來看。
師: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
生:后面幾天可以看得快一點。
師:那么后面幾天又該看得多快?請動動腦筋。
生:我認為前3天看得太慢。
師:那么,你認為前3天應該看多少頁,才能保證按期歸還? (學生議論得越來越熱鬧了。)
生:如果前3天看150頁,照這樣計算,這本500頁的故事書,就剛好在10天內看完。
對于在課堂中生成的問題不要害怕,我們要高興,要歡迎,要善待“生成的問題”。教師專業(yè)化的發(fā)展程度是決定處理課堂生成成功與否的關鍵,也是教師面對“生成”是否有底氣的前提。
二 、尋找“生成”
在課改下課堂不再是一出按教案走的“情景劇”,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出現(xiàn),使課堂出現(xiàn)了一個個“生成點”。教師如果能夠充分運用教學機智,巧加選擇、聚焦,充分利用“生成出來的教學資源”,不愁一堂課不成為充分生成的課。
(一)善待學生的錯誤
數(shù)學課上有時學生會出現(xiàn)一些錯誤的方法,如果這個錯誤方法有較大的教學價值,那么教師就應捕捉這個“錯誤”,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討論,從而發(fā)揮生成教學資源的價值。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一般應用題”之后,設計了一道練習題:曙光小學今年春季植樹,六年級栽樹78棵,比五年級栽的棵數(shù)的2倍還多6棵,五年級栽樹多少棵?結果學生出現(xiàn)三種做法:①78×2+6;②(78-6)÷2;③(78+6)÷2。教師讓學生分別說出列式的理由后,并沒有馬上給予評價,而是讓他們寫出本題的數(shù)量關系。六年級的棵數(shù)減少6棵是五年級栽的棵數(shù)的2倍,則正確列式應是②(78-6)÷2。在這之后,教師要求學生針對自己原先的錯誤列式改編應用題,并把改編的應用題抄在黑板上(題略)。
這樣,有意識地從錯誤列式出發(fā),改編應用題,使所列算式符合改編后的應用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使類似的錯誤不再重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順應學生的需求
教師的“教”從根本上來說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必須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使師生、生生之間產生心靈碰撞,數(shù)學教學的實效性才能真正得到加強。如一位教師教學“圓的認識”時,先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揭示課題:“圓的認識”。
師:你能利用身邊的一些工具在紙上畫個圓嗎?(學生動手試畫,有的學生用圓規(guī)畫;有的學生沿著圓形物體邊緣畫。)
師:你們是怎樣畫出來的?
生:我用圓規(guī)畫。把圓規(guī)的一腳固定,另一腳圍繞固定點旋轉一周就畫成了一個圓。
生:我把圓規(guī)的兩腳分開,圓規(guī)的一腳不動,捏著紙轉動也畫成了一個圓。
生:我沿著硬幣邊緣畫一圈就畫出一個圓。
師:用圓規(guī)和借助實物這兩種方法畫出的圓有什么不同嗎?
生:一種有圓心,一種沒圓心。
生:怎么會沒有圓心?
師:怎么找圓心?
生:(邊說邊拿著圓片上來大顯身手)把沒有圓心的圓形紙片對折,打開,再對折,再打開……中間的交點就是圓心。
師:是這樣嗎?大家再找一找半徑與直徑,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這時全班學生都動起來,去找半徑、直徑,還自豪地說這部分知識不要老師教,自己能夠理解半徑、直徑、圓心等概念及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
生成的課堂是精彩的。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獲得了多方面的滿足和發(fā)展,教師的勞動也閃耀著創(chuàng)造的光輝,師生都能感覺到生命活力的涌動,這才是我們教學的理想境界。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元洪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