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上冊)~六年級(下冊),于2002—2005年分別報送國家義務教育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會審查,已于2005年5月通過最終審核,成為國家正式批準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
該套教材著力體現課程標準提出的語文課程理念,突出時代特點,反映了人類共同關注的自然、環境、和平等重大問題。注重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培植愛國情感,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并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該套教材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在教材的彈性、開發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拓寬語文學習渠道及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體現了小學語文教材創新的有機統一。
鑒于此套教材的使用面在2005年秋季將進一步擴大,現將本套教材一年級上冊的編寫情況及教學建議介紹如下,以為初次使用這套教材的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提供一定的幫助。
本套教材一年級(上冊)在總體上分成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入學教育(3課);第二部分:拼音與識字(15課);第三部分:識字(共6組,分別安排在“拼音與識字”及閱讀單元后);第四部分:主題單元(共5個單元)。
一、入學教育
(一)教材介紹
“入學教育”共有3課,其內容分別為:我們愛學校;語文大課堂;寫字讀書的姿勢。“入學教育”以生動、活潑的圖畫為呈現方式,其編寫意圖是:
1.在兒童學前口語水平的基礎上,引導兒童在新的學校環境中敢說愛說,初步規范學前語言。
2.通過觀察圖畫,說說、走走、看看、做做等活動,了解學校。
3.引導學生認識學習語文的新課堂,向學生滲透“生活處處可以學語文”的大語文觀念。
4.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寫字的習慣。
(二)教學建議
1.“龍龍”和“文文”貫穿全套教材主要學習環節。
在“入學教育”之前先要將這兩位小伙伴介紹給學生,然后將龍龍和文文寫給小同學的信讀給學生聽,調動學生對學語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創設開始學習語文的濃厚氛圍。
2. 稍加小結即可進入以“我上學了”為主題的“入學教育”單元。
“入學教育”學生活動的要點是“看”、“說”和“做”。“看”主要是觀察圖畫,要引導學生對教材上的圖畫認真地觀察;“說”就是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說說圖的內容是什么,圖上的人在說什么,做什么;“做”可帶學生在校園里走走、看看,熟悉一下學校的新環境,練一練敬禮、問好、翻書、讀書寫字姿勢等。
3.“入學教育”部分教師的講解和總結很重要。
要在講解和總結中將“熱愛學校”、“尊敬老師”、“文明禮貌”、“生活中處處都可以學語文”、“養成良好的讀書寫字習慣”等觀念滲透給他們,使他們初入學就對學習語文留下一種觀察性的正確意識,為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二、拼音與識字
(一)教材介紹
為了充分發揮漢語拼音幫助學生識字的作用,本冊教科書在“入學教育”之后安排了15課“拼音與識字”的教學內容。考慮到漢語拼音對初入學的兒童來說,比較枯燥和抽象,教科書特別注重為兒童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情境,引導兒童在游戲中找到學習拼音的門徑和規律,并把學拼音、識漢字及學語言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充分地感受到學習拼音的樂趣,在輕松學習中獲得知識。
(二)“拼音與識字”部分編寫的特點
1.多元化的靈活多樣的字母呈現方式,引導兒童運用多種方法學習字母。
(1)用兒歌描述字母的音形:
(兒歌一)
嘴巴張大ɑ ɑ ɑ(字母讀音及發音口型)
公雞唱歌o o o(字母的發音)
水中白鵝e e e(字母的音與形)
我學拼音多快樂(培養兒童學拼音的興趣)
(2)創設情境引出字母:
