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齊齊哈爾市是我省課改實驗區,自從參加課改實驗以來,齊市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學生主動探究、勤于探索的學習方式逐步形成,同時齊市教育工作者對課程改革的執著、探索,大膽的創新精神也深深地感動著我們。
在采訪的日子中,我們感到了課改給齊市教育帶來的新變化。永裕小學的學生布藝、逸夫小學棋類教育、公園路小學特色美術教育、建設路小學插花藝術等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期特編輯了一組齊齊哈爾市教育教學方面的文章,從一個側面展示齊齊哈爾市教育改革的成果,以饗讀者。
教材分析:
《陶罐和鐵罐》是人教版五年制小學語文第六冊的課文。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于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教學目標:
1.識“陶、懦”等幾個生字,會寫“陶、謙”等6個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鐵罐的傲慢無理和陶罐的謙虛。
3.揭示寓意:人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
教學重點、難點:指導朗讀,理解重點詞句,體會課文寓意。
設計理念:
本著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語文實踐活動能力”的思想,結合本課的寓言特色及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課我創設了一個“讓學生為無聲動畫配音”的情境。利用配音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在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評讀的過程中深化對人物特點的體會,在反復精讀中悟出道理。
教學流程:
一、動畫導入,激發情趣
1.師:同學們喜歡動畫片嗎?今天,老師要給你們介紹兩位動畫片的主人公,想不想認識一下?(屏幕依次出現兩只活潑可愛的罐子,在音樂的襯托下它們分別先向學生進行了自我介紹,與此同時屏幕上顯示出它們的名字——陶罐和鐵罐。)
2.教師指導學生工整而美觀地寫出“陶罐”、“鐵罐”這兩個詞。
3.通過“罐”和“罐兒”的對比讀,使學生感到有些詞后面要加上 兒化音,讀起來就會自然,從而對學生進行了語感訓練。
4.師:現在陶罐和鐵罐在干什么呢?我們繼續往下看(屏幕中播放文中2~9自然段內容的無聲動畫。)
5.師:(學生對動畫中的內容做多樣猜測)到底是一個什么故事呢?課文《陶罐和鐵罐》中寫得非常清楚,你們讀讀就知道了。(板書課題。)
二、借助配音,自主學習
1.師:(學生匯報讀書收獲)看樣子和我們剛才猜得差不多,從動作和表情中雖然我們能猜得比較準確,但是假如我們看的這段動畫有了聲音,那這些問題是不是就都解決了呢?所以老師想請你們給動畫中的陶罐和鐵罐配上音,行嗎?那你們知道怎么給陶罐和鐵罐配音嗎?
2.學生通過讀書很容易發現給陶罐配音的時候要讀出謙虛的感受,給鐵罐配音的時候要表現出它的傲慢。而后請學生結合書中的內容,練習給陶罐和鐵罐配音。
三、品評讀議,深刻領會
1.師:你們練得怎么樣了?咱們先試試。(請兩名學生朗讀對話的內容。)
2.師:如果讓他們給陶罐和鐵罐配音,你們滿意嗎?(通過學生對讀的評價,深化對文中人物性格的理解。教師適時指導,進一步提高學生朗讀能力。同時注意滲透一些朗讀的方法,不僅要注意對話的內容,還要注意到旁白及標點符號。)
3.朗讀練習結束后,請學生結合著動畫練,然后正式配音。(選幾名學生代表結合著動畫進行配音,然后進行自評。)
4.師:對于你們的配音老師非常滿意,雖然有些地方的口型對得不是很好,但這都沒有關系,通過反復練習我們完全可以做得很好。剛才老師已經把你們的配音過程錄下來了,這就是你們第一次配音的紀念。如果你喜歡,老師就可以把它復制下來送給你。
四、 揭示寓意,指導實踐
1.師:面對蠻橫無理的鐵罐,陶罐沒有理會。隨著時間的流逝,世事變遷,(動畫配合著展示了文中第10自然段的內容)此時被埋在地下的陶罐和鐵罐又會說些什么呢?(學生猜測陶罐和鐵罐的語言。)
2.師:事情的結果究竟是什么樣的呢?誰能說說。(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相機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氧化。)
3.師:正像大家說的這樣:許多年以后,人們從地里只挖出了陶罐,洗去泥土的它如同當年一樣光潔、樸素、美觀(屏幕出現一只這樣的陶罐)。課文寫到這兒,你們是喜歡陶罐還是鐵罐呢?你得到什么啟發?(學生自由發表觀點,談今后的做法。)
