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學探索與實踐的課題。學生由于認知經驗的差異,興趣愛好的不同,在閱讀過程中,自然有其獨特的體驗。在閱讀的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
三個方面入手:
●以閱讀為基礎,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學生的獨特體驗猶如清泉,成于思,啟于胸,感于懷。教師的責任在于善發現,巧開掘,并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如在課堂上討論交流《海洋——21世紀的希望》一課的閱讀感受時,學生普遍對21世紀人類能開發利用海洋感到驕傲與自豪。然而,一位學生卻說:“當我讀到‘如今,一艘艘海洋考察船已駛向大洋深處,先進的海洋探測器也已潛入深海大顯神威’這句話時,我為海洋未來的命運擔憂。”學生的觀點“言之有理”,有獨到見解。此時,教師可以鼓勵,也可以讓學生來討論這個問題。可見,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過程,是用自己的眼光審視文本,用自己的頭腦思考文本。這種閱讀才是閱讀的至高境界,才能培養學生獨特的悟性和感受。
●以引導為先導,發掘學生的獨特體驗
學生在閱讀中產生的體驗不管有多么獨特,都必須以文本為依據,以作者情感為線索。只有讓學生首先整體把握文本,了解文本的內容和表達,然后通過推敲和體味重點詞句,才能深入領會作者表達的觀點和情感。同時,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體驗、經歷、知識,努力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
學生在課堂中的讀書學習有別于成人的完全自主學習,它應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和思考。對學生的思考認識不符合文本主旨的,教師要予以引導、講解,從而使學生對自己的體驗不斷產生新的見解。
如在教學《白楊》一課時,教師啟發說:“‘爸爸’把孩子帶到新疆來念小學,是希望孩子將來也能夠扎根新疆,建設新疆,你們認為‘爸爸’的做法對嗎?”究竟應該如何評價“爸爸”的這一做法呢?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細讀課文,帶著問題進行思考、討論、交流,然后介紹當時的時代背景,使學生逐步認識在當時的背景下,“爸爸”的做法是正確的。實踐證明:這樣的引導使學生在認識上有了較大的轉變,并在正確的認識中有個性的體驗,使認識情感得以升華。
●以解讀為依托,不斷感悟獨特體驗
注重學生獨特的體驗和感受,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和開放閱讀中,積極主動地引導學生參與。這種活動表現在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站在與文本作者平等的地位上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的語言內涵,與作者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學生理解的不僅是文本中明確的內容,還要領悟難以言說的意義之外的東西;同時還有自己對作者和文本的認識情感。文學作品的閱讀意義和價值取向是一個無窮延伸的可變曲線,是一個由作者和讀者共同參與的動態過程,作品的閱讀意義和價值取向只有在讀者不斷的“體悟”中才逐步得到實現。
在讀《船長》一課時,學生提出:“文中‘人們感到有一個偉大的靈魂出現在他們的上空’,這個偉大的靈魂應該指的是船長哈爾威,為什么把一個活生生的人稱為靈魂呢?而且是偉大的靈魂呢?”這樣的疑問正是學生在走向文本的過程中閃現出的體驗的火花,教師要及時抓住這個契機,引導學生思考:“你從哈爾威的言行中覺得他是一位怎樣的船長?”一個自然的追問及點撥,就可以為學生搭設一座走向認識文本的橋梁,既化解了閱讀理解的難點,又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總之,“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體驗”這一語文課程新理念,就是要處理好閱讀的價值取向和學生的獨特體驗這兩者的關系。只有提升閱讀的品位,學會如何讀書,學會交流對話,學會傾聽接納,才能有獨特體驗,才能建構和提升獨特體驗的平臺。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大銘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