提供一幅情境圖畫,如爸爸媽媽帶我上山坡看大佛(瀏覽觀賞文物古跡),引出b、p、m、f,引導學生感悟情境、詞語、音節與字母的聯系。
(3)讀多功能兒歌學字母:
(兒歌二)
蜻蜓低空飛。
魚兒水上跳。
螞蟻忙搬家。
長蛇溜過道。
烏云布滿天。
大雨要來到。
兒歌的多功能作用表現為:可引出要學的字母;可用來復習學過的字母;可從中找出音節拼讀或整讀;可利用拼音自主識漢字;可激發兒童興趣,引導閱讀,發展語言;可從兒歌中學到科普知識等。
以上列舉的幾種方式僅為本冊教材中字母呈現方式中比較典型的幾個例子。這些呈現方式,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有利于激發兒童學習拼音的興趣。
2.降低教學難度,體現教學要求的多層次,以適應不同程度、不同地區師生的教與學。
這一特點主要體現在教科書為音節的學習提供了多種方法:①連線拼讀;②音節不出現連線,用變化的色彩分開聲韻母(可拼讀,也可整讀);③帶介音的音節,書中同時出示三種方法,一是聲母、介母與韻母三部分連讀,二是聲介合母與后隨韻母連讀,三是聲母和帶介母的復韻母連讀。用哪種方法進行教與學由師生自主選擇。
3.游戲性的趣味練習,寓練于樂,及時鞏固拼音知識。
教材中的拼音鞏固練習多是在游戲中進行的,使傳統拼音教材枯燥單一的練習面貌煥然一新。主要游戲形式有:摘蘋果,連一連,我幫小動物拼一拼,我比小猴子摘得快,找朋友等。也希望教師在教學中多探索更好的游戲活動方式。
4.在“拼音與識字”中安排了兩個“語文七色光”,及時進行拼音知識的階段性復習鞏固,注意通過趣味游戲的方式,提示學習拼音的學習方法。
如針對“ü”上兩點規律這一難點,安排了小ü見了n與l淚珠滴了兩大顆;小ü見了j、q、x擦干眼淚笑嘻嘻”這樣形象有趣的練習。“語文七色光”承上啟下,既總結了前面的拼音學習內容與方法,又為下一步的拼音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邊學拼音邊識少量漢字(共安排了61個只識不寫的字和12個會識會寫的字),注意學拼音、識漢字與學語言的有機結合。
這些漢字是從長期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也是從學生常用字表中選取的。這樣識字提早起步,同時使拼音在識字中得到鞏固和應用。
6.通過學生導學的方式,激發兒童學習興趣,引導兒童發現規律,自主學習。
如“我跟老師學字母”,“我喜歡學兒歌”,“我會拼圖”等。
(三)教學建議
1.注重創設情境,寓教于樂。
課程標準要求努力增強漢語拼音教學的趣味性。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注重利用課本中的圖畫、故事、多媒體課件、投影儀等教學手段,把學生帶入一個生動的情境之中,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情境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 1 )重用課本插圖,創設情境。
教材中的插圖有許多有情境意義,是為引出字母和強化字母印象相應設置的情境。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這些插圖的作用,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情境。
( 2 )編生動有趣的故事,創設情境。
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喜歡聽故事這一心理特點,編一些能生動地反映教學內容的趣味故事,營造愉悅的氛圍,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如教學第9課整體認讀音節“yi wu yu”時,可以編成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天,韻母i、u、ü三個小朋友要到公園去玩,可是他們三個年齡太小又不認識路。怎么辦呢?他們就請聲母y和w帶路。聲母y帶著小i一塊走了,成了音節yi;聲母w帶著u走了,成了音節wu。韻母ü沒人帶急哭了,滴出了兩滴眼淚。聲母y見韻母ü哭得很傷心,就來到韻母ü身邊,安慰它說:‘好吧,我帶你去玩,但你得把眼淚擦干凈,不許哭。’韻母ü擦干了眼淚,成了音節yu,高高興興地去公園玩了。”這樣把知識化為生動有趣的故事,學生對整體認讀音節接受得快,并能對韻母 ü 跟在聲母y后面時要去掉兩點引起重視。
( 3 )利用語言、動作,創設情境。
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生善于模仿又愛動的特點,利用語言與動作的結合創設愉快的學習情境。如在學習音調符號時,可與學生一起將看圖、做手勢與語言配合起來,就會很輕松地掌握音調符號的規律:“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兒,四聲降。”這樣,學生口、耳、手、腦并用,多種器官協同活動,化難為易,輕松突破了教學難點。
