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啞學校的口語教學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有聲語言或有聲語言的發音器官的運動形態,對聾啞兒童進行的發音、發話看話、傳播知識、恢復和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教學。
口語教學作為一種教學形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用助呼設備是培養有殘余呼力的聾啞兒童獲取語言的主要途徑。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主觀方面:1. 目前,有些學生還沒有形成有聲語言的可能性。2. 需要一定的語言環境。
客觀方面:1.口語教學需要各科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2. 語言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字、同音詞。如:“手指——手執”。3. 有些詞發音口形則在口腔內部顯示。如:“知識”、“語文”等。
這對聾啞兒童的口語學習帶來很大困難,那么如何進行口語教學呢?
一、抓好漢語拼音的發音
拼音是聾啞兒童學習發音說話、識字和正音的工具。聾啞兒童掌握有聲語言必須先掌握拼音,學會了拼音,才能借助這個工具學說話。運用手指語形成和提高口語能力,就能借拼音掌握字音,進行實際交往。我采取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教學:
1.觀察法:這種方法就是指教師先示范字母讀音,讓學生觀看教師口型,并利用小鏡子仔細觀察自己的舌位、口型是否與老師相似,來模仿發音。如教單韻母時,我提示學生看我的發音嘴唇和變化,先把嘴唇張開得充分一些,讓學生看清后發ɑ,然后變化唇型發o、e,為了便于學生觀察,我示范時故意把動作適當夸張。
2.比較法:比較法就是指在教學中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聲母、韻母放在一起,比較其異同的一種方法。如b與p,比較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基本相同,主要區別在不送氣和送氣上。讓學生通過比較,掌握發音方法。
3.觸感法:觸感法就是利用學生的觸覺來幫助學生發音。如教聲母m時,這個字母是唇音,氣流從鼻腔通過,不易掌握。在教學中除顯示口型和聽力辨析外,讓學生按住一鼻孔,讓氣流從另一個鼻孔送出,手指會感到氣流的振動,發聲時手會感到振動。經過反復嘗試,就能準確地發出m的音來。
4. 演示法:演示法就是運用手勢等輔助手段做必要的演示。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發音要領。例如,教平舌音和翹舌音時,可以用手勢加以說明,前者手掌向上平伸,后者四指向內卷起。
二、進行看話訓練,提高語言能力
進行口語教學必須教學生看話,這對聾啞兒童具有特別重要意義。離開看話,就談不上用口語進行教學,學生也無法接受教師的講授,影響教學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1. 由詞到句的教學。看話教學要以詞或完整的句來進行,而不能以聲音為單位。因為聲母韻母發音單調,不少口型相似,難以區別,所以一開始就要注意看詞的口型,隨著句子的出現,再將詞組改成句,顯示口型,讓學生認、看、讀。
例如:我在教“桌子”、“黑板”等詞時,先讓學生認真觀看我讀詞的口型,并用小鏡子讓他們模仿我的口型,學習發音,再讓一名學生演示詞語口型,讓其他學生觀看他演示的對不對,進而加強學生對詞語口型的掌握程度。
2.積累語言。聾啞學生只有掌握豐富的語言材料,才能理解別人的語言,看懂別人說的話。對于學過的詞句,我盡量讓學生背誦、默寫下來,這樣久而久之,學生的語言就會豐富起來。
例如,一開學,我就把學生的名字、老師的稱呼、學校里各種場所、急需的生活常用詞語寫在卡片上,掛在教室醒目的地方。通過反復看卡片、對口型、學說,使他們在字型、口型和意義之間建立聯系。現在,我班大部分學生對所學詞語和句子掌握得都比較好,對于那些簡單的句子,如,“放學了”、“你回家吃飯吧”、“你把門關上”等學生都能看懂。
總之,口語訓練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作,只要我們各科教師及家長共同努力配合,口語教學是一定會達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單位:穆棱市特教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