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分析:
1.課文中故事發生的年代距今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但故事仍然有現實意義。課前教師應引導學生收集資料,了解課文的背景。
2.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收集資料的途徑太少,很難了解到課文所在年代的背景。因此教學前,如果學生拿不出資料,教師可將查找所獲資料與學生交流共享。
3.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課前預習的能力,并且在預習中能夠自主識字,理解詞語含義。因此本節課理解詞語不是重點。我打算在學生原有語文能力基礎上,把指導學生抓重點句理解課文內容作為重點。
4. 在以前的語文課堂上,我與學生從未觸及過反問句這種句型,針對不同的情況,我打算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學,我在預設中將會做一一說明。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自讀課文,交流討論,領悟“掃一室”與“掃天下”的特別含義。
2.引導學生反復讀課文,感悟反問句的意思,將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3.能找出“但”字連接的轉折句式。
4.使學生感悟理解“掃一室”與“掃天下”的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設置懸念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一粒米、一滴水有多大作用嗎?
師:課前老師做了深入細致的調查,同學們請看。
(多媒體出示:水一滴滴地流掉,米一粒粒被扔掉的場景及以下數據。)
如果我們每人每天浪費一滴水,我國13億人口就會浪費13億滴水,相當于260噸水;如果每人每天吃10千克的水,這些水可供1人吃
26 000天,也就是70年;如果每人浪費一粒米,全國每天浪費掉13億粒米,一粒米大約重0.025克,這13億粒米大約重32.5噸。假如一人一天能吃0.75千克米,這些米足夠一人吃大約43 000天,也就是大約120年。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白一粒米、一滴水雖少,但聚集起來卻是不可忽視的,從而使他們初步體會大與小的關系。)
師:看到這組數據你想說些什么?今天我們就進入11單元“大與小”的學習。(師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課題“掃一室”與“掃天下”寫得大一些,為了使學生從感官上體會兩者意義的不同,但又存在著一定的辯證關系。)
師:(手指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課文。
師:看到課題,你最想知道什么?
(設計意圖:使學生能帶著問題去讀課文,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做好準備。)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帶著你們的問題,出聲地朗讀課文。在課文讀通、讀順的基礎上,用你喜歡的方式圈畫出與你們的問題有關的語句。(學生讀文圈畫。)
根據學生預習效果的好壞,采取不同的方案:
方案一(預習效果較好):
師:誰能說說自己讀文后的感受。(師相機梳理學生的問題,引導閱讀理解的方向。)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談自己的感受,達到相互交流補充的目的,同時教師適時點撥引導,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師:你們所談到的都與課文的哪幾段有關系?
師:請你仔細讀3到5段,想一想在這幾段中,你打算解決哪些問題?
師:你們提出了那么多問題,打算怎么解決呢?
師:自由尋找合作伙伴,在小組內交流討論要解決的問題。(學生交流討論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間的交流補充以及教師的點撥指導,對于課文中的難懂詞語、問題,學生自然而然就領會了。)
師:通過我們剛才的分析,你們認為我們在讀這三段時應該讀出什么樣的語氣,誰想來讀一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讀完后,請同學們談談你的感受。(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評價。)
師:(當學生在朗讀中讀出不同的語氣時)你們聽出他們讀出什么樣的語氣了嗎?為什么這樣讀呢?
(設計意圖:意在了解學生對人物特點的理解、感悟情況,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方案二(預習效果不好):
1.學生交流課前提的問題。
2.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不明白的問題或詞語,在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
4.分角色朗讀。
5.進行朗讀評價。
三、品味感悟,激發思考
師:課文中的薛勤想對陳蕃表達自己什么看法呢?(生會讀出薛勤原話:你連一間小小的屋子都不掃,又怎么去掃天下呢?)
師:這句話應該怎樣去讀比較好呢?請你們反復讀一讀這句話,并試著把這句話放在段落中讀一讀。(學生讀,其他學生評價。)
師:這個句子我們能換個說法,而又不改變原意嗎?
師:同學們知道這叫什么句型嗎?
(如果沒有學生能說出這是什么句,我將預設一。)
師:這種類型的句子我們叫它反問句,改完后的句子叫陳述句。
師:再來讀一讀這兩個句子,你覺得哪個句子表達效果更好些?
(如果有學生能說出這種句型,我將預設二。)
師:你還能舉出這種類型的句子嗎?
1. 學生舉例后,引導學生再做改句練習,并說一說改后的句子叫什么。
2. 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哪種句子的表達效果好,并討論:課文中為什么用反問句來表達。
師:現在你們知道“掃一室”與“掃天下”的真正含義了嗎?
師:同學們想沒想過要做“掃天下”這樣的大事,你是怎樣對待小事的?
(設計意圖:因勢利導,由課文中的小事大事引申到學生生活中的小事大事,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大與小的辯證關系。)
四、拓展延伸,總結全文
師:你覺得陳蕃是個怎樣的人?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看看課文中的薛勤是怎么評價他的?
(設計意圖:此處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發現“但”字連接的轉折句式。)
師:你們來讀一讀這一句,這個句子前后意思一樣嗎?哪個字連接前后句,這個字起到什么作用?
師:用一個“但”字連接前后意思相反的句子,起到轉折作用,課文中還有這樣的句子,你能找到嗎?(學生尋找并交流。)
師:學習“掃一室”與“掃天下”對我們小學生有什么意義呢?
(設計意圖:此處設計的目的是使課文的思想內容得到提升,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掃一室”與“掃天下”的深刻含義及現實意義。)
師:同學們能用一些名言警句來總結所感悟到的這個道理嗎?(生總結。)
師: 請同學們把這幾句名言抄寫下來,希望你們能用這些名言時刻提醒自己,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走好人生中的每一小步,這樣才能跨出人生中的每一大步。(送給學生兩幅軟筆書法的名言條幅掛在班級。)
【總評】
這是一節特點鮮明的學生自主學習的語文課。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通過親自讀一讀、評一評、議一議,讓他們不僅學會了知識,還學會了方法,培養了他們的分析能力、思維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
新課伊始,教師通過米粒、水滴,使學生初步認識了大與小的辯證關系,激起了他們讀文的興趣。同時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逐步培養了一定的讀書方法。
在讀文后,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時間。在學生間的互動交流中,學生自主地理解了一些重點詞語,并掌握了一定的理解詞語的方法,為后面理解課文的深刻含義掃清了障礙。
本設計后面各環節銜接緊密,過渡自然,由文題含義引申到學生身邊的大事小事,使學生切身體會到了“掃一室”與“掃天下”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