2.充分利用兒歌,強化字母和音節的掌握。
利用生動、有趣、形象而有教育意義的兒歌學習拼音,是本套教材“拼音與識字”部分的突出特點。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形式多樣的兒歌,增強拼音教學的趣味性,提高拼音教學效率。
( 1 )利用兒歌學習字母。
如教學第一課“ɑ o e”,通過兒歌(見上文“兒歌一”)不僅讓學生準確掌握了ɑ、o、e三個字母的發音口型和要領,也從中得到了獲取知識的快樂。
( 2 )利用兒歌區分形近的字母。
如兒歌“傘把兒朝下t,傘把兒朝上f。剪刀尖朝上,db不會忘,剪刀尖朝下,qp認不差。”
( 3 )利用兒歌熟記拼寫規則。
如兒歌“韻母ü見到n和l,淚珠掉了兩大顆,韻母ü見了j、q、x,擦干眼淚笑嘻嘻”。也可以自編兒歌:“j q x, 三兄弟,從不和u做游戲。韻母ü,有禮貌,見了j q x就脫帽。”
( 4 )充分發揮兒歌的多功能作用。
如兒歌(見上文的“兒歌二”)一方面引出了要學的新字母y、w,復習已學過的字母,找出整體認讀音節yi、wu、yu,用拼音自主識字,還通過兒歌,激發了兒童學習拼音的興趣,發展了兒童語言;一方面從大雨來臨前的景象,學到了科普知識。
漢語拼音教學中的兒歌,不單單是引出拼音字母及音節趣味學習拼音的形式和手段,也是提前閱讀的起步。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拼讀兒歌養成連讀詞語和句子的習慣,逐步提高直呼音節的能力,同時無意識記一些簡單的漢字,并明白一些事理。
3.適當增加鞏固練習游戲方式。
在玩中學,在樂中學,是孩子最愿意接受的方式,因此也是學習和鞏固的最重要方式。由于教材容量有限,盡管盡力安排了各種游戲式的學習和鞏固練習,但對知識的強化力度還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教師多設計一些有趣且高效的游戲活動,以強化知識的掌握。“找朋友”、“摘蘋果”、“采蘑菇”、“擂臺賽”、“開火車”等活動形式都是很好的游戲方式,在教學中可以廣泛使用。
4.引導學生運用規律,自主學習。
“學會學習”的核心內涵就是自主發現規律,運用規律進行自主學習。在拼音學習階段,教師就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大量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發現規律,掌握規律,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教材中設計的“我會讀”、“我會寫”、“我會講”、“我會認”、“我會編”等項目,都是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一目的出發的。所以,教學中教師要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教學第14節課前鼻韻母《ɑn en in un ün》時,可以不將這些韻母的發音直接教給學生,而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前鼻韻母的成音規律,嘗試主動學習。可先用設問方式“你們發現了什么”來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學生經過觀察就會發現,這5個前鼻韻母尾音都是“n”,然后通過示范讓學生了解“ɑn”是由單韻母“ɑ”和韻尾“-n”連讀而成。在感悟前鼻韻母的發音規律和發音方法后,其余4個前鼻韻母的教學,學生就可以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運用這種方法自主學習了。
5.合作交流,互幫互學,提高效率。
由于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前已經不同程度地學過漢語拼音,不同幼兒園和學前班的教學方法又五花八門,所以導致小學生入學初學拼音的厭煩心理和掌握拼音的程度參差不齊。為了有效地克服這些弊端,教師應帶領學生創設一種“互幫互學,合作交流”的氛圍。通過“互幫互學”,讓拼音能力較強的學生把較差的學生帶起來;通過“合作交流”,實現資源共享,讓每位學生都能選擇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樣不但可以大大提高拼音教學的效率和鞏固程度,而且會逐步使學生自己找到學習拼音的門徑,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
6.學以致用,及時鞏固。
拼音學習的目的重在運用。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拼音的工具作用,并及時鞏固拼音知識,教師應積極建議學生把自己接觸到的人、事、物等用拼音記錄和積累起來,也可以鼓勵學生運用學過的拼音夾雜會寫的漢字試著寫話。
