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部分:佳木斯市第六小學 安 娜】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什么是周長”。
教材及學情分析:
1.本課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的,為后面學習平面圖形周長計算架起了一座堅實的橋梁。
2.教學時我們根據三年級學生感性思維強于邏輯思維的特點,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活動為主體,以實踐為宗旨”的原則,結合學習素材,在具體的情境中借助生動而開放的活動,采用生生互評、師生互評、自我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組織學生自主發現、合作交流、主動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培養了他們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知道周長的含義,建立周長的概念。
2.能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能初步測量并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從而使學生達到自主學習、參與學習、合作學習的目的。
教學重、難點: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含義,發展空間觀念。初步探索各種圖形周長的測量和計算方法。
三、教材處理:
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材的處理中,我們充分發掘教材資源,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進行了優化和重組,將教材的原有順序和內容進行了三處改變。一變是將課后第一題的描畫不規則圖形放在了課的開始,孩子們自己動手操作,不僅有興趣,而且還在經歷中初步獲得體驗,為后面學習周長的概念作了很好的伏筆。而第二變是將練習二中的題目與實踐活動中的量樹葉這兩部分內容進行了組合。最后一變則是在練習三中的一個小小的調換,只是把易于學生思考的第二小題放在了第一小題的前面,而重現了一組有梯度、有層次的練習題,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們認為這樣的“變”一定會在課堂上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四、教學預案:
將本課的首要任務立足在“讓學生經歷、合作與體驗過程”上,為此,我們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為學生搭建起三個平臺:
1.動手操作,情境導入
授課伊始,我們便設計了讓孩子自己動手描圖形的環節。這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周長的概念,我們并不想直接給予,而是想讓孩子們通過自己動手,親自感受一下周長的含義,初步建立起周長的概念。這時候孩子們的描述也許不完整,也許不具體,但經過老師的幾次點撥、強調,再加上看看螞蟻描,聽聽螞蟻說,最后將周長抽象的概念在頭腦中自然生成。
2.實踐探索,理解新授
在學生已初步明確周長概念的基礎上,我們設計了讓孩子們找周長、摸周長,估頭圍、量頭圍的環節,借助活動,鞏固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理解,明確周長與生活的實際聯系,知道周長在生活中的實際作用。
在學生估頭圍之前我們做了一個小小的鋪墊,讓孩子們先回憶了1厘米與10厘米的大概長度,從而使估計時有了一個憑借,增強了估計的準確性。
3.操作實踐,深化新知
這一環節的設計可以用分、算、想三個字來概括。
“分”就是讓學生通過判斷哪些圖形有周長來區別封閉圖形與不封閉圖形,從而加深對周長概念的理解。
“算”即是讓學生學會規則圖形與不規則圖形的簡單測量、計算方法,又是想讓孩子們明確,在生活中,不同的圖形可以選擇不同的測量、計算方法。
“想”則是為了滲透平行推移的思維方式,讓孩子們學會多種方法比較不同圖形的周長。
【教學部分:佳木斯市第六小學 李 冰】
一、動手操作,情境導入
師: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位小客人,同學們想知道它是誰嗎?
生:想!
師:可是小客人現在還不想露面,瞧!它正偷偷地看著你們呢!只有你們完成了一個小任務,它才會出來和大家交朋友呢!有信心完成任務嗎?
生:有!
師:課前老師給大家每人準備了一張圖片,快拿出來說說你得到的是什么圖片。
生:漂亮的小狗。
生:一只可愛的小花貓。
師:就把這張圖片輕輕地放在白紙上,沿著它的邊緣將輪廓用彩筆一筆畫出,聽清楚了嗎?
生:聽清楚了!
師:開始吧!
(生畫,師巡視。)
師:誰愿意到前面來,一邊畫,一邊說一說你是怎樣畫的?
生:我是沿著汽車的邊畫了一圈。
師:你是從哪一點開始畫的,又回到了哪一點?
生:我是從車頭開始畫的,又回到了車頭。
師:好,就像這名同學說的那樣,誰愿意到前面來,一邊畫,一邊再完整地說一說。
生:我是從水杯的杯口開始畫,沿著邊畫了一圈,又回到了杯口。
師:就像剛才這兩個同學說的那樣,請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生互相說。)
師:一圈還可以換成什么詞?
