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是把音樂的魅力傳遞給他們的必要條件。由于人的興趣是通過實踐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對音樂興趣的培養就得從實踐中獲得。那么,作為教師該怎樣起到這個主導作用,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和發展對音樂的興趣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環境滲趣
長期的實踐使我感到:和諧的環境能使人愉悅,良好的音樂氣氛可以使學生置身于音樂美的熏陶中。在課堂內,教師應創設寬松、民主的氛圍。同時,寬松的教學氣氛中應有嚴謹的教風和學風,這樣,寬松而不渙散,嚴謹而不威懾。兩者結合,構建了一種和諧共創的教學環境,老師愉快地教,學生愉快地學,教學相長,興趣盎然。當然,和諧的環境不僅僅是指課堂的氣氛,還包括課外。如:利用課余、課間、廣播等途徑,播放健康的、優秀的中外兒童歌曲和名曲;定期舉辦講座進行音樂欣賞活動;在櫥窗、教室張貼音樂圖片,利用節假日定期開展歌詠比賽和集體文藝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充滿藝術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保持對音樂的熱情。
二、游戲導趣
愛玩、好動是兒童的天性。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組織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的游戲來引導學生的音樂興趣,因為在游戲中學生非常積極主動。這時有目的地進行音樂的訓練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如:進行音樂節奏訓練,可采用“動物園”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學習興趣。具體是這樣操作的:把各種動物的叫聲模擬成節奏型。然后,教師出示一種動物,讓學生模仿叫聲并表演,要求節奏正確。學生都希望能在老師面前表現良好,這樣既滿足了他的表現欲望又培養了他的興趣,同時還調動了他的主動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還可以進行猜謎語(歌曲名、音樂家、器樂)等游戲活動。當然,游戲是多種多樣的,關鍵是教師要巧妙設計并組織好。
三、事物激趣
音樂作品常以模擬、象征等手法將現實生活中的現象用音響表達出來。因而,我在組織教學時盡量地運用VCD和多媒體教學,讓孩子們通過視覺效果感染、感受作品。如:在欣賞《小青蛙》時,我采用幻燈片教學,隨著音樂旋律、節奏、力度不斷變化,在視屏上分別出現了花好月圓的夜晚,小青蛙玩耍、捉蟲、在荷葉上跳動的場面;小青蛙勇敢地面對暴風雨的襲擊;風雨過后,太陽在雄雞的啼叫聲中升起,小青蛙繼續勞動……又如:在介紹戲劇時,可以播放同類戲劇的精彩片段或經典唱腔,通過直觀感受,使學生對戲劇有了感性認識,加深對戲劇特點的理解,學習過程也生動活潑。
四、實踐啟趣
實踐的方法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一個人的興趣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產生和發展。音樂的實踐有很多,律動能幫助兒童借助身體的動作來理解音樂的內容、風格、情感。如:學習《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時,通過踏步走隊列變化,讓學生體驗進行曲的雄壯有力。在課外,還可組織合唱隊、舞蹈隊、樂隊等興趣小組,排練節目,參加校、市演出或比賽。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技能在大庭廣眾中進行表演,不僅能增加他們的成就感,而且能提高學習興趣,陶治情操,鍛煉各方面的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五、增容擴趣
“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是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的名言。因此,要精心選材,合理安排音樂教學內容,不斷給予學生學習空間,提出新問題、新信息。教師可以經常從報刊雜志上選擇學生喜愛的歌曲、音樂知識、音樂故事等內容或把樂器引進課堂。在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我校還舉辦了提琴班,有些學生已通過了“考級”。這樣大大豐富了學習內容,開闊了音樂視野,為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開辟了廣闊天地。
六、信心持趣
在學生有了學音樂的興趣以后,為了不讓這種興趣曇花一現,而保持常盛不衰,我還經常讓獲獎的學生或學得好的、進步快的學生談體會,做介紹,開展“我能行”的大討論,使后進生樹立起信心,并給予特殊照顧。“唱、吹、拉、跳”一遍不行兩遍,兩遍不行三遍,課內欠賬課外補,外因促內因,一幫一,一對紅。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溪橋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