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片段】
在上《七彩飛虹》一課時,為了能讓學生在課堂上親身感受到彩虹的美,為學生作畫提供感觀認識,我從自然教師那里借來了三棱鏡。經過陽光的折射,三棱鏡在雪白的墻壁上投下了一條美麗的“小彩虹”。
學生們看到我變出的“彩虹”后,都異常地興奮,有的學生站起來好奇地張望著,有的學生又蹦又跳,高興地拍手大叫,教室里頓時變得“熱鬧”起來。我一邊用三棱鏡折射彩虹,一邊維持課堂紀律。可是學生們的“熱鬧”早己壓過了我的聲音。靠在墻邊坐著的小男孩兒,竟然站在椅子上,伸手去抓那條“小彩虹”。對呀,與其讓學生“搶彩虹”,不如教師“送彩虹”,將被動變為主動,不是更好嗎?想到這兒,我大聲地說:“誰表現好,老師就把這條美麗的‘小彩虹’送到誰的手里。”誰知我的話音剛落,一向自制力較差的一年級學生,竟極為迅速地背手坐好,整個教室鴉雀無聲。按照約定,我迅速地在每個小朋友的手上折射出一條“小彩虹”。這一次,再也沒有出現“混亂”的局面,每個學生都靜靜地等待著老師的“獎勵”。得到“彩虹”的小朋友臉上都露出了滿足的笑容。
【評析】
學生的需要應當受到尊重。在教師的不當關懷中,學生被當作“知識的容器”,而教師則是“權威”。一些教師往往見“物”不見“人”,忽視了學生的自身感受,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朱巍老師的美術課《七彩飛虹》這一教學片段,以關注學生的處境與感受為落腳點,重視創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和教學氛圍。當學生看到教師為他們創造的“小彩虹”而“熱鬧”起來時,教師沒有用大聲的訓斥使課堂靜下來,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以尊重學生的心理感受為前提,盡量滿足了學生的愿望;用學生期待的方式去對待他們,主動地把“小彩虹”送到了每一個孩子的手里。這既保證了課堂秩序又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氣氛和學習心境,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