生:一周。
師:(邊板書邊說)剛才我們所畫的這些圖片一周的長度就叫做這些圖片的周長。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周長。
師:看同學們回答的這么好,我們的小客人已經出來了。你們看,它是誰?(出示課件。)
生:小螞蟻。
師:瞧大家畫得這么起勁,小螞蟻也想畫畫自己喜歡的樹葉。仔細觀察它是怎么畫的,一會兒,老師找同學說一說。(放課件,生觀察。)
生:小螞蟻從一點出發,沿著樹葉的邊緣畫一周又回到了起點。
生:小螞蟻從葉尖出發,沿著樹葉的邊畫一周,又回到葉尖。
師:想聽聽小螞蟻是怎么說的嗎?(放課件。)
師:快伸出你的小手指,讓我們和小螞蟻一起,邊說邊畫。(學生邊看課件邊說。)
師:請同學們拿出老師為你們準備的葉子,也像小螞蟻這樣,一邊畫,一邊說一說。(生邊畫邊說。)
師:老師手里也有一片漂亮的樹葉,誰愿意到前面來描一描?其他同學認真看一看,仔細聽一聽,看他說得對不對?
(一名學生邊說邊描。)
師:你描得很好!這片漂亮的大樹葉送給你了。
師:誰跟他描的方法不一樣,告訴大家你是怎么描的?
(一名學生說自己的描法。)
師:看來呀,不管你從哪一點出發,只要沿著樹葉的外邊緣描一周,再回到起點,就一定能得到樹葉的周長。
二、實踐探索,理解新知
師:趕快找找,我們身邊的物體、桌面上的學具,還有哪些物體的表面也有周長?誰來一邊摸一邊說一說。
生:(邊摸邊說)這是書的周長。
師:是書面的周長。
生:這是桌面的周長。
師:像他這樣我們大家一起,一邊摸一邊說一說。
生:這是門面的周長。
……
師:看來周長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身上呢,哪兒還有周長?
生:這是我們頭的周長。
師:頭部一周的長度我們把它叫做頭圍。
生:這是我們腰的周長。
師:腰部一周的長度我們把它叫做腰圍。
……
師:頭圍和腰圍應該選擇哪一個長度單位呢?
生:分米。
師:可以。但是說老師的頭部是5.4分米,還得用上小數點,有更合適的嗎?
生:厘米。
師:誰能說說1厘米有多長。
生:大約有一個手指甲那么長。
師:那10厘米呢?
生:我的一拃大約是10厘米。
師:好,就用你的身體作為測量工具,估一估你同桌的頭圍或腰圍大約是多少。(生互相估測。)
生:我估計我同桌的腰圍大約是60厘米。
生:我估計我同桌的頭圍大約是50厘米。
……
師:要想知道準確的長度,我們還必須動手量一量。在測量頭圍或者腰圍時應該選擇什么作為測量工具呢?
生:皮尺。
師:我們在測量時應該注意什么?
生:從哪一點出發就回到哪一點,只量一圈。
生:注意看準刻度。
師:就按照剛才這兩個同學說的,量一量你同桌的頭圍或腰圍究竟是多少。(生互相量。)
生:我估計同桌的頭圍是57厘米,實際測量的結果是53厘米。
生:我估計同桌的腰圍大約是70厘米,實際測量的結果是62厘米。
……
師:在生活中,我們的頭圍和腰圍有哪些作用呢?
生:給別人買帽子的時候得知道他的頭圍大約是多少。
生:做褲子的時候得知自己準確的腰圍。
師:看來周長的作用還真不小!老師還有個小秘密要告訴你們,想知道嗎?
生:想!
師:隨著你們年齡的增長,你們的頭圍和腰圍會不斷地發生變化。
三、操作實踐,深化新知
師:才一會兒的工夫,大家就解決了這么多問題,可真了不起。為了獎勵大家,小螞蟻想請大家去它家里做客。想去嗎?
生:想!
師:快看,漂亮嗎?(放課件。)
生:漂亮。
師:我們的小螞蟻還會變魔術呢!瞧!它把家具變成了哪些圖形?(課件出示一些圖形。)
師:仔細找找,這些圖形哪些有周長,哪些沒有周長?
生:三角形有周長。
生:正方形有周長。
生:長方形有周長。
生:圓形有周長。
……
師:為什么沒有人說這兩個圖形?
生:因為它沒回到起點。
生:因為它沒合到一起。
師:對,這兩個圖形是不封閉圖形,它們沒有周長。而剛剛我們說的這些圖形是封閉圖形,只有封閉圖形才有周長。
師:大家表現得這么好,小螞蟻決定把這些圖形送給你們,趕快找一找,小圖形早就藏到你們身邊了。
師:請在這些圖形中任意選擇一個你喜歡的,估一估它的周長大約是多少?
生:我估計這個五角形大約長70厘米。
生:我估計這個樹葉的周長大約是50厘米。
……
師: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三種不同的測量工具。請你根據手中圖形,任意選擇一種最合適的測量工具,將手中圖形的周長又快又準地量出來或算出來。老師這也有三個圖形,誰愿意到前面來量一量、算一算?