7.堅持拼音教學的整體性原則。
教學聲韻母或音節時,提倡從語言中提取,整體把握。一般的做法是:由圖畫情境引出語言,由語言引出音節詞,再由音節詞引出要分析的音節,并用音節組詞、造句,使所學的字母或音節回到語言中去,實現學用結合。
8.做好階段性鞏固與長期學習的整合。
拼音讀寫能力的形成和熟練是一個長期的漸進性過程。因此,拼音教學除每一課的學習要穩扎穩打,并注重階段性的總結、鞏固之外,還要做好長期學習的準備,使學生在長期的讀寫實踐中逐步形成拼(整)讀能力。
三、識字
(一)教材介紹
本冊教材認真落實課程標準中對識字的要求,力求用兒童熟知的語言素材作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教給他們識字方法,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識字。
本冊識字教材編寫的主要特點是:總結長期以來我國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經驗,采取了多元化的識字方式,開辟了多種識字渠道。主要表現在:
1.在閱讀教學中識字,識寫分開,多識少寫,逐步達到識寫統一。
2.單編識字教材,配合在各單元后(本冊編有6組識字,共12課)。
這些單編的識字教材有兩條線索:一是識兒童身邊的、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名稱,體現了生活中處處可以識字的理念;另一條線索是利用漢字規律識字,使兒童在認識漢字規律的同時運用規律,自主識字,多識快識。這兩條線縱向貫穿本年段的教材中。
本冊體現漢字規律的主要呈現方式有兒歌、韻語、分類提示規律等,主要形式有:
(1)會意字。如小大尖、日月明、一火滅、二木林、三木森、二人從、三人眾……
(2)形聲字。如:
天氣晴,河水清,草青青,立蜻蜓。
小青蛙,大眼睛,呱呱叫,不安靜。
捉害蟲,不用請,保莊稼,好衛兵。
(3)還有一類字是選擇兒童常用字表用字頻度高的字,意境優美的詞串,組合成優美的畫面,使學生在讀詞串體會意境的同時,提高審美品位,掌握漢字。
①天上一片白云 ②陽光在花上跳著
水上一片白帆 月光在水上游著
白云白帆星光在天上閃著
兩個伙伴燈光向孩子笑著
識字教材中的字,是以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的兒童常用字表和當代中國人3 500個姓氏中使用頻率最高的19個姓氏等資料為根據的。
本冊教科書共安排認字329個,其中寫字134個,比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識字最低線高。加上教材中大量地引導學生自主識字,識字問題可超過課程標準的要求。
本冊教材十分注重為兒童打好識字寫字基礎。教材在拼音部分就已經開始系統地安排漢字筆畫、筆順、偏旁部首等基礎練習,并在每課后安排了寫字的筆順練習,引導兒童寫好漢字。
另外,本冊教材十分注重結合詞語鞏固識字,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這有利于積累,同時可有效防止同音字混淆現象。在識字教材后邊,也安排了組詞練習。
(二)教學建議
1.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識字。
學生在閱讀中隨文識字,可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并讓漢字反復出現,達到大量識字的目的。本套教材采用拼音與識字、拼音與閱讀同時進行的編排體例,以識字帶拼音,以拼音帶閱讀和識字的雙向互動方式,為閱讀中識字創造了條件。閱讀中識字一般可采用以下的環節:一是讀課文時,要先借助拼音熟讀課文,再看漢字讀課文,認識的字再看拼音;二是在詞語和句子的教學中,結合詞語和上下文理解字義;三是鞏固練習時落實要求認識的字和要求會寫的字。
2.充分利用兒童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識字。
在識字教學中充分利用兒童學前熟識的語言材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套教材按著這樣的理念,集中安排了多元識字課。如教學《識字二》中姓氏和學校標牌上的字,《識字三》房間物品的名稱時,不但要使學生認識教材上規定的字,還要引導學生聯想與之同類型的更多的字。
3.教給兒童識字方法,使之逐步形成獨立識字的能力。
識字教學的目的絕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教材上規定的那幾個生字,更要教給兒童識字的方法,培養他們形成獨立識字的能力。因此,教學中首先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識字,使他們始終能以積極的方式探索新知;其次,要利用教材中提示識字規律和方法的歸類識字內容(如《識字五》)會意字等),會運用這些規律和方法進行獨立識字。
