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師:同學們學過了分數的初步知識,對分數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想一想,把一張餅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
生:每人分到這張餅的1/2。
師: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格尺,找出一分米的長度,用它來量教科書的長度,看能不能用整數表示出測量的結果。
生:(在測量后)不能。
師:像這樣,把一張餅平均分給兩個朋友,或者用單位長度去測量一個物體,量了幾次后剩下的不夠再量一次,都不能用整數來表示。這就需要引入分數來表示它們。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數的意義。(板書課題)
【評析:教師在課前引導學生復習了以往的知識,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了問題,這樣創設了有利于學習的情境,可以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同時,教師巧妙地進行了分數產生的教學,使學生對為什么會有分數及什么時候用分數有了初步的了解。這樣的教學,可以使學生理解深刻,記憶深刻。】
【片段二】
師:你知道哪些分數?能用學具把你所知道的分數表示出來嗎?
生:我知道1/4,我是用一張圓形紙表示的。把圓對折,再對折,就平分成4份,每一份都是這張紙的1/4。
生:我知道1/5,我是用一張長方形紙表示的。我把這張紙平均分成5份,每1份都是這張紙的1/5。
生:我知道3/8,我是用一條線段表示的。我把這條線段平均分成8段,其中的3段就是這條線段的3/8。
師:是不是只有這三段能表示3/8呢?
生:不是,這條線段上的任意三段都是它的3/8。
師:你很聰明!
師:剛才我們說的都是用一個物體表示分數,如果用多個物體來表示分數,可以嗎?
生:可以。把4個蘋果看作一個整體,每個蘋果都是這4個蘋果的1/4。
生:我用6只熊貓表示。把6只熊貓看作一個整體,每只熊貓都是這個整體的1/6。
生:我也是用6只熊貓表示的,我把6只熊貓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只熊貓,每2只熊貓都是這6只熊貓的1/3,4只是這6只的2/3。
師:是的,一張紙、一塊餅、一條線段,都是一個整體或一個計量單位,可以看作一個整體;4個蘋果、6只熊貓、20根火柴也可以看作一個整體。這些可以統稱為單位“1”。說一說還有哪些物體可以看作單位“1”呀?
【評析:本節教學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索的積極性。學生在操作學具的過程中,手腦并用,對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或一個計量單位,也可以是多個物體有了更加感性的理解。教師的講解和隨后的追問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單位“1”的含義,對于下一步概括分數的意義有很大的幫助。】
【片段三】
師:同學們結合板書的內容,小組討論一下,怎樣概括分數的意義呢?
(學生交流討論,形成正確觀點后,教師板書分數的意義。)
師:現在我請幾名同學站起來,讓大家說一說這幾名同學相當于這一小組的幾分之幾?相當于全班的幾分之幾?并說出是把誰看作了單位“1”。
【評析:教師讓學生合作討論,在互相爭論、互相補充、互相研討中使分數的意義更直觀化、具體化,更容易理解。這樣的教學便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后,設計的問題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單位“1”等概念,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