4.師:其實陶罐、鐵罐和我們人一樣,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我們在看到自己優點的同時,要更多地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學會尊重別人。這其實也是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
總評: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本課在引導學生參與語文實踐,培養語文實踐能力方面有如下特點:
第一,創設語文實踐情境
教師將課文內容制成無聲動畫,利用讓學生扮演動畫中的角色,為其配音的方式充分引發了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極大關注,調動了他們主動參與的情感,激發了他們讀的濃厚興趣。以陶罐和鐵罐的身份進行對話配音的形式,為課堂營造了童話般的氛圍,創設出了良好的語文實踐情境,從而縮短了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心理距離,也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到了實踐情境中來。
第二,采用以讀、評代講的方法展開語文實踐過程
這節課教師把讀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始終。在為動畫中的角色配音這一形式的促動下,課堂上學生主動地讀、主動地感受、主動地思考,并通過對一組組配音演員的配音進行評價的方式,交流讀中的體會與感悟。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評價某一學生所讀的“確實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這一段時,說:“這一段僅僅讀出陶罐的謙虛還不夠,還應讀出它據理力爭的語氣,因為這段話是陶罐與鐵罐爭辯時所說的。”還有的學生說:“讀‘你等著吧……’這一段時,還要把鐵罐的蠻橫無理讀出來,因為它說的話實在強詞奪理。”課堂上學生這樣細致的評價很多。從表面上看,他們評價的是“讀”,但實際上這些都源于對課文的理解與領悟。在一次次的評價過程中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在不斷地加深,與此同時學生讀的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在讀——評——讀的過程中,學生一次次自主地投入到閱讀實踐中,讀得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讀——評——讀的過程充分顯示出學生的思維過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落實。有時教師的教學方法就是學生領悟學習方法的途徑,在這樣的合作與交往中,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自然也有了提高。
第三,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悟情
《陶罐和鐵罐》是一則寓言故事,了解文中的寓意是本節課的一個教學重點。以往的語文教學比較強調理性的說教,一節課下來學生只記住了 “國際主義”、“視死如歸”。法國的盧梭說:“在達到理智年齡以前,孩子們不能接受理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在這節課當中劉老師沒有對學生進行一句說教,而是激勵他們一遍遍地去讀,一次次地去體驗。通過老師的“你看這只鐵罐多傲慢”,“真是個謙虛的小陶罐”這樣的評價為學生創設身臨其境的情境,使他們感受到讀的情趣。學生有了情、入了境,自然對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特別關注。所以有關陶罐的謙虛、有禮貌、會尊重別人,鐵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只能看見別人的短處這些特點自然就從學生的內心流露出來了。同時文中的寓意也得了揭示,但這種揭示讓人感到情趣多于理性,從而使語文實踐步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教師介紹:
劉佳琦,28歲,本科學歷,1996年參加工作。省語文骨干教師、省教育科研先進個人,市優秀教師、龍沙區教壇十杰之一。勤學是她走向成功的基石。多年的刻苦鉆研和辛勤耕耘使她有了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課前她注重學生預習,教學生“學會預習、學會提問”;課上注重效率,以讀為本,多讀原文,讀中自悟,精講少講;課后注重積累和遷移,教學生“學會實踐、學會運用”。課堂教學中逐步形成了 “以讀代講,以讀悟情”的教學風格。課堂上她總能為學生創設“民主、和諧、參與探究”的教學氛圍,深受學生的喜愛。她總是充滿激情地深入到學生的心靈世界,讓孩子們在每天重復發生的一些司空見慣的小事上,感受到快樂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