4.提倡運用多種直觀化教學手段,創設豐富的識字情境,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運用多種直觀化的教學手段,會有效加深學生對字的印象,對識字效率將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識字四2》,識字內容為水果名稱。可采用實物或圖畫的方法,在漢字與實物之間建立起聯系,會明顯提高識字效率。有的字可以編成有趣的小故事,如“游”:一個小孩子(子),戴著游泳帽( ),在(方)形的水( )池里游泳。有的字可以編成歌訣:如“夜”的歌訣:一點一橫長,左下單人旁;右下有個夕,再加一捺要拉長。還可以區別形近字。如“為”和“辦”:一個“力”字加兩點,一個“為”字一個“辦”;“為”字兩點在上下,“辦”字兩點在兩邊。還有的字可以用拆分法來記憶,如“口天吳”、“木子李”等。
5.識字教學應本著“上不封頂,下要保底”原則,鼓勵學生大量自主識字。
教師應以教材中提供的歸類識字和生活識字內容為依托,鼓勵學生隨時隨處在生活中識字。如“姓氏識字”一課中認識了19個常見的姓后,可以提醒學生留心一下親朋好友的姓,就可以掌握許多新的姓氏。平時提醒學生留心生活中經常看到的路牌、商標、匾、廣告牌、店名、電視節目、水果、書籍等。定期舉行識字比賽和交流活動,能大大提高學生識字的數量,調動其主動識字的積極性。
6.及時復習,積極運用,鞏固識字。
識字的鞏固和運用程度是檢驗識字效果的關鍵。要鞏固識字,就必須及時復習。識字課當堂就要有復習鞏固的環節,認字之后兩三天內更要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復習。另外,學過的字要力求在閱讀和寫作中經常應用,這是復習鞏固的重要途徑。首先,教師要將所教內容放入一定的語境中去,把字詞句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其次,認識了一定量的漢字后,要引導學生閱讀兒童報刊和書籍;再次,要及時為學生創造練習和運用新知識的機會。學用結合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教師要有意識、有步驟地示范、引導。如讓學生用字組詞,用詞造句;學說話,學寫話,為學生提供和字詞反復見面的機會,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也提升了識字能力。
7.加強寫字指導,練好寫字基本功。
首先,教師親自示范對學生寫字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其次,學生寫字之初就要特別注意端正寫字姿勢,直至養成習慣。再次,特別重視寫字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培養:一是要加強基本筆畫教學,指導運筆。漢字的基本筆畫有點、橫、豎、撇、捺、鉤、折、提8種。基本筆畫的教學,要直觀,加強示范,讓學生掌握筆畫的位置和開頭,并體會起筆、行筆和收筆以及運筆的輕重、緩急和提按的要領,從而使每個基本筆畫寫得規范。二是要加強獨體字的訓練,定準主筆。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認準并定準主筆,擺布好副筆,做到疏而不空,重心平穩。三是要加強偏旁部首末筆的變化。四是要把握合體字部件的比例。注意指導學生把握合體字各部件的大致比例,使學生的書寫比例恰當、穿插合理、勻稱美觀。五是要引導學生觀察,注意發現問題。隨著學生寫字能力的提高,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把規范字和自己寫的字進行比較,鼓勵學生說出寫每個字要注意的問題,在評議中加強指導,提高寫字質量。六是要把握課程標準對寫字教學的要求,不要把寫字課上成書法課。
教師對寫字的指導要抓住重點,重點指導那些新的、難的和易錯的筆畫和部件,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保證學生有充足的練寫時間。對每個學生要給予適當的鼓勵和評價,以調動學生寫好字的積極性,樹立他們的信心。
8.防微杜漸,注意預防和糾正錯別字。
在學生識字不多且不很鞏固的情況下,學生在寫話、習作等過程中出現錯別字,這是正常的。只要在教學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注意預防,并針對出現的錯別字原因及時進行糾正,學生寫錯別字問題就會得到有效控制。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