(生開始測量、計算。)
師:遇到困難的同學可以舉手示意,請教老師或同桌。量完的同學請把展示紙送到前面來。
師:誰愿意介紹一下你的測量方法和測量結果?
生:我估計這個三角形的周長是35厘米。我用直尺量了它的三條邊,分別是15厘米、12厘米和9厘米,所以我用15加12加9,求出這個三角形的周長是36厘米。
師:其實像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這樣的多邊形,只要把它每條邊的長度相加,就可以得出它的周長。
生:我估計這個梯形的周長大約是40厘米,量得它四條邊分別是10厘米、12厘米、12厘米、15厘米,用10加12加12加15等于49厘米。
師:(出示另一個較大的梯形圖片)可我發現這名同學的梯形周長求得的結果是78厘米,為什么是同樣的形狀,結果卻不一樣呢?
生:因為它們的大小不同。
師:對,形狀相同,周長不一定相同。
生:我發現五角星的10條邊長度是一樣的,所以我只量一條邊是6厘米,用6乘以10是60厘米。
師:這種方法真巧妙,既快又準確,掌聲送給他。其實在求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周長時,也可以用到這樣簡便的方法,下一節課我們將學到。
生:我估計這片樹葉的周長是40厘米。我用皮尺一量,發現它的周長是48厘米。
師:還有用其他方法量樹葉的嗎?
生:我是用毛線量的。先用毛線沿著樹葉的邊緣繞一圈,圍出它的輪廓,再將毛線伸直放到皮尺上。
師:看來同樣的物體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工具測量出它的周長。
師:小螞蟻也遇到了麻煩事,想求大家幫助解決一下,愿意幫忙嗎?
生:愿意!
(出示課件,一個凹形圖片,一個凸形圖片,圖片大小一樣。)
師:在剛剛結束的動物秋季趣味運動會上,小黑蟻和小白蟻在不同形狀的兩個跑道上同時出發,結果小黑蟻先到達終點。小白蟻輸得不服氣,它認為自己的跑道長,小黑蟻的跑道短。你同意小白蟻的說法嗎?為什么?
生:不同意,我認為這兩條跑道一樣長。只要把凹進去的部分拿出來,它倆的形狀就完成相同了。
師:(邊演示課件邊說)看來形狀不同,周長卻可以相同。
生:對!
師:這道題還有許多種不同的推理方法,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們先說到這,請同學們回家以后繼續尋找,下節課我們再交流,比一比誰找到的方法最多。
【反思部分:佳木斯市第六小學 馮 蕾】
老師與學生在實施預案的過程中,凸顯出以下幾個特點。
1. 注重體驗。數學源于生活,在生活中體驗數學。這一節課學習內容不單純在知識的傳授上,重點讓學生去體驗。學生從認識周長、揭示周長的含義一直到明確周長的計算方法,所有的教學環節都安排了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學生的三次實踐有三次不同的體驗。初次是學生畫圖片時體驗周長,在此基礎上讓他們摸、找、量身邊的周長,體驗周長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而第三次讓學生估算、測量圖形時體驗周長的測量方法。每一次都讓學生親歷了“做數學”的過程。
2. 鼓勵求異。我們始終注重為學生尋求可思考的空間,讓孩子們有主動思維的機會,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如,學生在測量計算圖形的周長時,我們強調:“還有不同的方法嗎?”讓學生在互相學習中吸取別人的優點,激發學生求異思維和創造潛力。
3. 聯系生活學數學。這一節課,我們從生活中尋找素材,讓學生畫自己喜歡的圖片,去找身邊的周長,測量小伙伴的頭圍,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知道周長在生活中的存在,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本課有些環節的設計上值得商榷:
1. “猜猜老師請來的小客人是誰”這一情境引入新課,可這一懸念設計缺少明確的目的性,與初步認識周長沒有聯系。我想此環節是否可以這樣處理,上課伊始先問學生:“老師今天請來一位小客人,想知道它是誰嗎?”此時學生充滿了好奇。這時老師立即拿出圖片,在黑板上描出圖片的輪廓。我認為這樣的設計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在無形中讓學生體驗了一次畫周長的過程。
2. 練習設計中,我們出示了三組有層次的習題。這節課,我發現這個班的學生思維活躍,掌握和接受知識的能力很強。面對這樣一個集體,我想完全可以放棄練習一的內容,讓學生猜想身邊哪些物體的面是封閉圖形,哪些是不封閉圖形”從而深入地強化理解所學的知識。
3. 在學具的使用上,我們突出實用、美觀。可在實際的操作測量圖形中,學生在測量計算結果后還要粘貼在紙上。如果直接將這些圖形畫在練習卡上,既省時又可以為后面的練習留下充足的思索和討論時間。