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我要打他!我要打他……”一個男孩一手拿著木棍,一手緊握拳頭, 當著其他學生的面兒,對著老師吼叫。起因是教師詢問他中午為什么發脾氣打同學。在其他學生七嘴八舌的議論聲中,他憤怒了,拿起了木棍,追打同學……事情雖然在幾位男教師的干預下告一段落,可我的思緒卻難以平靜。這次事件后,學生議論紛紛,我更是無法用語言形容自己復雜的心情,我為自己關心孩子不夠而難過,也為孩子的暴躁行為而擔憂。
該生叫小民,是一個聰明但脾氣暴躁的孩子。通過了解知道,他在家里一犯錯誤,父親非打既罵,母親卻對他一味溺愛。父母的不和諧教育使得他的性格越來越怪癖。升入五年級后,他發脾氣的次數越來越多。我和班主任劉老師共同研究了對他的處理方式——等他冷靜下來后和他談心,幫助他分析問題,使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經過多次的談心、幫助,他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反思】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清楚孩子本質是善良的,出現這些問題,我們不能把他定位為“小壞蛋”,因為他還在成長,其道德意識還處在較低水平。但從小民的一系列行為來分析,如果說他前幾次的發脾氣是因為自尊心受到傷害而出現了“過失性”問題行為,那么從這次故意打同學來看,已經發展成為“攻擊型”的問題行為。在這一過程中,小民所體驗的是不正常的“強者”心理。如果強化這種行為,今后將會養成攻擊型性格;而他的同學感受到自尊心的傷害,并有不知如何抵抗的無奈情緒,有可能養成退縮、自閉型性格。造成小民攻擊性行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就需要從多方面實施矯正措施。
1.選擇傾聽,消除孩子的對抗心理。在交流中做到不評價、不同情、不追究,要建立相互信賴的關系。我相信他有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交流的時候,盡可能減少說教、解釋,而將重點放在穩定孩子的情緒上,讓他把內心積壓著的不滿、憂郁、憤怒、不安等情緒宣泄出來,充分了解他“感到什么”、“如何思考”、“苦惱的背后是什么”等心理狀態。
2.及時溝通,爭取家長的配合。在這件事后,我和劉老師與小民的媽媽聊了很多。我們把孩子說的話都告訴了這位母親,同時也強調了小民是非常聰明的孩子,假如我們多幫助他,相信他會進步,今后也會有很好的發展……我們在征得小民同意的情況下,一起制定了他在家的作息時間計劃,約定媽媽定時通過家校聯系本向老師反饋小民在家的表現,老師也定時向媽媽反饋他在校的表現。
3.及時發現、表揚,利用他的積極情感。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在愉快或幸福的心境中時,通常不大可能去侵犯他人。因此,我和班主任劉老師,一方面經常關心他的學習情況、思想動態;一方面悄悄地動員班級其他學生和任課教師一起來幫助他。一發現他的進步就予以表揚,激發他的學習積極性。班主任經常聯系任課教師詢問其表現,及時反饋在聯系卡上。漸漸地,他有了進步,不再和其他學生大吵大鬧,心理狀態漸漸趨向平和。
看見小民一點點在進步,我終于松了口氣。教師的責任心告訴我:對學生不能輕言放棄,要用正確、積極、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他們存在的一些問題。問題既然發生了,就應找到問題的癥結,撥云見日。教師要一如既往地愛學生,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被愛,品嘗被悉心關懷,享受被愛的幸福。用我們的“愛”使他們的一些問題行為消滅在萌芽之中。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宣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