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合作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中普遍采用的一種學習方式。但什么樣的內容才適合合作學習呢?筆者認為選擇合作學習的內容應考慮兩個方面。首先,要考慮合作的必要性。合作學習的內容應該具有一定的難度,是個人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的;通過合作討論,學生能夠對問題有深刻、全面的認識,增強團隊協作意識,學會與人共處。其次,要考慮合作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合作學習的內容應該是學生力所能及的,與他們的智力、經驗、知識結構等水平相當。否則,學生的討論就不會有價值。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筆者認為以下類型的教學內容比較適合小組合作學習。
一、容易引起討論的教學內容
可引起討論的教學內容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在合作學習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體現合作學習的價值。如果要合作解決的問題答案非常明顯,并且是惟一的,就沒有必要合作討論。
例如,教學“家長會”:家長們高高興興地來開家長會,屏幕上展現情境“單人椅34把,雙人椅8把,一共能坐多少人”。學生立即動筆算了起來:34+8×2 =50。老師接著問,要是我們班開家長會,夠坐嗎?“夠了!因為我們班只有42人,而這里有50個位子。”有的學生還拿起算式來展示:“你看,50-42=8(把),還剩下8把椅子。”這下可把學生激活了。“老師,不對!應該是8人。”“不是8人,應該是8把。”“不是8把,因為你不知道是單人椅,還是雙人椅。”“應該是8把單人椅。”“那不一定!也可以是雙人椅啊!”“你怎么知道別人喜歡坐單人椅,還是雙人椅?還可能多出的既有單人椅,又有雙人椅呢!”“寫‘把’不行,應該寫‘人’。”“應該寫‘個’,是表示‘剩下8個位子’。”熱鬧的場面中,老師抓住思維疑點問道:“你們看這里的單位到底應該寫什么?小組討論一下。”老師靈活地運用學生的分歧引導討論,加深了他們對學習內容的深層、全面的理解和感悟,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開放性的教學內容
一些開放性、探索性的問題,可用多種策略解決。讓學生獨立思考之后再進行充分的合作交流,可以改善學習效果。合作學習一方面為每個學生提供了表達個性思想的機會,另一方面能匯集多角度的思想,便于學生在傾聽中發現別人的長處,突破個人思維的局限,拓展自己的視野,構建解決問題的策略。
如,體現“算法多樣化”的內容,就應該提倡學生把個性化的方法在小組中交流。“你的方法是……”“你是怎么想到這種方法的?與同學交流一下。”“你準備向別人推薦哪種方法”……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興趣、愛好等特點都是不一樣的,對問題思考必然會有多個角度。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就能有效地實現互補和互助,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個人無法完成的復雜內容
一些操作性強、需要同伴的幫助才能完成的活動內容,適合通過小組合作進行。如:學了“統計”后,老師設計了“統計某路口1分鐘內通過的車輛的情況”。由于是播放的錄像,速度比較快,各種車目不暇接,學生一時統計不上來。這正是老師的設計意圖,讓學生想到尋求合作。學生分工后,有的統計摩托車、有的統計小轎車……許多辦法都是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湊出來。這里還很自然地運用了分類的思想方法。
有些數學問題并不適合用合作學習來解決。比如,學習“筆算多位數乘法”,完全可以讓學生在筆算兩位數乘法的基礎上獨立思考,類比分析,實現方法的遷移,再讓他們說說想法。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獨立運用知識的能力。如果用合作來解決,就會耗時多些,而且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合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單位:克山縣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